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考政治最后一次讲座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2015年中考政治最后一次讲座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da8656baeaad1f347933f05

2015年中考政治最后一次讲座

分析说明题解题指导

整体上都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

一、人物言行类 定行为(单还是多)、定性质(单还是辩)、定知识(单还是多) (一)法官型基本格式1:

是什么:①XX这一言行是正确 或错误 为什么:②因为 怎么办:③因此 。 法官型基本格式2:

是什么:①XX这一言行值得商榷的(观点是片面的)或辩证看待 为什么:②的确 ,但是 或一方面,另一方面。 怎么办:③因此 。 (二)律师型基本格式: 是什么:①赞同 或不赞同

为什么:②因为 。 怎么办:③因此 或当然 。

1、小伟的数学总是不及格,他越来越自卑。初二期中考试快到了,小伟担忧,要是这次再考不好,上好学校还有

啥希望?数学老师得知此情后,拍拍他的肩说:“不要泄气!”期中成绩终于出来了,让小伟意外的是:这次数学竟考了68分!但没拿到数学卷。从此,他对数学不再畏惧,成绩逐步提高,中考也考得很理想。

等上了高中后,他才得知那次期中考试,数学成绩仍然不及格…… 结合材料,请从“诚信”角度,评析数学老师的这种教育行为。 (4分) ①数学老师的这种教育行为是值得可定的。

②因为现实生活是复杂的,人的思维方式也不是直线式的,诚信的表现也是复杂的。所以,在特定情形下,只要是从善意或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诚信是可以讲究策略的,包括“善意的谎言”,这并不违背诚信的本质。 ③这位老师悄悄改动分数,完全是为了帮助该同学克服畏惧数学的心理,并没有损害他人的利益,且最终成功地帮助该同学走出低谷。

④因此,这位老师具有人文关怀和教育智慧的行为值得学习。

2、从“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角度评析漫画中的人物的做法。(4分)

3、某班有些同学上课爱说闲话,老师讲到关键地方时也如此。班主任多次严厉批评,可还有几位同学不以为然,

说:“上课说几句闲话有啥呢?小题大做!”为此,班主任决定召开班会,让大家充分讨论,帮助这几位同学尽快改正。

如果你要在班会上发言,请你评析这几位同学的看法?(6分) ①这几位同学关于上课说话的看法是错误的。

②因为上课说话不是小问题,是缺乏良好教养的不良习惯,不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违规行为,对他人受教育权利的漠视甚至侵犯,不尊重老师劳动、同学的不道德行为,也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负责任。它不仅影响自己的听课及

1

学习,还会影响周围乃至全班同学,对老师的讲课也会造成干扰,破坏了正常的课堂秩序。

③因此,这几位同学应该认清它危害和本质,增强自控能力和组织纪律观念,尽快加以改正。

4.《山西晚报》家长来信:我是一位初三学生的母亲,现在遇到一个难题,我的儿子就想当作家,上课应付,成天就是“创作”。我说:“就算当作家,也要先打好基础,再说中国有几个韩寒?”可他回答:“你怎知道我成不了下一个韩寒?我要抓紧写作,尽快成为一名作家。”这两次模考,他考得一塌糊涂。问题是他的小说也写得很幼稚。

结合材料,请你对这位初三学生想当作家的行为进行评析。 (7分) 答:①这位初三学生想当作家的行为需辩证看待

②的确,该同学想当作家,说明他有理想,这是值得肯定的。因为理想对人的行为有导向、驱动和调控的作用,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

但是,材料中这位学生小说写得很幼稚。而该同学上课应付、只管创作,是急于求成的一种偏激行为,不利于理想的实现。因为,理想的确立要结合自身的实际。要理想的实现需脚踏实地,从点滴积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③因此,该同学这就需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实际情况,对自己的理想进行适当调整,以缩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并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规划。同时应该理智把握,客观面对,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理想的实现打好基础。

5、前不久,北京某医院一名年轻医生随手编发的一则微博,让仁和药业的品牌产品优卡丹广受质疑。这则优卡丹可能对幼儿肝脏有毒的传闻,经部分微博名人转发后在网络疯传,引发家长恐慌。随后,药监部门、药学专家、涉事业多次澄清和辟谣,力证该传闻不实;但损失已经难以挽回,优卡丹的形象遭遇重创,公司市更值因此损失约10亿元,仁和药业将对他提起法律诉讼。

请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对材料中“年轻医生”编发微博的行为进行评析。(7分) 答:①“年轻医生”编发微博的行为需辩证看待。

