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门-中天门导游词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红门-中天门导游词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df5e847be1e650e52ea99fa

另外,在盘道龟洞之北有《仰答神庥》碑,阴刻圆底。民国二十年。碑身高154厘米,宽73厘米,厚22厘米。字高24厘米,宽24厘米。保存完好。

八、醉心石

位于红门宫之北、盘道之东的中溪东侧,有一组较为罕见的地学奇观,被称为泰山醉心石,学名叫做“辉绿玢(bin)岩”。这些石头远远望去像堆放着的木桩,大大小小罗列在溪畔。在圆柱体石头的横剖面中心都有石核,围绕石核形成了一层一层的环圈,像大树的年轮,更像卷起的面饼。

辉绿玢岩属于中元古代侵入岩,形成于18亿年前。红门的这组辉绿玢岩呈平卧圆柱体形态,柱体由环核、环层、环状节理和辐射状节理四部分组成,为“桶状构造”,是国内外罕见的一种构造类型。

这组独特的岩石形态十分引人瞩目,汉代学者枚乘称之为“泰山之溜穿石”,更多人称为“醉心石” 。在一石柱上有“中州单养蒙”所题的“醉心”二字,抒发了古人对这片岩石心醉情迷的感受。

九、植树造林纪念碑

泰山植树造林纪念碑是一九九八年,为纪念泰山林场建场50周年而建的。碑上浮雕着泰山林场职工豪情满怀植树造林的场景,用浮雕的形式讲述了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泰山林业工作者绿化荒山的故事。在浮雕下的基座上,嵌有《泰山造林碑记》。

泰山古时候曾经植被茂密,史书记载泰山“茂林满山,合围高木不知有几”,“朱樱遍地,古木参天”。唐代杜甫《望岳》诗中也写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红门处《植树道里记碑》也记载了清代嘉庆年间各处官员增植柏树的事情,可见泰山的葱郁苍翠。但清末之后百年中,由于战乱、灾荒,泰山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以至于上世纪40年代郭沫若在飞机上俯瞰泰山时,反杜甫的诗文吟咏到“都云青未了,我看赤无毛”。

解放后,泰山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运动,近万名林业工人、部队官兵、机关干部、学校师生投入到泰山的绿化建设中,1948年任泰山林场第一任场长的查干臣场长、1959年因当时所谓的政治问题下放到泰山林场的张耀南场长,他们带领工人吃住在山上,不畏艰难、不计报酬,使泰山重新披上了绿衣,换上了新颜。

1961年,当郭沫若第一次登山泰山时看到满目新绿时,不禁赞叹道:“人工方俊杰,绿化到山椒”!

泰山在老一辈林业工人的辛劳下,才有了现在的植被葱荣,花木成行,热爱泰山的人会永远记住他们,在内心永远对他们充满感谢与敬仰。

十、万仙楼

万仙楼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又名望仙楼。为跨道门楼式建筑。殿内原祀王母,配以列仙,1996年重建后塑碧霞元君配以列仙。

万仙楼跨盘道而建,共分两层。上层为三柱五架梁、九脊重檐歇山顶,前檐带悬山式半坡顶出厦,柱顶施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殿顶覆黄色琉璃瓦。

下层南向额题“万仙楼”三字,落款为“大明万历四十八年三月立 衲子董阳美募修”。北向额题“谢恩处”,相传是古代帝王登泰山时,地方官员送驾到此谢归的地方;又传是朝山进香归来的善男信女,要在此拜谢碧霞元君的护佑之恩,因此这里叫做“谢恩处”。

在万仙楼还流传着一个家喻户晓的小故事,那就是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故事。

相传自吕洞宾在天庭三戏白牡丹后,白牡丹下到凡间,在泰山南边的徂徕山居住,生下一子白氏郎,母子俩过着困苦的生活。白氏郎相貌端正、聪明伶俐,却因为身边没有父亲,经常受到邻居的欺负。话说白氏郎八九岁时,每次上学都有一白胡子老头背他过河,经过询问,白胡子老头告诉白氏郎他是真龙天子,有当皇帝的命。娘俩知道后,心里总算有了盼头。

就这样过了一天又一天,转眼到了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升天的日子。白牡丹正在为没有好酒菜送灶犯愁,白氏郎又在外面受了欺负哭着回了家。白牡丹心里又气又急,就抓起烧火棍,对这灶王爷边数落边敲打:“灶王爷呀灶王爷,等我儿当了皇帝,看我不把这些人杀个血流成河!”。

这灶王爷在白牡丹家不但没有吃好喝好,还挨了顿敲打,就

到天庭告了御状。于是,玉皇大帝就派天兵天将在来年龙节抽掉了白氏郎的龙筋,让他再也做不成真龙天子了。多亏白氏郎当时咬紧牙关一声不吭,才留下了金口玉牙,日后能说啥算啥。

白氏郎遭此大变,从此恨透了灶王爷,也恨透了天下神仙,于是从家里抓了个葫芦,先用他的金口玉牙把灶王爷等神仙全装在了葫芦里,又来到泰山,想把天下神仙都压在泰山下,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

当他来到泰山时,只见一位英姿飒爽、气宇不凡的神仙站到了面前,告诉白氏郎自己就是父亲吕洞宾。白氏郎听后,手中葫芦惊落在地。这下,数不清的神仙急忙纷纷躲藏到周围的山洞里,不敢出来了。

后来,人们就建造一楼,请神仙们前来享受人间祭奉,取名为“万仙楼”。

至于白氏郎,据说后来在父亲将手中青龙剑传授给了他,并教他法术,让他善待百姓。他回到徂徕山后,还为村民做了不少好事呢。

当然,这只是一个有趣的传说。

在万仙楼正殿外墙的四周,嵌有明代朝山进香碑63块,多为善男信女朝山进香的记事碑,在民俗研究中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楼下层门洞东侧有隐真洞,为旧时道人修炼处。

楼南盘道东侧有古柏三株,挺拔并列,苍翠凌云,状貌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