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最全版高等油层物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last最全版高等油层物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d943d28168884868762d6db

名词解释

1. 析蜡点:降低原油温度,原油中开始析出石蜡的温度;

2. 凝固点:原油的凝固点是指原油冷却过程中由流动态到失去流动性的临界温度点,它与原油

中的含蜡量、沥青胶质含量及轻质油含量等有关,影响因素十分复杂。

3. 熔点:原油先降温达到凝固点以后在升温,原油中的石蜡开始熔解的温度;

4. 地层水:油藏边部和底部的边水和底水、层间水以及与原油同层的束缚水的总称 5. 天然气水合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水和天然气组成的类冰的笼形结晶化合物。

6. 露点压力:温度一定时、压力升高过程中从汽相中凝结出第一批液滴时的压力。 7. 泡点压力:温度一定时、压力降低过程中开始从液相中分离出第一批气泡时的压力 8. 临界点:汽、液两相能够共存的最高温度点和最高压力点。 9. 临界压力、温度:油藏处于临界状态时的压力和温度; 10. 平衡比:某体系中气相与液相的摩尔分数比值;

11. 最小混相压力:二氧化碳采出程度为80%,最终驱油效率达到94%时的压力, 12. 蒸汽干度:单位质量(冷水当量)蒸汽中汽相所占的质量分数 13. 饱和蒸汽:具有一定蒸汽干度的蒸汽称之为饱和蒸汽

14. 原油的饱和压力:在油层温度下随着压力降低从石油中开始分离出第一批气泡的压力 15. 地层油的压缩系数:随着压力的变化,地层油体积的变化率

16. 综合压缩系数:单位地层压降,单位视体积岩石中孔隙和流体的总体积变化量。 17. 原油体积系数:地下石油体积与其在地面脱气后的体积之比 18. 表观粘度(视粘度):某一点的剪切应力除以剪切速率。 19. 塑性粘度:塑性流体直线段的斜率。

20. 结构粘度:结构流体所产生的粘度的增高部分。表观粘度= 塑性粘度+结构粘度

21. 速敏:储层中各种微粒因流体流动速度增加引起的颗粒运移,并堵塞孔道而造成储层渗透率

下降的可能性及其程度。

22. 水敏性:指当外来流体进入储层后引起粘土膨胀、分散、运移,从而导致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23. 酸敏性是指酸液进入储层后与储层中的酸敏性矿物发生反应。

24. 储层中的粘土矿物在接触低盐度流体时可能产生水化膨胀,从而降低储层的渗透率。

25. 排驱压力 /阈压:非湿相流体开始进入岩心中最大喉道的压力或非湿相开始进入岩心的最小

压力Pt。

26. 饱和度中值压力:驱替毛管力曲线上非湿相饱和度为50%时对应的毛管压力。

27. 最小湿相饱和度:当驱替压力达到一定值后,压力再升高,湿相饱和度也不再减小,毛管力

曲线与纵轴几乎平行,此时岩心中的湿相饱和度称为最小湿相饱和度。

28. 退工效率:即非润湿相的采出率,降压后的汞体积比上降压钱注入的总体积

29. 主流喉道半径:累计渗透率贡献率达到95%以上的孔吼半径区间与进汞量的加权平均值; 30. 平均喉道半径:孔吼半径总平均值的亮度 31. 渗透率: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

32. 层间干扰程度:单井产量之和与合采产量的差值占单井产量之和的百分数,其值越大干扰程

度愈大。

33. 层间干扰:油、气生产层段中,各小层间由于渗透率的差异、流体性质的不同,以及层与层间

压力的差别,导致层间流体流动产生相互干扰的现象称为层间干扰。通过不稳定试井和动态测井可以判定层间干扰

34. 孔隙度分配系数:次生孔隙体积占总孔隙体积的分数

35. 裂缝的水力半径:即有效半径,具有一定导流能力的裂缝半径

36. 裂缝的导流能力:在储层闭合压力下渗透率与裂缝支撑缝宽的乘积 37. 有限导流能力:导流能力小于300;无线导流能力:大于500 38. 应力敏感:多孔介质孔隙体积(孔隙度)、渗透率随有效应力变化的该变量 39. 界面粘度:当有膜存在时,膜对液体表面的粘滞性大小 40. 扩展粘度:界面膨胀时,界面梯度引起的单分子膜形变

41. 粒度中值(d50):累积分布曲线上质量百分数50%对应的颗粒直径。 42. 渗吸现象:通常把一种湿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只依靠毛管力作用去置换另一种非润湿性流体

