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课程与教学概论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第一章课程与教学概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e3f0f4ee518964bcf847ce5

A、 序列 B、横向 C、直线 D、水平

3.( B)认为,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人。 A、布鲁姆 B、布鲁纳 C、杜威 D、赫尔巴特-----所有的人,终身学习 4.传统教育与新教育最大分歧在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表现为( B )

A、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B、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主义人的心理发展,以人为本 C、直线顺序与螺旋顺序

5.( A)课程内容的选择的取向易导致“只见树木不见人”。

A、 课程内容即教材---不注重人 B、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C、课程内容即活动

6.关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早在19世纪,( D )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就曾阐述过。

A、泰勒 B、布鲁纳 C、杜威 D、斯宾塞------第一次提及课程

7.行为目标具有的特点是具体性、可操作性和___。( A )------------具体准确 A.精确性 B.普遍性 C.规范性 D.模糊性

8.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我们应当设计不同的课程目标:在培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上,则 较为适用;--------------行为目标,精确,具体,可操作性

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则 更佳。( C )------表现性目标就可以表现学生的个性 A.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 B.表现性目标,展开性目标 C.行为目标,表现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行为目标

9.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从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以来,出现( A )不同的取向。

A.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现实教材然后是学习活动,之后是学习者的经验

B.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即即学习者的经验、课程内容即社会生活 C.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即社会生活、课程内容即教材 D.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社会生活、课程内容即即学习者的经验 10.确立课程目标要综合考虑( D )。

A.教师、学生、社会 B.社会、学生、教师 C.社会、学科、教师 D.学生、社会、学科 二、名词解释

1、课程与教学目标P59 :指在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实施和开发过程中所体现的教育价值的基本要求 2、教学目标(P60) :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3、课程与教学内容(P70):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它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指导下,对学科知识、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对有关知识经验的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等的选择和组织而构成的体系。

4、超越论:认为学校课程与其他社会生活经验的关系就是一种对话、交往、超越的关系。学校课程应主动选择社会生活经验,并不断批判与超越社会生活经验,而且还应不断地构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受非理性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认为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这两类主体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共同体。(P72) 三、简答

1.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答:定向功能、选择功能、计划与操作功能、评价功能p61 2.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答: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P66 3.选择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依据是什么?P77

答:明确社会的要求,分析教育对象的发展特征,明确教育学的要求 四、论述

谈谈你对选择与编排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原则与标准的认识。P78

1、选择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标准:系统知识准则、历久尚存准则、生活效用准则、兴趣需要准则、社会发展准则

2、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编排原则: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 五、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问题:该材料体现的是哪种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这种目标取向有何缺陷?P62

体现的“普遍性目标”,它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特点是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与课程目标等同起来,银耳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可运用与所有的教育实践。但是,这种目标的宏观性与不确定性,也必然给实际课程与教学的实施带来困难,这种目标的不彻底性、不完整性和随意性,使人容易模糊或模棱两可而产生歧义,具有不可操作性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的开发与设计

(一)

一、选择题

1.课程开发的结果主要是基本政策,包括课程宗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的指导原则等。这属于( A )课程开发-----------基本政策等等是宏观的 A.宏观层次 B.中观层次 C.微观层次

2.( B )的课程设计注重儿童自身的兴趣需要。-----------------人本主义,儿童兴趣 A.社会改造主义 B.人本主义 C.进步主义 D.结构主义

3.依据教学设计理论基础和基本取向的差异,可分为三类教学设计的模式( A )。

A.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模式、人本主义教学设计模式、认知主义教学设计模式-------------行为主义,就是知识,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就是要观察 B.人本主义教学设计模式、认知主义教学设计模式、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C.认知主义教学设计模式、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D.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模式、认知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4.经典的课程开发模式是( A )。-----------------------目标模式,经典开发,就要目标啦 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惠勒模式 D.情景模式

5.学科中心设计的基本形式是___。( C )-----------学科中心就是要科目,学科,大范围 A.生活领域设计、核心设计 B.活动-经验、开放教室、人本主义 C.科目设计、学科设计、大范围 D.激进设计、科目设计

二、名词解释

1、课程开发P85:指使课程的功能适应文化、社会、科学及人际关系需求的持续不断的决定课程、改进课程的活动和过程。

2、课程设计P95 :课程的实质性结构、要素的性质,以及这些要素的组织形式或安排。

3、目标模式P88: 亦称工艺学模式,是20世纪初开始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并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将目标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强调先确定目的、目标,再以精确表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评价。

4、过程模式P92:以过程或程序,而不以目标或内容为焦点,不预先指定目标,而是详细说明内容和过程中的各种原理。 三、简答

1.比较课程开发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理念与应用。

(1)目标模式的理念: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并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将目标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强调先确定目的、目标,再以精确表达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评价。

