汽车蓄电池充电器毕业论文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汽车蓄电池充电器毕业论文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d2264d328ea81c758f578a8

青岛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电池都由多个正、负极板组成极板组。每两片负极板之间都夹有一个正极板,使正极板两侧充、放电均匀。普通蓄电池正极板厚度一般为2.2mm,负极板厚度为1.8mm。将正负极板浸入电解液中,就可获得约2.1V的电动势。为了增大铅酸蓄电池的电池容量,可以将多片正极板和负极板分别并联,然后焊接成正负极板组。让正负极板相互交错嵌合,中间插入隔板后装在蓄电池单格内,便形成单格电池。在每个单格电池中负极板总比正极板多一片。因为正极板活性物质比较疏松,且正极板处的化学反应比负极质上的化学反应剧烈,反应前后活性物质体积变化大,所以正极板夹在负极板之间,可使其两侧放电均匀,从而减轻正极板的翘曲和活性物质脱落。结构如图2.2所示:

图2.2 栅架结构图

正负极板之间装有绝缘隔板,用来防止极板间的短路。隔板具有多孔性,有利于电解液的自由渗透。隔板采用耐酸性和抗碱性的木质、微孔橡胶、微孔塑料及浸树脂纸质材料制成。近年来,还将微孔塑料隔板做成袋状,紧包在正极板的外部,从而防止活性物质的脱落。

电解液是由化学纯的硫酸(H2SO4)和蒸馏水(H2O)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硫酸水溶液(密度为1.24~1.31克/立方厘米)。 电解液密度对蓄电池的容量和寿命影响大。密度大可以提高蓄电池的容量,减少结冰的危险;但粘度增加,流动性变差,使蓄电池的容量下降,而且腐蚀作用增强,降低极板和隔板的寿命。 壳体采用耐酸、耐热和耐震的硬橡胶或聚丙稀塑料制成整体式结构,壳体内

9

青岛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分成6个互不相通的单格,每个单格内装有极板组和电解液组成一个单格的蓄电池。壳体的底部有凸起的筋,用来支撑极板组,并使极板上脱落下来的活性物质落入凹槽中,防止极板短路。

2.2蓄电池的放电工作原理

充电完成后的铅酸蓄电池,正极板二氧化铅(PbO2),在电解溶液中水分子的作用下,由水与少量二氧化铅生成的物质——氢氧化铅(Pb(OH)4),这种物质可离解并且不稳定。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比较稳定,正极板上则留下了铅离子(Pb4+),所以正极板上需要电子进行中和。 铅酸蓄电池充电完成后,铅(Pb)成了负极板,与酸溶液里的硫酸(H2SO4)发生反应,生成了铅离子(Pb4+),铅离子扩散至电解溶液中,多余的两个电子(2e)就留在负极板上。 由此可知,当外电路并为与蓄电池接通时(电池开路),由于化学作用,负极板上产生了多余电子,正极板上失去了电子,两极板间就产生了一定的电位差,电池的电动势也就这样形成了。

当在蓄电池正、负极板之间接入负载后,放电过程开始发生。此时,正极板上的电位逐渐下降,负极板上的电位逐渐上升,正极板和负极板上的活性物质(PbO2和Pb)都在不断地转变为硫酸铅(PbSO4),而电解液中的硫酸逐渐转变为水,电解液的比重逐步下降,从而增加了蓄电池的内阻、降低了电池电动势。其化学方程式为:Pb+PbO2+2HS2O2=2PbSO4+2H2O 。 2.3蓄电池的充电工作原理

铅酸蓄电池是一种循环使用的电池,它的负极上活性物质是海绵状金属铅(Pb),正极上的活性物质是二氧化铅(PbO),稀硫酸(H2S04)构成了蓄电池的电解液,当电池没有连接负载而开路状态时,正极板和负极板上的活性物质与稀硫酸之间的反应处于稳定状态,形成了平衡态的电极。

最低出气率是进行充电过程的前提条件,而蓄电池的充电曲线也是在这个前提下经过科研绘制得到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10

青岛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ii?I0e?at

图2.3 蓄电池理想充电曲线

t

实验结果证明,如果充电电流的大小是按照图2.3的这条曲线变化,电池的充电时间将大大减少,电池的容量和使用寿命也不会受到干扰,一般来说把曲线叫做最佳充电曲线。初始充电电流虽然起初很大但是衰减的非常快,主要是由于极化现象的出现,这是在充电过程中产生的。在密封的蓄电池充电过程中,由于化学作用内部产生了氢气和氧气,当氧气不能被吸收时,堆积在产生氧气的正极板上,造成电池内阻增加,使得电池的温度不断增加,如同将正极板的面积缩小,表现形式就是内阻的增加,这就是所谓的极化现象。 蓄电池充电的化学反应式如下所示:

充电的过程就是电解的过程。也就是从外部向蓄电池内通入电流,在电极极板的活性物质上引起氧化还原反应。

负极发生还原反应:PbSO4+2e→Pb+SO42-??(1) 正极发生氧化反应:PbSO4-2e+2H2O→PbO2+4H+SO4 总反应:2PbSO4+2H2O→Pb+PbO2+2H2SO4??(3) 在充电快要结束的时候发生下列反应: 负极:2H++2e→H2↑??(4)

正极:2OH--2e→1/2 O2↑+H2O??(5) 总反应:H2O→1/2 O2↑+H2↑??(6)

最后的结果是正极上二氧化铅最多,硫酸铅最少;负极上的绒状铅最多,硫酸铅最少。由于反应(2)和(6)消耗了水,反应(1)和(2)硫酸是主要产物,所以充电结束后铅酸蓄电池中电解液的浓度上升,在必要时需要加入一定量的水来调整电解液浓度。

因为充放电是可逆反应,所以放电反应如下所示: 负极发生氧化反应:Pb+SO42--2e→PbSO4??(7)

11

2-

??(2)

青岛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PbO2+6H++SO42-+2e→PbSO4+2H2O??(8)

总反应:PbO2+Pb+2H2SO4→2PbSO4+2H2O??(9)

l882年格拉斯顿(J.H.Gladstone)和特雷伯(A.Tribe)提出了解释铅酸蓄电池成流反应的‘‘双硫酸盐化”理论。按照这一理论,铅酸蓄电池的化学反如下:

图2.4 蓄电池化学反应示意图

由图2.4可知,蓄电池放电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PbO2+Pb+2H2SO4→2PbSO4+2H2O

2.4蓄电池的容量及影响因素

一、蓄电池的容量C

蓄电池的容量是指在放电允许范围内,蓄电池输出的电量:

C=If×t f (安时/A·h) 1、额定容量C20

充足电的蓄电池,在电解液温度为30oC时,以20h放电率的电流连续放电到规定的终止电压时,蓄电池所输出的电量C20。

2、起动容量

起动容量表征蓄电池在接起动机时的供电能力,并根据使用条件分为常温起动容量和低温起动容量。

常温起动容量——在电解液温度为30oC时,以5分钟放电率的电流,连续放电到9V(12V蓄电池)时,蓄电池所输出的容量。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