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文言文断句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16届高三文言文断句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e54867aad51f01dc281f1d3

2016届高三文言文断句学案 答案

一、寻找规律——文言文断句六法

【示例1】解析:这段文字的断句,限定了划断的数量,目的是防止断碎、断破。可从人物入手,结合文言重要实词“爱”“适”“侔”“急”“缓”“待”“击”“定”等在语句中的作用,逐一切分。

答案: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今权力相侔/各有党与/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

参考译文:

春季,二月,曹操进攻黎阳,与袁谭、袁尚在黎阳城下大战,袁谭、袁尚败走,退回邺城。曹军将领都提出要乘胜攻打邺城,郭嘉说:“袁绍(生前)喜欢这两个儿子,没能决定让谁做继承人。如今,他们权力相当,各有党羽辅佐。局势危急,就相互援救;局势稍有缓和,就会争权夺利。不如向南进攻荆州来等待他们兄弟变乱,变乱发生后,再攻打他们,可以一举平定。”曹操说:“好!”五月,曹操回到许都,留部将贾信驻守黎阳。

【示例2】解析:这是一段人物对话,“曰”是重要的断句标志。理清谁说,说什么,可以准确断出这段文字的停顿之处。

答案: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参考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管仲回答)说:“应把天当作最宝贵的。”(于是)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苍苍莽莽的天。给民众当君主的,要把百姓当作天。(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百姓亲附,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就要灭亡。 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最后政权却不灭亡的,是从来就没有过的。”

【示例3】解析:这段文字介绍了“精神”是怎样产生的,可以以文言虚词和句中的顶针格作为断句的标志。

答案: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背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参考译文:

人的精神是从上天那里得到的;而形体则是从大地那里得到的。所以说“道生阴阳二气,二生三,三产生出万物。万物背阴而抱阳,阴阳激荡而成和气。”

【示例4】解析:这段文字阐述了天子应该怎样遵行孝德,可以从动词入手,找准搭配,体会句意,进而断句。

答案: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参考译文:

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

- 9 -

【示例5】解析:画波浪线部分是两个人的对话,在对话中多有名词和代词,可根据名词和代词在句子中的作用断句。

答案:魏顺谓市丘君曰/五国罢/必攻市丘/以偿兵费/君资臣/臣请为君止天下之攻市丘/市丘君曰/善/因遣之

参考译文:

赵、楚、魏、燕、韩五国结盟进攻秦国,楚王为盟主,但是没能击溃秦国,五国联军于是停战,驻扎在成皋。魏顺对市丘的长官说:“五国收兵之后必然会攻打市丘,以此来弥补军费。您如果资助我,我愿意替您阻止诸侯进攻市丘。”市丘的长官说:“好吧。”于是派遣他到楚国去。

【示例6】解析:这段文字句式整齐,找到排比句的标志即可正确断句,注意关键点“先”“欲”。

答案: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参考译文: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的人,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注意:当然,断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根据押韵规律断句、根据间隔反复断句、根据特殊句式断句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效果会更好。

二、文言文断句的两种题型

1、解析:选D。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在于对通篇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这段短文,大致了解整体内容。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的“者”“也”后面要断开,虚词“则”前面要断开。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通过分析句意关系,在选项中做比较,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穷而在下”和“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应该是独立的两个意思,所以排除A、B选项;C选项“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中“而有成物之心”,虚词“而”表明句意应该是紧密联系的,“而”前应停顿,其后不能断开,因此答案应为D项。

参考译文:

孟祥读书学习古人,结茅草建造房屋,不进行华丽的装饰,大概是学习古代的做法吧?现在又用雪覆盖在它上面,是不是也表明他高洁的志向和行为呢?难道只是这样吗?孟祥隐居在山林中不被当世重用,不得志居于下层,如处在冰雪封冻、处境艰难的冬天,至于他用善行来惠及他人,有成就别人的心意,而又不追求回报的行为,又如同雪有生发生命消除灾祸的功德啊!把房屋命名为“雪”,难道不是很恰当的吗?至于开启这房子来观看那雪的气势姿态,可以从各位作诗歌咏者的描述中看到,我没有必要来多加记述了。

2、解析:选B。“汉室衰颓”是主谓句,意思相对完整;“人”是“怀异心”的主语,不能割裂;“不失忠”还是“不失忠节”不易一下子看出,可先放下;而“节章”一词,古汉语没有复用情况;“章”是奏章,于是可判“节”归上句;“于将军未美”意思相对完整;“恐非所乐闻”

- 10 -

“故不进也”这样断开意思清楚明白。

参考译文: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郡无终县人。(汉献帝)初平元年讨伐董卓的义军兴起,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息道:“贼臣发动叛乱,天子流离失所。我作为宗室老臣,现在想要请一使臣去朝廷觐见天子,表达我效忠朝廷的节操,怎么才能得到能不辱使命的壮士呢?”他的下属全都推举田畴。刘虞于是就准备好礼物邀请田畴相见,对田畴非常满意,于是刘虞任命田畴担任从事的职务,为他准备好出使的车马。??三公官府同时召他做官,他都没有应命。愿意归去陪从在刘虞身边。得到朝廷的答复后,他就快马加鞭往回赶,可还没到幽州,刘虞就已经被公孙瓒杀害。田畴回到幽州后,就去拜祭刘虞墓,在墓前念了朝廷的章表,大哭一场而去。公孙瓒听说田畴拜谒刘虞墓,非常愤怒,悬赏捉拿他,最后将他捕获。公孙瓒对田畴说:“你为什么擅自到刘虞墓前去哭祭,而不把朝廷的章表送给我?”田畴回答说:“汉王室衰败,人人怀有不忠之心,只有刘先生不失忠诚的节操。朝廷章表上所说的,对于你来讲并不是什么好听的话,恐怕不是你所愿意听到的,所以就没有送给你看。”公孙瓒很佩服他的回答,就没有杀他,后来就把他释放了。