的过程称为渗吸

43. 地层因子:岩心100%饱和地层水的电阻率与地层水电阻率的比值

44. 泊松比:当岩石受到压应力时,在弹性范围内,岩石侧向应变与轴向应变的比值。

45. 迂曲度:流体质点实际流经的路程长度与岩石外观长度之比。

1. 为什么研究地层水? 1、分析油井出水和油层污染的原因; 2、分析天然水驱的洗油能力;

3、判别边水的流向; 4、判断断块油藏的连通性、 5、选择油田注入水的水源; 6、改善水驱油效果添加剂的选取等

2.地层水的配制:实验过程中所用地层水一般根据水分析资料进行配制,水分析资料中给出的是离子含量,因此需要计算各种化学药剂的用量。 配制步骤: (1)离子平衡检查,正负离子数是否相等;(2)选择化学药品,必须易溶; (3)用量计算; (4)配制。 3.地层水的结垢预测: ph值求解;stiff-davis方法:1.饱和指数判断结构的可能性;2.PHs值求解;3.k值求解; 4.不同类型油藏相态图

黑油油藏 轻质油油藏 凝析气藏

湿气气藏 干气气藏

5.等组成膨胀实验过程:

(1)转样、恒温、摇动,记录泵读数和压力。 (2)分级退泵,每级为2MPa,平衡,记录泵读数和压力。 (3)测泡点压力,反复升降压力, (4)继续降压,每一压力点摇样2小时,并静置30分钟,然后记录泵读数和压力。 (5)至样品体积膨胀至原始体积3倍时,停止实验。 (6)改变系统温度,重复实验

5.二氧化碳与原油混相实验过程:

(1)地层油配制,根据实际气油比配置地层油;(2)将盘管在预定的实验温度(油藏温度)和压力下饱和油(通过回压阀控制盘管出口压力,即预定压力);(3)将高纯CO2充满中间容器,并加压至预定压力(开始略低于驱替压力,在实验温度下平衡后,再加压至驱替压力)。(4)用增压泵以恒速将CO2注入盘管,注入速度尽量低一些,以接近油藏实际。通过观察窗观察液体状态。(5)把盘管流出物连续闪蒸到大气条件,并用湿式流量计和量管,按时记录分离器气和液的体积。(6)注入1.2PVCO2后,停止驱替。(7)改变回压阀压力(预定压力),重复上述过程 6.化学驱相态:

(1)表面活性剂水溶液(Aqueous Surfactant)体系中不含油,仅含有盐水和

表面活性剂,在三角相图中以字母A表示,驱动过程中相行为沿油水比变化。 (2)常规微乳状液(Conventional Microernulsion)也称为胶束溶液(Micellar);体系中含有表面活性剂(+醇或助剂)、盐水和油相,在三角相图中以字母M表示;其体系相行为均处于双结点曲线以上并远离边界斜线区的任何组成。(3)可溶性油体系(Soluble oil):体系为高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增溶油溶液,其相态为O/W型的溶液体系,这种体系是对油具有“溶解”能力的水溶液,在三角相图中以字母S表示。 (4)不混相微乳状液(Imrniscible microemulsion):也称为低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Low concentration),以字母

I表示,其体系相行为处于双结点线上或其周围区域的组成,体系为二相(上相微乳状液相和过剩水相,或下相微乳状液和过剩油相)。 7. 最优的驱油体系的相行为?

通常应当是尽量高的中相微乳状液(m)体积和其尽量宽的变化范围、尽量低的最佳界面张力、尽量大的最佳增溶参数和尽量宽的最佳含盐度范围。

8. 压力-黏度曲线图指导意义: 需保持地层压力开采。因为,原油一旦脱气,再升高地层压力,也不能降低粘度。因为,溶解气油比不能升高。有一种观点,P=0.95Pb,采收率最高;但井底局部脱气产生的阻力非常大。水平井、分支井的应用可以使Pwf低一些。 9.粘度的测定方法:(1)牛顿流体:毛细管粘度计;旋转粘度计;(2)稠油:短管粘度计;蔡恩杯;(3)非牛顿流体:细管法;旋转粘度计;落球黏度计 10.聚合物溶液流变性特征:1.无管虹吸现象;2.弹性恢复①威森伯格效应 ②射流胀大和弹性回复 ③无管虹吸 ④连滴效应 ⑤同心环空轴向流 ⑥弹性不稳定流动 ⑦减阻、汤姆斯效应 ⑧收缩口流动和渗流 ⑨孔压力误差 ⑩液流反弹

9.非牛顿流体常用的模型:power-law模型;cross;meter;carreau模型;

