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课程与教学概论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第一章课程与教学概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e3f0f4ee518964bcf847ce5

(2)课程设计取向的特点:

建立在较充分的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构建了具有广泛参与性的课程开发共同体; 注意吸取多种课程设计模式的优点、长处。

(二)教学设计

一、选择题

1.分析学习者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 A )。----学习者当前是什么状态,而不是环境,

A.学习者当前的状态、学习者特征、学习者所处的环境 B.学习者特征、学习者所处的环境、学习者当前的状态 C.学习者所处的环境、学习者当前的状态、认真分析教材 D.认真分析教材、学习者所处的环境、学习者当前的状态 2.介绍有关“是什么”的知识,这属于( C )。

A.策略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陈述性知识 D.综合知识

3.一般认为小学生不产生疲劳的适当学习时间是:( D )---------大概是15分钟 A.30~40分钟 B.40~50分钟 C.50~60分钟 D.10~20分钟

4.认知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的代表学者是( A )。-------------布鲁纳,奥苏泊尔---- A.加涅、布鲁纳、奥苏伯尔 B.华生、斯金纳 C.布朗斯福特、维果茨基、皮亚杰 D.杜威、布鲁纳 5.行为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的代表是( B )。

A.加涅的教学设计模式 B.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 C.根舍因的范例式教学模式 D.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二、名词解释

1、教学设计P102: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以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的规划、安排与决策

2、陈述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这类知识可分为:(1)有关事物的名称或符号的知识;(2)简单命题知识或事实知识;(3)有意义命题的组合知识,即经过组织的言语信息。 3、程序知识: 有关“怎么办”的知识,是关于方法和应用的知识。

4、策略知识: 也是回答“怎么办”问题的知识,它与程序性知识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所处理的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和个体调控自己认知活动的知识。

5、抛锚式教学设计: 根据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选定某个典型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抛锚”),然后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三、简答题

1、教学设计应该坚持那些原则?P103

答:以人为本原则、最优化原则、情境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生成性原则、不断完善原则 2.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P105

答:分析学习需要、

确定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策略、 设计教学流程、 设计教学评价方案、 编写教学设计方案、 实施教学设计方案并修订方案

3、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是什么?如何明确的表述教学目标?P105 答:A、步骤:钻研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内容;

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 确定教学目标分类 列出综合性目标 陈述具体的行为目标

B、教学目标确定后,必须用明确的语言表述,应当包含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景或条件、表现水平或标准

4、简述教学策略设计的主要内容?

答: 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以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的规划、安排与决策。 5、教学设计主要有哪几种模式,各模式的代表是什么?P106 教学设计的设计模式有三种:

A、行为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代表模式——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

B、认知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代表模式——赞科夫的教学设计模式、瓦跟舍因的教学设计、加涅的教学设计、布鲁纳的教学设计、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

C、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代表模式——抛锚式教学设计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一、选择题

1.“直觉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觉边的平方和”,这属于课程要素中的( A )。 A.概念 B.原理 C.技能 D.方法 E.价值观

2.在课程要素中,( D)是支配课程的核心要素。---------价值观肯定是核心 A.原理 B.技能 C.方法 D.价值观 3.( B )是最古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4.中国古代的“六艺”属于( A )。

A.学术中心课程-------六艺系那个学术性中心 B.综合学科课程 C.科目本位课程 D.经验课程 5.教学组织的基本类型有( A )

A.班级授课组织、分组教学组织、个别化教学 B.个别学习、伙伴学习、合作学习 C.分组教学组织、个别化教学、个别学习 D.班级授课、分组教学、情景模式

6.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组织的开始与( A )年的京师同文馆。-------18年呢 A.1862 B.1920 C.1904 D.1949 7.文纳特卡计划的创始人是(C )。

A.博尔文 B.凯勒 C.华虚朋------中国人 D.柏克赫斯特 8.最早在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学家是(C )-----------大教学论 A .赫尔巴特 B. 乔伊斯 C. 夸美纽斯 D. 裴斯泰洛齐 9.下列属于个别化教学组织的包括( D )

A. 特朗普制 B.道尔顿制 C.分组教学制 D.凯勒计划----个别化与凯勒 二、名词解释

1、课程组织P115:就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各种课程要素合理地进行排列组合,妥善地组织成课程结构,使之在动态运行中产生合力,增进学习效果的累计学习功能,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 2、课程计划P122: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课程标准P123: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

4、教科书P124:简称课本,是根据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5、教学组织P133: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一定目标从事教与学的活动,掌握课程教材的形式和结构

6、班级授课组织P134:是以固定的班级为基础,把年龄大致相同的学生编成一个班级,由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统一的进度,主要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分科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教学组织 三、简述

1.简述课程组织的基本要素P116 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 2.比较课程组织的不同取向P118。

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旨在围绕以人类已有的知识按其内在的逻辑体系形成学科组织课程。 学习取向的课程组织——旨在围绕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心里逻辑等组织课程。 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旨在围绕主要的社会问题组织课程。

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旨在围绕学科逻辑、学习者的心里逻辑和社会问题几个方面组织课程 3.评价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特点。P128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有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各学科皆具固有的逻辑和系统。这种课程是预定安排的,学科课程是一种古老的、应用广泛的课程类型。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生活课程”、“儿童中心课程”。与学科课程相比,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四、论述

1.试述活动课程的优缺点P129。

优势:由教师中心转为学生中心,主张把人类文化遗产和儿童的经验与核心整合起来;主张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儿童当下的活生生的经验;强调教材的心理组织,摆正了儿童人格发展与当前生活的关系。 不足:易导致忽略系统学科知识的学习;易导致活动主义,忽略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发展;课程组织要求教师有相当高的教育艺术,一般教师难易适应。 2.试评述班级授课组织。P135

(一)班级授课组织的特点:(1)以班为教学单位,每一个班有固定人数,班的成绩是按照一定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编定的。(2)按班级实行分科教学,不同学科由专业教师分别承担,教学内容基本统一。(3)教学以课时为单位,并严格按照上课时间来进行。

(二)优越性:(1)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个教师的教育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2)教学内容被划分为彼此相关又相对独立的课,以课的形式安排教学活力,可使学生的学习循环渐进,系统完整。(3)班级授课中共同的学习目标,丰富的集体生活,多形式的互动,便于学生在学习上相互激励,相互促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化。(4)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而兼用其他方法,使教师的教育理想和智慧、才华得到充分展现,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5)以班级为组长单位,并在固定统一的教学时间进行教学,便于学校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进度,实现了教学管理上的计划性和规范化,使教学质量有了保障, (三)局限性:(1)一个教师同时教几十个学生,容易从学生的“平均水平”出发施教,照顾了中间而忽视两头,难易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2)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组织和设计,学生要尽力适应教师的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影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3)以“课”作为教学活动的单位,而“课”的时间和内容又规定得较死,难以适应不同学科的特点,也容易割裂学习内容的完整性,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和狭隘。(4)以“讲授—接受”为主的教学,旨在强化学生对现成知识成果的接受,学生参与的机会少,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5)缺乏真正的集体性。

第六章 教学文化

1.教学文化:就是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人们由于长期的共同生活与交流所形成的关于教学的思维、价值、行为方面的基本认同。具体可分为教学思维、教学价值、教学行为三个文化层面。 2.教学文化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1)教学思维文化 (2)教学价值文化 (3)教学行为文化 3.研究教学文化有什么意义? (一)教学文化的理论价值 1.有利于教学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2.有助于正确认识教学文化的内容,把握教学文化的发展规律,理清教学文化的变革思路 (二)教学文化的实践价值

1.有助于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有利于推进教师专业化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