②的确,“年轻医生”可以编发微博。因为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和监督权,有权在网络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但是,“年轻医生”在微博中不负责任的言论,是错误的。理由一,公民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侵害他人、集体、社会的利益,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用合法的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利。理由二,他的行为给相关企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具有社会危害性,涉嫌违法。

③因此,公民要增强公民意识,无论在现实社会还是在网络社会中,都要遵守法律,规范自身言行,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6、新校长管得特别严,所谓准军事化管理。比如,不准学生随便出校园,不许带手机,不许初三男生女生过多交

往,作业量特别大,自习和周六也全部上课,甚至默许对调皮捣蛋的学生进行“出格”的体罚。校长说“能出成绩的办法,就是好办法!”很快,学校的教学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知名度越来越大,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学校,但校长的这些做法却引起了争议。 问题一:评析校长的做法。(5分)

①校长的做法值得商榷。

②的确,校长的这种管理相对更容易出成绩;从现实角度说,校长的这些做法有助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符合学生、家长及当地政府的教育诉求。初中生自控能力差,可塑性强,校长的做法对学生意志品质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却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诸如克服惰性、自立自强、遵守规则、严于律己、积极进取等,严加管理可促使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排除各种干扰,尽快提高成绩;对捣蛋学生的处理,则有利于营造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

但是,该校长治校的所有措施,违背了国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应试教育倾向明显。校长的许多做法,违背了学校保护,包括变相体罚和违规办学,实际已侵犯了学生应有的诸多权利,容易形成压抑、紧张、枯燥的教育氛围,对学生的人格健全、身心发展、情操陶冶乃至健康成长都极为不利,不是一种人性化的科学管理。校长的做法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很难造就时代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与新课改精神和及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③因此,从长远来看,校长应该按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办好学校。要改变这种现状,国家必须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改良产生这类校长产生的现实土壤。

2

问题二:你是否赞同校长的做法?(5分)

答案一、

①不赞同校长的做法,这种做法违背了教育规律。

②因为,该校长治校的所有措施,违背了国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应该说就是为了考试成绩,应试教育倾向明显。

校长的许多做法,违背了学校保护,包括变相体罚和违规办学,实际已侵犯了学生应有的诸多权利,容易形成压抑、紧张、枯燥的教育氛围,对学生的人格健全、身心发展、情操陶冶乃至健康成长都极为不利,不是一种人性化的科学管理。

校长的做法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很难造就时代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与新课改精神和及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③当然,该校教学成绩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校长的这些做法也是不足取的,从长远来看,校长应该按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办好学校。

答案二

①赞同校长的做法,这种严管是有合理成分和现实意义的。

②因为,初中生自控能力差,可塑性强,对学生意志品质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却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诸如克服惰性、自立自强、遵守规则、严于律己、积极进取等。

校长的做法严加管理可促使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排除各种干扰,尽快提高成绩;对捣蛋学生的处理,则有利于营造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是对学生负责任的表现。

校长的这种管理相对更容易出成绩;从现实角度说,校长的这些做法有助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符合学生、家长及当地政府的教育诉求。

③当然,这种管理确实不是一种人性化的科学管理,但是校长的做法是务实的,也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表现。值得学习和借鉴。

7、某中学举行了年度三好学生和奖学金获得者颁奖大会。共有518名同学获得总计268.9万元奖学金,最高一笔为2.6万元,为了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巨额奖金,268.9万元现金全部成捆裸放于颁奖台上。此事经报道引发网友热议。 你如何看待学校的这一做法?(7分) ①学校的这一做法值得商榷。

②的确,学校的金钱奖励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孩子提供学习动力,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

但是,这不符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中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身心尚未成熟,难以正确对待金钱的诱惑,这一做法不利于形成正确的金钱观,还有可能导致同学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这也不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一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利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学校长远发展,金钱奖励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健康成长。

③因此,学校应当遵循教育规律和方针,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科学的学习观和考试观,正确对待学习的苦与乐等恰当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动力,而能不仅仅靠金钱奖励。国家也应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教学评价制度,从根本上铲除这一做法的土壤。

8、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项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下面是一位母亲与孩子在放学路上的对话:

妈妈:“儿子,今天在学校快乐吗?”

儿子:“不快乐。在课间休息时,小林骂我。” 妈妈:“那你怎么做的?”

儿子:“我找人打了他,但被老师批评了。”

妈妈:“你做得对!有人欺负你就应该这样。老师批评没关系!” 请你对这位母亲的说法进行评析。(7分) 答:①母亲的说法不正确。

②因为,她没有教育孩子与人发生矛盾时要宽容;没有教育孩子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依法维权;没有教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