10.影响聚合物非线性粘性的因素:a.聚合物摩尔质量:在相同剪切速率下,摩尔质量越大,聚合物溶液的视黏度也越大;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高摩尔质量聚合物溶液的视黏度下降的幅度较大;b. 聚合物浓度:浓度越高,视黏度越大; 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高浓度比低浓度的视黏度下降较快。 C. 温度:随温度的增加,聚合物溶液表观黏度减d. 碱浓度:复合体系的表观黏度随碱浓度的增大而减小;碱浓度很低时,表观黏度迅速减小;当碱浓度较高时,表观黏度下降缓慢e面活性剂浓度:聚合物溶液的表观黏度随表观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并不明显。 11、速敏:地层微粒在高速流体作用下在孔隙中的运移并在喉道处堆集,形成“桥堵”,造成孔隙堵塞和地层渗透性降低的现象。实验原理:以不同的注入速度(从低到高),向岩心注入地层水,在各个注入速度下测定岩石在所注入速度下的渗透率,从注入速度与渗透率变化关系曲线上,判断岩石对流速的敏感性,并找出其临界速度。临界流速是指当注入流体的流速逐渐变大到某一值时,地层渗透率明显下降,即渗透率值下降5%以上。实验过程:(1)岩芯抽真空饱和地层水(2)平流泵以最小流量注入地层水,标准规定为0.1毫升/分。待流动状态稳定后,记录压力、流量值,计算此时的岩心渗透率。(3)提高流量,按以下流量等级依次测出不同流量下的渗透率。流量等级具体数值为:0.1、0.25、0.5、0.75、1.0、1.5、2.0、2.5、3.0、3.5、4.0、4.5、5.0、5.5和6.0毫升/分。对于低渗透岩心,当岩心压力梯度大于3MPa/cm仍未引起渗透率下降,认为岩心对流速不敏感。评价指标:与速敏性有关的实验参数主要是岩样的临界流速和临界值前后的渗透率伤害率。(1)渗透率伤害率:根据达西定律,当流体的流速增加时,岩石的渗透率值不变,此渗透率值称为这种流体的原始渗透率(KL)。当流速超过其临界流速值时,岩石渗透率随流速上升而下降。(2)速敏指数:速敏指数是速敏性强弱的量度。此指数与岩样的临界流速成反比,与由速敏性产生的渗透率伤害率成正比。当某些岩样的临界流速相近时,由速敏性产生的渗透率伤害越大,其速敏性越强。但实际情况往往复杂得多。有些岩样临界流速很小,但由此产生的渗透率伤害值也小。因此对这一岩样来说,由临界流速值评价的速敏性为强,而由其渗透率伤害率评价的速敏性却为弱。所以,速敏性应由这两个参数综合评价。

水敏性是指当外来流体进入储层后引起粘土膨胀、分散、运移,从而导致渗透率下降的现象。因此,水敏性地层主要是指粘土含量较高的地层。对于低渗透油藏,水敏性对于油藏的伤害更为突出。水敏性评价实验是评价地层水、次地层水、去离子水对储层的伤害程度。实验步骤:(1)用地层水测定渗透率,流速应略小于临界流速0.75Vc;(2)用10~15倍孔隙体积次地层水驱替,调整实验流速以保持驱替压力不高于地层水驱替时的最高值;(3)在地层水中浸泡24h以上;(4)用地层水测定渗透率;(5)用10~15倍孔隙体积去离子水驱替,调整实验流速,使驱替压力略低于地层水驱替时的最高压力;(6)在去离子水中浸泡24h以上;(7)测定去离子水的渗透率。 盐敏性:对于水敏性地层,当含盐度下降时导致粘土矿物晶层扩张增大,膨胀增加,地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为此,必须进行盐敏评价试验,进一步了解地层岩石在地层水矿化度不断下降或外来地矿化度流体侵入时,其渗透率变化情况,从而确定此地曾的临界矿化度。实验过程(1)用初始盐度水测定渗透率 ,流速应略小于临界流速;(2)按自行制定的矿化度等级,由高向低逐渐改变矿化度,直到去离子水。测定每一矿化度下盐水的渗透率值Ki。(3)每更换一次盐度,应先用该盐度的溶液驱替10~15VP以上,驱替后浸泡24h以上,再次用该盐度盐水驱替,稳定后测定其渗透率值Ki。

酸敏性是指酸液进入储层后与储层中的酸敏性矿物发生反应,(1)产生凝胶或沉淀,(2)可能释放出微粒致使储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实验目的:酸敏性评实验的目的在于了解准备用于酸化的

