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特殊家庭子女的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农村特殊家庭子女的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d675062f111f18582d05a36

《农村特殊家庭子女的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兴化市新垛中心校课题组 郎宏琪 赵建国(执笔)

我们的课题《农村特殊家庭子女的教育研究》从申报到现在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我们课题组的成员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尽已所能,积极钻研,认真探索,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又达到了预期效果。在本课题结题阶段里,我们不断地总结,认真地收集整理资料,务求给本课题的研究画上圆满的句号。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问题的由来或背景 ①社会上特殊家庭存在现状

通常一个温暖的家庭应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既有父爱,又有母爱,父母之爱有机融合,维系着家庭的平衡,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然而近年来,社会的变迁使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大幅度上升,使离异家庭大量出现。离异家庭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缺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夫妻一同外出,在这些农民工中,有相当数量是有孩子的父母,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农村,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且较为庞大的孩子群体——农村留守孩子。据我校前两年有关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在全部儿童中超过了45℅。这些家庭的学生,由于过早地失去了正常的父母之爱,过早地承受了人间的悲欢离合,抗挫折能力低下,是非观念淡薄,心理素质差。并造成学生学业成绩下降,思想品质下滑,而且也导致行为异常和心理偏常。

以上这种种情况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未来国家人才的竞争,人口素质的提高,无疑是一个不可低估的不利因素。

②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学生群体中,特殊家庭学生往往言寡语少,性格内向,不善交往,不大引人注意。其实这些孩子也跟其他学生一样盼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他们的心理常处于压抑之中,他们的性格常处于内向状态,他们惧怕交往,但渴望交往,而实际上得不到正常交往,处于经常的苦恼之中,失落离群感和心理压抑感阻滞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开展农村特殊家庭子女的教育研究非常重要。

1

③特殊家庭子女引发青少年犯罪习惯严重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家庭结构缺陷,家庭教育失误等家庭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直接的原因。社会学家指出,家庭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单位,在青少年成长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有资料显示,在青少年犯罪条件中大约有70%的青少年犯罪者与破裂家庭环境有直接关系。不良的家庭环境,无论是父母的离婚,分居或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张关系,都会给青少年造成心理上的创伤,他们往往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关怀而离家出走,极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影响,被犯罪分子引诱而走上犯罪的道路。据某少管所对302名少年犯的问卷调查表明,少年犯们回答他们的父母之间的感情很一般、差、很差的占30.8%;回答家长与子女关系时,29.1%的父母不与他们交谈,偶尔有交谈的占56.5%,经常有交谈的占8.3%。可见家庭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2.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所谓特殊家庭主要包括以下3类:一是留守家庭,即父母双方当前在外地上班、务工、经商,常年累月不回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其他亲戚照管的家庭;二是困难家庭,即主要是“三无人员”、孤老残幼以及因主要劳动力死亡、残疾、生大病等偶然因素使家庭经济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经政府民政部门核准的享有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含一人或多人享有);三是单亲家庭,即父母离异后子女随一方生活、或随其他亲属生活及丧偶、再婚的家庭。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由于特殊家庭学生自身特殊的背景,可能造成他们的心理问题并由此而影响到他们的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学业成才等许多方面。在今天的农村中学校园里,特殊家庭学生比例一般在55%左右,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然而,针对这样一个有着一定的共性、人数不少的群体,人们却很少有相应和系统教育措施。

对特殊家庭子女教育问题还有待于系统深入的研究。开展这项研究,有利于新形势下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实施素质教育架起新的支点。为学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

本课题研究是以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等为理论研究依据,并以《德育纲要》和《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指导开展研究,并参考特殊儿童教育学中相关理论进行比较研究。

本课题将树立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视学生为朋友、为知己、为亲人,一切为了学生,真正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作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班主任完善自身的人格魅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班主任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公正地对待学生,要与学生进行平等、民主、互动的情感沟通。

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结合理论告诉我们,三者之间只有相互联系与作用才会对个体产生协同效应,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建立农村特殊家庭子女教育的理论体系:

①农村特殊家庭子女不良品德、学习、生活习惯和良好品德、学习、生活习惯形成的原因研究;

②农村特殊家庭子女的的不良品德、学习、生活习惯矫正及对策; ③特殊家庭子女中品学兼优的个案研究,筛选提炼出规律性的经验; ④农村特殊家庭子女与家庭亲属、老师和同学关系的研究。 2.制定农村特殊家庭子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实践方案: ①农村特殊家庭子女教育的途径研究; ②农村特殊家庭子女教育的研究方法。

3.农村特殊家庭子女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4.提高参研人员的思想素质、敬业水平及教育教研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现状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了解兴化市新垛中心校及周边学校中特殊家庭子女的品德、学习、生活现状;了解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特殊家庭子女教育的认识和方法;了解特殊家庭子女家长对学生当前教育现状的评价及期待。

2.原因分析研究

3

①分析留守家庭子女的不良品德、学习、生活习惯和良好品德、学习、生活习惯形成的原因。②分析困难家庭子女的不良品德、学习、生活习惯和良好品德、学习、生活习惯形成的原因。③分析单亲家庭子女的不良品德、学习、生活习惯和良好品德、学习、生活习惯形成的原因。④分析当前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特殊家庭子女的品德、学习、生活教育的认识及所采用的方法。⑤分析家长及监护人自身文化素养对特殊家庭子女的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

3.个案研究

①对品学都存在问题的特殊家庭子女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②对品学兼优的特殊家庭子女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4.对策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已有的经验,指出当前农村中小学特殊家庭子女的品德、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记录研究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及数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不断总结,研究对策,为今后的特殊家庭子女的品德、学习、生活教育方案的形成提供参考。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以教育理论、学生心理学理论为研究基础,探求影响特殊家庭子女品德、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种种因素和改进办法。 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调查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给予关注,及时诱导。因为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习惯,特殊家庭子女的教育更具特殊性,因此要以动态的观点看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改研究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

2.个案研究法:通过个案研究,寻找规律性的方法途径。如对这些家庭的子女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可采用激励方法,加以肯定,作为其他同学学习的借鉴。存在问题的,进行个别引导,使其向健康的方面发展。

3.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方式,进行现状调查,通过全员调查,掌握个别性情况以免挫伤特殊家庭子女的自尊心。通过相关调查,进行结果分析,找出农村特殊家庭子女表现出来的各种现状和目前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所暴露出来的教育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原因,以确定矫正对策,指导研究活动。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