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da24b705ef7ba0d4a733bd5

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条件;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提出中国革命应当先占乡村、后取城市的战略,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 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经过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也经过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对这些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理论概括,在遵义会议以后,中国民主革命开始再次走向新的胜利。特别是经过抗日战争时期的锻炼,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逐步成熟。毛泽东指出:“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这一理论只有在这时才能产生,在以前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还没有充分的经验,包括正面的经验,特别是反面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毛泽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得到展开,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是建立一个新中国还是仍然保持一个旧中国这样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战略决战,)中国应向何处去?围绕着在中国需要建立一个什么样国家的问题,代表中国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同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的共产党展开了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战略决战,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进行了激烈的较量。这场较量以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而告结束。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新的经验,完整地表述 84 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重要理论和政策基础。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来看,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就不会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论;没有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就不会有党的建设的理论。总之,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总路线是对一定历史阶段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及实现这些目标和任务的途径、手段等内容的集中概括,具有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重大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毛泽东为我们党制定的第一条总路线,其目的是要回答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它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和发展前途,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提出过程:早在大革命时期,党就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基本思想,经过中国革命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对中国革命规律的探讨,毛泽东1939年12月提出:“所谓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 85 东选集》第2卷第647页),这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的最初表述。解放战争时期,针对蒋介石集团作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代理人镇压人民革命、顽固地把中国拖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毛泽东在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表述中增加了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内容,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的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16—1317页)。他深刻清楚地阐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决被束缚的生产力。 比较不同时期的四条路线: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1945.4) (2)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2.12) 背景:1952年底到1953年初,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抗美援朝可望结束;土地革命的任务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提前实现预定目标;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中国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需要提出新的任务和目标。 1952年以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多次讲过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6月1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作了较为完整的概括“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央政治局会议后,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宣传部起草的关于总路线的宣传提纲上,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一步完整 86 准确地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指出,“这条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为动员一切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标志着总路线的最终形成。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于同年9月载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条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3)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1)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一总路线的基本点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在继续完成经济战线、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逐步实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在保证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条件下,轻工业和农业并举;在集中领导、全面规划、分工协作的条件下,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并举;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 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条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其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