酸液是否会对地层产生伤害及伤害的程度,以便优选酸液配方,寻求更为有效的酸化处理方法。 14.低渗透油藏相渗曲线特征:a在低渗透率油层中, 一般束缚水饱和度较高, 30 %~ 40%, 甚至更高, 残余油饱和度一般在25 %左右, 油水两相共渗区的范围很窄, 加上驱油效率较低, 采收率通常很低, 一般为20%~25 %。b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加,油相相对渗透率急剧下降, 而水相相对渗透率却又升不起来, 一般为0.1 ~ 0.2 左右, 从而引起无因次采油指数和油井的产量大幅度下降;无因次采液指数的下降,又增加了油田稳产的难度, 不可能依靠提高采液量来延长稳产期。

低渗 稠油 水敏和速敏 煤层气-水

15.稠油油藏相渗特征:(1)虽然不同粘度、不同压差下的相渗曲线形态略有不同,但整体表现为油相渗透率高,水相渗透率非常低的特点(水相相对渗透率端点值多数低于0.1)。(2)随着原油粘度增加,束缚水饱和度降低。(3)原油粘度越大,残余油饱和度越大;驱替压差越大,残余油饱和度越大。

15.孔隙结构描述模型:毛管束模型、颗粒堆积模型、网络模型、统计学模型 16.孔隙结构的研究方法有:铸体、压汞法、CT扫描等。

17.渗透率确定方法:实验室测定法;测井渗透率;有孔隙度和毛管半径计算渗透率;试井解释渗透率;

18.非均质性包括: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纵向非均质性;孔间非均质

19.渗透率非均质性表征方法:渗透率级差,渗透率突进西数,均质系数,变异系数

20.层间非均质性:各层之间的岩性,油水关系。压力系统。渗透率。流体性质都不同;平面非均质:同一油层不同平面位置储层性质不同,五行不同,油层中裂缝的存在是平面非均质更加严重。孔道非均质:沿质点运动轨迹,孔道直径形状不同;表面非均质:不同位置储层矿物组成分布不同,不同位置孔隙表面润湿性不同,吸附厚度不同。

21. 如果某种性质(如渗透率、导热系数等)与其在介质内部的位置无关,即任何位置都相同,该性质是均质的。反之是非均质的。

如果某种性质与其在介质内部的方向无关,该性质是各向同性的。如果随方向发生变化,则为各向异性的。

22.(1)基于孔隙度的裂缝:晶间和粒间型;裂缝-基质型;溶蚀-孔隙性;(2)基于应力/应变:剪切断裂;延伸断裂;张力断裂;(3)基于原始应力:构造裂缝;区域裂缝;收缩裂缝

23.裂缝时别:在裂缝、多孔的储层钻井时,泥浆漏失与底层破裂关系;岩心分析;测井技术(井径测井、密度测井、声波测井);压力恢复和流动测试试井;大强度声波;井下直接或间接观测系统;极高分产能指数;酸化措施后油井产量大幅度提高;井筒附近压力梯度比较小。 声波测井仅测量基质的孔隙度,而中子测井得到的孔隙度则是基质和裂缝孔隙度的综合值

24.应力敏感及存在裂缝时的影响因素

存在裂缝时,受到应力作用后会有两个阶段:裂缝闭合阶段,非常强的应力敏感性;基岩压缩阶段。

25.应力敏感与启动压力梯度

26.润湿性测定方法:1.量角法:将预测矿物表面磨光,侵入油(或者水)中,在矿物表面滴

一滴水(油),利用一定的光学仪器或者显微镜将液滴放大,并拍照留下液滴形状,在照片上测量出接触角。2自吸法:将已饱和有的岩样放入吸水仪中,如果亲水则水在毛管理作用下将自动吸入岩石,测出吸水量;在进行吸油实验测出吸油量,如果吸水量大于吸油量则亲水,反之亲友。3.自吸驱替法:让充满油的岩心自吸水,测出自吸排油量,再将岩心放入夹持器中水驱,测出水驱出的油量,吸水试验后进行吸油排水实验,再用油驱替分别测出自吸有排水和油驱排水量,求出水湿和油湿指数。4.通过相渗交叉点判断:在相渗曲线中

水湿:Swc大,>20-50% Kwor<25% 交点处,Sw>50%; 油湿:Swc小,>10-20% Kwor>50% 交点处,Sw<50% 5.通过毛管压力曲线判断润湿性:1.油驱水2.水驱油3.再次油驱水,上半个面积大于下半个面积则水湿,反之油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