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e15edfa5d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69

4.涎腺上皮细胞再生的组织学表现

答案:涎腺实质细胞具有一定程度的再生能力,涎腺部分切除数周后再生明显。一般情况下,再生过程中的组织按照胚胎发生模式进行,表现为由未分化细胞构成的实性上皮蕾、分枝状上皮条索以及最终形成的排泄单位。再生中的涎腺组织有时呈非典型性表现,增殖的未分化实性上皮蕾类似于基底细胞腺瘤或其他未分化细胞构成的肿瘤,但是再生的组织保存有正常涎腺腺小叶的结构。导管阻塞引起的萎缩后再生由残存涎腺导管干细胞完成,所形成的结构与大鼠颌下腺正常胚胎发育期间具有高度增殖活性的终末小管、腺泡前体细胞和腺泡细胞相类似。 多选题

1.胞浆内可见大量酶原颗粒的细胞是 A. 分泌管上皮细胞 B. 闰管上皮细胞 C. 肌上皮细胞 D. 浆液性腺泡细胞 E. 黏液性腺泡细胞

2.分泌管细胞的结构特点 A. 含有大量酶原颗粒 B. 含有大量粘原颗粒 C. 有垂直于基底面的纵纹 D. 为复层或假复层柱状上皮 E. 为复层鳞状上皮

3.可能发挥干细胞作用的是 A. 肌上皮细胞 B. 闰管上皮细胞 C. 分泌管上皮细胞 D. 浆液性腺泡细胞 E. 黏液性腺泡细胞

.

4.不符合腮腺组织学结构特点的是 A. 闰管长 B. 分泌管多 C. 属纯浆液腺

D. 新生儿可见少量黏液细胞 E. 常见到半月板结构

参考答案:1.D; 2.C; 3.B; 4.E

第七、八章 “颞下颌关节”、“牙发育异常”参考复习题答案

问答(思考)题

1.试述髁突表面区由表及里的分层及组织学特点。

答案要点:(1)纤维性关节表面带;(2)多细胞带;(3)纤维软骨带;(4)钙化软骨带

2.试述关节盘各部分的组织学特点。

答案要点:(1)前带、中带、后带、双板区;(2)各部分的纤维及血管分布特点

3.釉质发育不全的病因和病理表现如何?

答案要点:病因:局部因素:感染、创伤、放射治疗、特发性;全身因素:⑴ 环境/系统因素, 先天性(感染,如风疹、梅毒;母亲疾病,过多氟离子等)、新生儿(新生儿溶血病,低钙血症,早产/产程延长)和出生后(严重的儿童感染,特别是病毒疹,儿童慢性病,营养缺乏,癌症化疗,过多氟离子);⑵ 基因性因素

病理表现:釉质形成不全临床表现为表面出现窝状、沟状凹陷,或整个釉质厚度降低,凹陷的分布、深度呈现出显著的随机性,磨片检查显示釉柱数量减少,方向异常,柱间质增宽,釉柱横纹和生长线明显,釉丛和釉梭数目增多,一些病变无釉柱。

釉质矿化不全临床表现为白色不透光的斑,由于色素沉着而呈浅黄色、棕色等,矿化不全釉质的有机基质大部分为酸不溶解,故在脱钙标本切片中能被保存。

.

4.斑釉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如何?

答案要点:在牙发育阶段,如果饮用水中氟含量高于百万分之一,或经其他途经摄入过多的氟, 氟离子可导致釉质形成不全和矿化不全,这种釉质的发育障碍即为斑釉牙。 临床表现:病变轻者釉质上出现无光泽的白色斑点、斑块或条纹,中等程度者病变区呈黄色、棕色、黑色,可伴有程度不同的釉质形成障碍,牙面上出现不规则的凹陷,重度者窝状凹陷相互融合,牙正常形态丧失。

5.遗传性乳光牙本质的病因和病理表现如何? 答案要点:病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病理表现:罩牙本质结构正常,其余牙本质内牙本质小管数目减少,方向紊乱,形态不规则、管径变大,存在无小管的牙本质区;牙本质基质呈颗粒状,并见小球间钙化;髓腔表面见少量不典型的成牙本质细胞,可被包埋在有缺陷的牙本质中;髓室、根管部分或完全消失,牙本质中可见含血管的组织,为残留的成牙本质细胞和牙髓组织;釉牙本质界呈直线状。

第九章 “龋病”参考复习题答案

名词解释

1.获得性薄膜:也称唾液薄膜,是由唾液糖蛋白选择性地吸附于牙面而形成的生物膜。其厚度约为30~60μm,在牙面清洁并抛光后20分钟内即可形成,1~2小时内达到稳定。

2.菌斑:是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由细菌、唾液糖蛋白和细菌细胞外多糖(主要是葡聚糖、果聚糖)构成的菌斑基质组成,其中还含有少量脱落上皮细胞、白细胞、食物残渣等。菌斑是细菌的微生态环境,细菌在此环境中生长、发育、繁殖、衰亡,进行着复杂的代谢活动,是细菌在空间上排列有序的复杂的生物膜。

3.脱矿:矿物离子丢失,羟磷灰石晶体溶解

4.再矿化:矿物离子重新沉积,晶体重新形成

.

5.静止性龋:龋病发展过程中,由于周围环境改变、牙面更易清洁、病变区与唾液接触,使病变速度变慢,最终呈静止状态,无进一步进展趋势,此时的龋为静止性龋。可见于釉质龋、牙本质龋、根龋。静止性龋外形呈浅碟状,外口大而浅,由于唾液中矿物盐及色素沉积于表面而质硬、呈棕褐色。显微镜下见,牙本质小管近表面处呈整齐的断面,表面有再矿化,相应髓腔侧有修复性牙本质形成。

6.潜行性龋:窝沟龋病损并非从底部开始,而是呈环状围绕着窝沟壁进展,并沿釉柱长轴方向向深部延伸,当病变进展超过窝沟底部时,侧壁病损相互融合。由于窝沟附近的釉柱排列方向为向窝沟底部集中,形成的龋损与形态与釉柱排列方向一致,即口小底大的三角形潜行性龋。

问答(思考)题

1.何谓龋病的三联因素学说?

答案要点:20世纪60年代初,Keyes提出了\三联因素\学说。其主要观点为:龋病是由细菌、食物、宿主三个主要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即龋病发生要求有口腔致龋菌群的作用、蔗糖等适宜底物、敏感的宿主,在三种因素并存的前提下龋病才有可能发生。

2.请说出四种主要的龋病病因学说及其主要论点和缺陷。

答案要点:化学细菌学说:龋病是由寄生于牙面的产酸细菌与口腔内的碳水化合物作用产生酸,酸作用于牙,使牙中的无机物溶解,以后蛋白水解酶溶解有机物而使牙结构崩解。 蛋白溶解学说:龋病的早期损害首先发生在牙体的有机物部位,微生物产生的蛋白溶解酶使这些部位有机物分解,从而无机晶体相互分离,造成结构崩解,形成了细菌进入的通道,继之细菌产酸,使无机盐溶解。

蛋白溶解-螯合学说:龋病造成的牙组织的破坏是从釉质中的有机物开始,细菌产生的蛋白溶解酶分解釉质中的有机成分,形成酸离子、胺、氨基酸等衍生物,这些产物具有螯合特性,可和钙离子螯合,形成可溶性的钙螯合物,造成无机成分的脱矿,龋病病损形成。 三联因素学说:龋病是由细菌、食物、宿主三个主要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即龋病发生要求有口腔致龋菌群的作用、蔗糖等适宜底物、敏感的宿主,在三种因素并存的前提下龋病才有可能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