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环境保护规划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赤峰市环境保护规划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e59508ea0116c175f0e4882

3、环境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2005年,全市共完成623个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项目总投资近34亿元,实际完成“三同时”投资13.3亿元,环评执行率100%,“三同时”合格率99.8%,执行合格率99.5%,项目管理日益规范。积极开展电磁辐射申报,放射源管理步入规范化水平。污染控制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2005年,全市完成污染治理、清洁生产、综合利用治理项目1391个,总投资20783万元。一些对局部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污染源得到治理,城区空气环境质量好于II级以上的天数2005年达到了253天,较2004年高出16天,空气环境质量逐年得到改善。

4、环境管理基础能力建设日益提高。全市12个旗县区,在2002年机构改革中均单独设立环保局,全市环保系统人数已达500多人,环保机构队伍建设日益壮大。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十·五”期间,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累积投入资金500万元,全面配备了原子吸收、气相色谱、离子色谱、原子荧光了等大型监测设备。市环境监测站监测能力从“九·五”期间的四大类37项增加到“十五”期间的十大类210项,圆满完成了国家级、自治区级监测网络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科研监测及污染事故纠纷技术仲裁监测等监测任务,旗县区十二个三级监测站也已基本具备了相应的监测能力。五年来,市站为全市提供水环境、空气

环境、生态环境、声环境、辐射环境监测数据以及沙尘暴监测、污染源监测数据216282个,为保护区域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技术监督与技术服务。监测手段自动化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实现了中心城区环境空气在线自动监测,并面向全国发布了赤峰城区空气质量日报预报。获得了机动车尾气监测资质,在全市开展了机动车尾气监测。建立了以卫星遥感技术为核心的生态监测系统,开展了草原生态系统监测,结合自然保护区建设,对全市各类环境进行了植物考察和鸟类观测,为全市生态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开展了室内污染监测。获得了清洁生产审计资质。环境保护科研工作稳步发展,《元宝山露天煤矿地下水疏干工程环境、经济损益研究》、《达里诺尔自治区珍稀鸟类栖息环境-湿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赤峰市城区空气污染防治研究》、《赤峰市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等四个课题研究圆满完成,其中《元宝山露天煤矿地下水疏干工程环境、经济损益研究》获赤峰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达里诺尔自治区珍稀鸟类栖息环境—湿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市环境监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市共设环境监察机构13个,环境执法人员120人,拥有单独执法专用车7辆,环境执法固定资产达110万元。12369环保服务热线,五年间共接举报电话6500余次,查处率100%,接受环境信访案件266件,

结案率100%,基本保证了环境违法案件的及时查处。重点解决了一批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全市大气、水、噪声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热点问题得到明显改善,12369电话投诉数量逐年减少,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日益加强。

5、环境保护投资逐年增加。“十五”期间,全市环境保护累计投资达9.48亿元,占累计GDP的0.70%,高于“九五”期间的水平。环保投入逐年的增加,对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赤峰市“十五”期间环境保护投资情况

年度 项 目 环保投资 当年GDP 占GDP的比例(%)

(单位:亿元)

“十五”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1.89 179.62 1.05 2.10 205.40 1.17 1.84 242.48 0.76 1.65 326.65 0.51 2.00 391.98 0.51 9.48 1346.13 0.70 6、环境宣传教育日益深入。环境保护宣传形式多样,“十五”期间,除每年举办“6·5”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外,还举办比较大型的环保公益宣传活动120次以上,参与公众75万人,创办报刊《赤峰环境报》(月刊)和《赤峰环保信息》(半月刊),发行88160份。环境保护教育工作富有成效,全市晋升国家级的绿色学校3所,晋升自治区级的绿色学校16所,市级绿色学校48所,环境教育基地13所,自治区级绿色社区试点单位1个。多层次加强宣传培训

工作,培训地方党政干部培训2100人次,工商企业管理人员2250人次,农村牧区、居民近20000人次,环保系统职工1230人次。

(二)环境形势

在看到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环境形势严竣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还很大,大气污染仍处于较高的水平,水环境污染还很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均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监管能力薄弱,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十一·五”期间,将是全市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惠及我市,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更为直接而有力的带动力。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市经济自身发展的累积效应日益明显,工业化速度加快,城镇化和农牧产业化步伐加强,区域性开发强度增大,生态环境扰动加剧,污染物产生量迅速增加,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仍需较长的时间,落后的生产工艺不可能在“十一·五”期间全部淘汰,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将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尚未找到适宜的结合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不够协调,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问题依然突出;二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仍将会使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增加。“十一五”期间,我市能源基地建设、原材料工业、冶金、化学工业、制药、纺织服装、皮革皮毛等基础工业将保持相对平稳和持续的增长态势,若不采取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