3、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首先,通读这段短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遁入山谷”后要断开,“之”后面要断开。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答案: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诏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

参考译文:

万夫长易俊原仅倚仗自己的勇猛,与部下几十人逃到山谷中,守卫险要地势来巩固自己的实力,郡邑(上下)对此很担忧。江阴侯吴良接受诏令讨伐寇贼,已经发布檄文到别的县区,士兵也将要召集。(于是)召见吴德基谋划此事。吴德基说:“易俊原没有谋反的情形,为什么要激怒他使他产生变故呢?不如先用计招纳他。果真谋反,再用兵讨伐也不晚啊。”

4、解析:通读全文后,应大致了解此段欧阳修要说的是自己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因此“一宜书”“二宜书”“三宜书”就是断句的标志语。还有一些具体的动词和虚词也能给我们断句以提示。

答案: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

参考译文:

滕太守志向远大、才华超人,在当世很有名望。当朝廷正用兵急需人才的时候,常常重用他。但功业未来得及完成,就退下来当一州的太守,不必太费心思,只是稍稍发挥,就能利及外物。他深思熟虑,策划周密,事半功倍,这种做事的方法可以作为后世人的法则,这是我第一个应该写此记的理由。不只是想着被当世的人赞誉,而是想着为千秋万代的利益而告诉后代不要废弃,这是我第二个写此记的理由。岳阳的百姓与洞庭湖中往来的人们,都想为滕侯写这个记,这是我第三个写此记的理由。因为有三个应当写记的理由而不可以不写,于是就写下了此篇文章。

三、实战演练

- 11 -

1、【解析】

注意题干要求,选择的是“正确的一项”。

先找出名词、动词,确定主要的陈述对象及陈述内容;找出虚词和对话标志词,把握部分句子的结构。

具体分析,“高丽入贡”“使者发币”“轼却之”是陈述的主体内容,“曰”“于”“而”能显示部分句子结构。

运用比较法,比较各选项,确定正确选项。选定B。 参考译文:

当时王安石正创设推行新法,苏轼上书论新法不当之处。王安石更加愤怒,叫御史谢景温论奏苏轼的过失,彻底审查而一无所得,苏轼就请求到外地任职,做了杭州通判。高丽来进贡,使者向官吏分送见面的礼品,书函用甲子纪年。苏轼拒绝说:“高丽对本朝称臣,而不接受本朝的年号,我怎敢接受!”使者换了写熙宁年号的书函,然后苏轼才接受。

2、解析:这是一段分析议论短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分析“称帝”与“不称帝”的好坏,可据文言虚词和对称的句式断句。

答案: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且让争帝名/无伤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

参考译文:

齐缗王三十六年,齐缗王自称东帝,秦昭王自称西帝。苏代从燕国来到齐国,在章华东门拜见齐王。齐王说:“嘿,好啊,您来了!秦国派魏冉送来了帝号,您认为怎么样?”苏代回答说:“大王对臣的提问太仓猝了,而祸患的产生常常不明显。希望大王接受帝号,但不要马上准备称帝。秦国称帝后,如果天下安定,大王再称帝,也不算晚。况且在争称帝名时表示谦让,也没什么妨碍。如果秦国称帝后,天下都憎恶他,大王也就不要称帝,以此收拢天下人心,这是很大的资本。况且天下并立两帝,大王认为天下百姓是尊崇齐国呢,还是尊崇秦国呢?”齐缗王说:“尊崇秦国。”

四、高考链接

(一)【2015广东卷】

答案:A(“顾往往不尽其用”的“顾”和“顾安所得酒乎”(后赤壁赋)中的“顾”的意思一样,表示“只是”,只是时常怀才不遇。“用矣”独立成句,表示一旦被任用,有的人就开始阻碍他做事甚至逼死人。“要之”的意思是“总而言之”,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总之这也是天意啊) (二)【2015湖北卷】

答案: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 (三)【2015湖南卷】 答案:A (四)【2015江苏卷】

答案: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

解析:文言文断句要注意:尽量疏通全文,要联系前后文,根据已有的标点符号,推知未知处标点,关注表句中停顿的常见的语气词。文中“者”“其”等文言虚词是断句的一个标志)

- 12 -

(五)【2015山东卷】

答案:C(注意陈述对象的变化,事件的切分) (七)【2015四川卷】

答案: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八)【2015新课标I卷】

答案:A(文言文断句一是看句意,一是分析动词和附近名词的关系。从句意上看,这句话的意思是:宣和末期,高丽入宋朝进贡,使者所过的地方,调发民夫修整船只,引起骚动且用度颇多,孙傅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而且对于中原之国来说又没有丝毫的好处。”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相同,上奏降贬孙傅把他安置在蕲州。从动词和名词的关系来看,动词“贡、过、谓”的发出者分别是“高丽、使者、宰相”,所以以上动词应该紧跟着发出动作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故可以排除C、D。而选项A、B的不同只在于动词“奏”的主语是谁,很明显,“奏”不是孙傅自己发出的,也不是突然冒出的苏轼发出的,而是宰相发出的动作,故“奏”不应紧跟名词“苏轼”,所以排除B,正确答案是A) (九)【2015新课标II卷】 答案:D (十)【2015浙江I卷】

答案: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十一)【2015重庆卷】

答案:C(通过“无富贵贫贱”可以排除B、D两个选项,“责”“信”均为动词,故A选项中“不责其报信”不正确)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