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e5adc53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0b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案 第五章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现在社会上有哪些缺失公德的现象呢?列举公德缺失现象,提出你所认为的公德缺失的后果(如车祸、公共环境污染以及其它不文明现象)。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关于“公”的涵义 1.“公”的五种解读:

第一、(甲骨文)金文中的“公”主要有祖先、国君等义。

第二、“公”具有一般性的政务和公务事务的意思。如《左传》中的“公事有公利”,两个公都是指国家和政府。如现在我们称政府的工作人员为公务员,政府、官府称为公家,打官司成为“对簿公堂”。一般人们认为公事与公共事务和政府是划上等号的。

第三、中国传统思想中, 公代表公共利益或者人民的福祉。这个观念与传统知识分子的记事思想关系很深。如孔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这里,一方面是社会的整体利益,另一方面又要求统治者照顾所有人的利益。

第四、慈善布施的观念。 第五、和睦相邻的观念。

2.近代强调公共生活和社会公德的历史背景

一百年前,梁启超探寻中国所以“日即衰落”的原因,认为即在于“公共观念之缺乏”。“一涉公字,其事必败” 的。

阿瑟.史密斯在中国生活五十年,在《中国人的特性》中指出,普通民众缺乏社会公益心,少有“公”的概念。

“公共”这一概念,实为近代输入之 “新学语”。当年思想界的先贤已经认识到,中国文化欲回应现代性的挑战,不能仅以“船坚炮利”为能事已毕。

当代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开始分化,真正的公共问题由是浮现。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案 第五章

二、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

公共生活:开放性、透明性。直接或间接关系。 私人生活:封闭性、隐秘性。家庭个人内部。 公共生活发展的历程

原始社会:个人与群体为一体,人与人关系简单。 农业社会:自给自足分散经营,联系受到限制。 工业社会:交往普遍并且频繁,生活领域扩大。 经济全球化时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地球村形成。 三、强调公共生活和社会公德的现实背景

1、改革开放使公共生活领域迅速扩大,尤其是城市化的迅猛扩展,凸现社会公德的重要。

2、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水平远远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传统范围: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医院、集体宿舍、集贸市场、商 场等。

现代范围:证劵交易所、人才市场、电话甚至网络等虚拟世界等。

(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过去: 生活在“熟人社会”,交往圈子小。 现在:多在“陌生人社会”,交往圈很大。

总体看,现在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从而使社会生活协调地发展。且使交往越来越复杂化。

(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商场购物、歌厅娱乐、公园休闲、散步钓鱼、图书馆学习、体育馆健身、互联网冲浪、旅游参观

四、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好、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案 第五章

和谐相处。如果人们在公共生活中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整个社会便会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

(二)有序的公共生活秩序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传统的交易方式:面对面。经营者、消费者。

现代的交易方式:不见面。电子政务、网络经营。更需要共同遵守公共规则,从而协调每个人的行为,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追求更高生活质量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衡量社会进步的指标包含了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的丰富,人际关系的和谐,生活舒适感和幸福感增强等。这一切都需要良好的公共秩序来保障,并且良好公共秩序也因此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指标。

(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公共社会生活领域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中华民族走向文明和进步的体现。但是公共生活中依然可见一些公德缺失的不文明现象

五、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1、人类公共生活秩序的形成

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是自发形成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公共秩序日益重要和复杂化,人类愈加自觉地采用各种手段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为了保证社会生活

2、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

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主要包括社会的风俗习惯、法律规范、宗教戒律、道德规范、生活准则以及其他规章、制度、条例和条令。其中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所包括的范围最广、作用最大,两者相辅相成,成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两种基本力量。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案 第五章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现代化呼唤社会公德,文明古国遭遇公德危机

目前现状:随地吐痰、乱抛垃圾、乱穿马路、乱挤公交车、贪小利损坏公物(大树被砍、公物被盗等)、街头斗殴、邻里相争、自行车丢失等 。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1、公德内涵

私德与公德,“从独善其身谓之私德,从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

公德:维护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主要包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其中社会公德即社会公共道德。

公德的基本特征

A、公共性 (场所、对象、公意、评价) B、规则性 禁止与倡导

2、社会公德,是人类调整社会关系的基本社会准则。主要包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的特点是:

第一、继承性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共同生活中长期遵循、久而久之形成的一种良好社会风气和习惯,因此它反映和维护的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

第二、基础性 从具体内容上看,社会公德反映的不是某些个人、团体、党派、阶级阶层的道德要求,而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因此,它应当并且也能够为社会全体成员所认可和遵守。

第三、广泛性 社会公德是维系社会共同生活正常进行的最基本、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它适用于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任何人都应当把社会公德作为其行为的最低标准,所以,社会公德从其适用对象上看具有广泛性。

二、现代社会公德的内容 公共秩序需要的公德 公共环境需要的公德 公共交往需要的公德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