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导论 - 第三版 - - 杨光斌-打印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政治学导论 - 第三版 - - 杨光斌-打印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e5b8959ee06eff9aff8070e

以后的英国也已经不再是资本主义的了。 4. 新马克思主义的统治理论。 (1)工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存在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他们凭借经济权力将国家作为统治社会的工具。

第二、资本主义国家也不仅仅是资产阶级的简单工具,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相对自主性,这种自主性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所必需的。 (2)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国家在本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 第二、国家权力具有相对自主性。这是因为:

首先,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政治与经济的相对分离,国家取得了相对于社会的对地位。

其次,资产阶级并不是团结一致的整体,往往因为个人利益而危害阶级利益,所以需要国家来协调。

再次,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是相对分离的,资本主义国家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而不直接代表经济利益。

(3)总之,新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又保持一定的自主性,甚至暂时违背资产阶级的眼前利益。

二、政治统治的本质

1. 政治统治的产生。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也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当经济上处于优势的阶级独自全面掌握社会职能时,社会职能也就上升为对社会的统治。国家正是在社会职能逐渐独立并上升为社会统治时产生的。 2. 政治统治的本质。

国家产生的前提与目的决定了国家的政治统治实质就是阶级统治,是维护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最高行为。 3. 政治统治与国家的公共性。

政治统治的本质是阶级统治,但这绝不意味着阶级统治是国家活动的唯一内容。国家还要以公共权威的面目来维护全社会的利益,并最终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利益。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建设是的国家的公共职能日益扩大,阶级性受到弱化。

第二节 政治统治的过程与方式

一、统治秩序的建立

41

1. 统治秩序是社会各阶级经过特殊斗争和较量之后形成的,是取得胜利的阶级强加于整个社会的统治行为。 2. 统治秩序建立依赖的要素。

(1)暴力后盾。统治秩序的建立首先依赖国家机器,即军队、警察、法庭和官僚机构等强制性国家权力。

(2)制度建设。统治阶级依靠暴力后盾是为了建立有利于自己的政治格局,这就是制度。统治者首先应健全和完善各种制度,制度越复杂,政治体系也就越稳定。

(3)法律建构。制度的运转经常表现为法律规定。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普遍化,是统治关系的固定化。法律越完备,统治阶级越具有合法性,统治越稳定。

(4)实现法治。法治要求法律至上,排斥特权,实行有限政府。法治有利于保障政治制度的稳定。

(5)总之,在统治秩序确立过程中,统治阶级必须审慎的运用暴力,并处理好制度、法律与政策的关系。

二、政治统治的合法化过程

1. 政治统治的合法化依赖于统治秩序的确立。暴力、制度与法律为政治统治合法性提供了硬性基础。

2. 政治统治合法性的获得主要通过意识形态教化。政治权力通过意识形态教化而转化为政治权威。意识形态教化一般由宣传部门去完成。 3. 政治统治合法性的获得根本上取决于国家公共职能的有效发挥,特别是其经济职能。

三、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1. 统治阶级只有考虑到全体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才能更好的保障统治秩序。

2.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很少干预经济。 3.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

4. 马克思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对国家干预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5.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对经济的影响更加显著。

第三节 政治统治的类型与规律

一、政治统治的类型

1. 以合法性为基础的政治统治。

(1)克里斯玛型统治。克里斯玛型人物具有吸引追随着的能力与

42

魅力,追随者具有拥护这类领袖人物的赤诚态度。克里斯玛型统治具有不稳定性,这是因为:

第一、缺少理性的、稳定的组织机构; 第二、具有反经济性;

第三、魅力领袖人物生命总会终结。

(2)传统型统治。统治的合法性来源于历代相传的神圣规则和权力,统治者获得权力的方式是根据沿袭下来的惯例。传统型统治实际上是一种家产制,这是因为:

第一、政府事务起源于统治者的家庭事务管理;

第二、贸易是统治者自己的特权,以供养自己的家族和军事人员; 第三、统治者将政治事务当作自己的个人事务来处理;

第四、政治统治的主要工具既有宗教,又有军事力量,传统型统治虽然有盛世,但终究会衰败。

(3)法理性统治。这是一种依据法律和程序而进行的统治,法律至上,包括统治者在内的人们服从这一非人格的秩序。法理型统治可以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法律作为非人格秩序,居于至高地位,统治者也要服从法律; 第二、法律作为一个规则系统,是理性立法的结果; 第三、统治者的权力来源于其职位;

第四、人们作为公民来服从统治者,根本上是服从法律与程序。 2. 以阶级为基础的政治统治。

(1)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历史上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社会。

(2)多数人统治少数人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实行全民所有制,人民成为统治者,使多数人统治少数人的社会。因为如此,这也是一个政治统治弱化的过程。

(3)多数人的统治要通过少数人的管理来实现,所以对少数人的监督就非常重要。

二、政治统治的规律与政治统治的失败

1. 政治统治的规律。

(1)政治统治的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改变。政治统治的阶级性在弱化,日益向政治管理偏移。

(2)政治统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会生活就是在统治秩序之内。

(3)成熟的现代政治日益表现出维护社会公正的一面。

43

2. 政治统治的失败。

政治统治的失败归根到底在于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与民主问题。 (1)民生问题。历史证明,社会大众物质生活的贫困是导致政治动荡、统治崩溃的主要原因。

(2)民主问题,即合法性问题。民主作为一个程序是现代统治合法性的主要来源,通过民主赢得的人民认同有助于度过社会和经济危机。

思考题

一、精英统治的基本脉络是什么? 二、如何认识多元主义的统治理论?

三、新马克思主义的统治理论流派有哪些?基本内容是什么? 四、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统治理论是什么?

五、如何看待意识形态、经济增长与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关系? 六、韦伯的政治统治类型是什么? 七、政治统治成败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第十二章 公共治理

关键词:公共治理 本章重点:

公共治理是国家具体职能的履行和对社会的调控,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本章应重点理解公共治理的基本涵义、 公共治理 的基本原则、 公共治理的基本模式和决策科学化问题。

第一节 公共治理的概念与原则

一、 统治与管理

统治是掌握了社会权力的阶级对另一个接受权力支配的阶级实行专断的、按照少数权力精英的意志开展的统领、指挥和管辖的行动。 管理是指政治统治者的地位保护和阶级压迫功能逐渐淡化,代之以将行政权力主要运用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利等方面的政治意志执行过程。

二、治理、善治与公共管理

(1)治理包括: 自我调节的协作方式 多样化的行动者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