应用:诞生于20世纪初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目标模式,经过课程理论工作者持续不断的修正、完善,现已成为课程开发研究领域最具权威性的理论形式,和教育、教学实践领域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实践模式。 (2)过程模式的理念:过程模式并没有想目标模式那样提出明确而具体的步骤或程序,而只是论证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应用:在实践上,过程模式还存在一些困难,对教师的要求太高,因此,在实践中完成它是十分困难。 2.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并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答: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理论上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开拓了课程管理民主化的有效途径,为解决课程的同一性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一条思路;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的模式;丰富了教师的教育理念,给教师提供了一种实验机会。 3.简述泰勒提出的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P89

答:(1)学习经验必须能提供学习者机会去实践目标所含的内容; (2)使学生由于实践该目标而获得满足感;

(3)学习经验中所期望的反应,应该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5)同一种学习经验也可能产生数种结果 4.评价不同的课程设计取向。

答:“学科中心设计”强调从科学门类及分科知识体系出发,以知识为中心设计课程,学科中心设计存在3种最基本的形式:科目设计、学科设计、大范围(广域)设计。

“学习者中心设计”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目的,使课程适应学习者,而非学习者适应课程。“活动一经验”设计、开放教室设计、人本主义设计design)、激进设计等。这些设计的中心都是学习者,且都强调自主、自由、尊重、活动等等

“问题中心设计”是对学科中心设计和学习者中心设计的进一步改进。其重点是关于个人和社会生存的问题,

既强调内容又强调学习者的发展。课程的水平组织由所学习问题领域的范围和分类来确定。问题中心设计的基本形式:(1)生活领域设计,解决生活领域的问题; (2)核心设计解决现实世界中所面临的社会的问题。 5.你认为应如何进行课程设计。

答:首先,要确定目标。制定课程目标时,主要考虑范围、有效性、可行性、相容性、明确性、通俗性;然后,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在选择课程内容时,除了要考虑到与目标的相关性之外,还要考虑到其他的方面: (一)内容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二)内容要适应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三)内容与社会现实的一致性 四、论述

1.试评述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P88

答:(1)原子论的观点。目标模式强调应根据预期的行为优先确定课程目标,然后依据这些目标,设计课程学习过程,以便将这些行为“复制”出来。

(2)行为导向的目标。目标模式的设计者批评过去的目标叙述太模糊、不明确,毫无教育意义,因此他们要开发能明确叙述的目标,以提高教学的效率。这样,就能测量预定的行为是否达到,由此评价课程与教学的成效。

(3)层次分明的目标体系。将那些已被确定为课程目标的东西,按其不同的心理领域、不同水平,作进一步的划分,以形成一个意义明确、层次分明的目标体系。

(4)目标是价值中立的。目标模式框架在观念上是中立的,不涉及价值问题。如泰勒虽指出了学校教育目标的3大来源,但对于学校应该追求哪些教育目标并未给予回答,回避对各方面的目标作“价值判断”。 目标模式存在的的问题——

(1)人性观:目标模式将教育简化为科学的活动,依据“学校如工厂”(school as factory)的隐喻,强调教师就像工人操作某些材料一样,可根据预先决定好的蓝图塑造学生的心理,也可以运用物理学或生物学的科学方法,探讨、分析和解释人类的行为。这种人性观是消极的,完全忽视了行为者的主体性、责任和自由。 (2)教育观:目标模式中,课程是将一些已经定义好的、狭隘的、规律式的活动教给学生,以适应复杂的工业化社会的需要,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制约学生,使其对某些刺激产生反应。目标模式一味强调行为目标,极易造成偏颇,比如像理解力、鉴赏力和知识这样一些重要的教育结果,是不能完满地转换成可测量的和可清楚地被观察到的行为的。课程观方面,目标模式强调教的过程,而不重视内容,因此将课程内容视为工具性的,仅是造成外在目的的一种手段,倾向于将内容灌输给学生。

(3)知识观:工具性的教育观必然导致工具性的知识观。在这种教育观下,课程内容成为达成目标的手段,选择内容的依据不是其自身的价值,而是能否达成某些外在的目的。

(4)实用性。“先决定目的,后决定手段”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目标依其逻辑关系详细地加以拟定,而且影响学习的因素十分复杂,非系统的方法可以控制,手段的选择更非容易。

2.学习课程开发与设计有何意义?你认为现行小学语文课程的开发模式是什么?课程设计取向有何特点是什么?

答:(1)意义: 课程与教学的开发和设计是课程与教学理论和实践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其效果和水平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关涉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和国家的教育竞争力。 小学语文课程的开发模式是“混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