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卷(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历史必修一: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卷(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e17fe97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3c

高中历史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文中的“大道”是指( ) ①禅让制 ②世袭制 ③公有制 ④私有制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解析】 材料指的是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实行公有制和禅让制,故选A项。 【答案】 A

2.下图是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对该图历史内涵的推测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的应是( )

A.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B.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时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图中成王厉行分封制,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了严格履行

D.图中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政治权力之间的主要纽带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材料解读能力。材料显示的是周朝政治体制,因而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A、B两项所述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权力高度集中有违史实,D项所述的勤政爱民无法找到材料依据。故选C。 【答案】 C 3.《国学》杂志评论我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我国上古社会是契约社会,其核心价值是严格的嫡庶权益分配,嫡统庶,以庶辅嫡。”与此评论无关的制度应是( )

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 C.世官制度 D.丞相制度 【解析】 由“严格嫡庶权益分配”即可知涉及的制度强调血缘亲疏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备选项只有丞相制度不看重这一点,故选D。 【答案】 D

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对分封制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A项具有迷惑性,经济发展并不是维系分封制的关键,反而最终导致分封制的瓦解,排除;B项本身错误,分封

1

制下,君主并没有集权地位,也可排除;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崩溃,D项错误。秦国只有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这与东方六国墓葬等级差别明显相比,说明秦分封制已经基本消除,凸显了君王的权威,即集权统治,故选C项。 【答案】 C

5.下列关于下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C.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D.维系了奴隶主的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

【解析】 从所给图片来看,其展现的显然是宗法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D对宗法制的理解不正确。 【答案】 D

6.“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宗族权力

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解析】 由材料可以看出,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目的在于稳定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秩序,故D项为正确选项。 【答案】 D

7.据《菏泽信息港》消息,山东鲁西南一带县区男女婴儿性别比例严重失调,部分县区甚至高达,还有部分家庭因此而破裂,从观念因素形成的源头考虑,根源当首推( )

A.中央集权制的存在 B.对宗法血缘关系的重视 C.经济生活条件的改善 D.古代法律不完善的误导

【解析】 备选项只有“宗法血缘关系”与题干中“观念因素”的要求一致,故选B。 【答案】 B

8.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2

文王武王天子成王……周公诸侯鲁公伯禽……桓公庄公……叔牙卿大夫公孙兹……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禅让制存在于原始社会,①不正确;由图片中的信息“武王”、“诸侯”可知这应为西周时期的分封制,②正确;通过图片可以看出卿大夫叔牙、公孙兹属于一系,体现世卿世禄制,③正确;通过周武王与周成王、周公与鲁公伯禽之间的血缘亲情关系可知是宗法制,④正确。故选D项。 【答案】 D

9.人民网《秦统一2234年祭》一文提出:“秦始皇比较彻底地消除了旧宗制的羁绊,创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国家制度。”下列不能说明此观点的是( ) A.“坏先王之制,废‘王’号,称‘皇帝’” B.废旧时世官世职制,任命三公九卿处理中央政务 C.严格嫡庶权益分配,“封建亲戚,以为屏藩” D.重视政治体制建设,推广郡县式管理模式

【解析】 “严格嫡庶权益分配,封建亲戚”,属于对宗法制、分封制的描述,故选C。 【答案】 C 10.公元前213年,在秦朝都城咸阳的街面上,发生了一起因买卖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事件,并惊动了官府,将对此次事件进行直接管理的官员应是( ) A.奉常 B.丞相 C.少府 D.廷尉

【解析】 秦朝“九卿”中的“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少府”主管皇室财政;“廷尉”主管司法。据此,D项正确。 【答案】 D

11.西汉前期相权之重,是后代少见的,所谓“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汉武帝在制度上克服这一问题的措施是( ) A.设“中朝” B.置枢密院 C.置刺史 D.设内阁 【解析】 “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大意是:道、德出自于皇帝,制度政令出自于丞相,反映了西汉初期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构成威胁。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设立中朝,让他们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本题选A,北宋时设立枢密院;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监督,设立刺史;明成祖时设立内阁。 【答案】 A

12.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论者认为( ) A.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B.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C.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 D.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

【解析】 由“有叛国而无叛郡”说明了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故A项为正确选项。 【答案】 A 13.“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该制度是( ) A.秦朝三公制 B.秦朝“朝议”制

3

C.隋唐三省制 D.明朝内阁制

【解析】 唐朝时期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拟诏,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相互监督。 【答案】 C

14.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中记述了“(江苏)昆山徐氏科名之盛”“三世四翰林”“四世翰林”“(安徽)桐城张氏六代翰林”的故事。这反映了( ) A.家族在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B.科举制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选官制度变化适应了中央集权的发展

【解析】 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三世四翰林”“四世翰林”“张氏六代翰林”等可以看出,材料鲜明地体现出了世系关系,这反映了家族在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B、C、D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答案】 A 15.《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 )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通过设立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也就是通过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答案】 C

1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解析】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取决于当时相应的社会状况。明清时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社会危机四伏,统治者不得不高度加强专制皇权。

【答案】 C 17.《元史》载:“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这不能说明元朝( ) A.中央掌管行省官员的任职与调动 B.中央在各省设置丞相以制约官员 C.行省官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D.最初由中央官员代执各省事务 【答案】 B 18.《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