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导论 - 第三版 - - 杨光斌-打印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政治学导论 - 第三版 - - 杨光斌-打印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e5b8959ee06eff9aff8070e

互动过程

国家的主导角色 (2)善治。

善治指一种良好的治理。主要指治理能够收获到良好的绩效,这种绩效表现在治理的政治效果、管理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方面。 (3)公共治理。

公共治理则是在治理概念内涵的意义上进一步具体化。公共治理涵括了治理概念的所有内涵,同时它还继续突出了公共的价值和内容。

三、公共治理的原则

1. 参与原则

参与原则是民主的政治治理的基本原则。

参与包含几个关键要素:授权、基层自治、对话协商、 2. 透明原则

透明原则是公共治理的重要标准之一。透明指政府在制定决策、执行决策过程中的绝大多数信息都要向公众公开,公众可以通过合法的、便利的途径在法定时间内获取所需的信息。透明原则包括信息公开与程序公开。

3.责任原则

责任原则是公共治理的核心,而重中之重是强调公共机构的责任。 公共治理的责任内涵:积极的、建设性的责任;负面的、惩罚性的责任。

责任性对公共治理的要求:

(1)公共治理的主体始终保持对公民或者社会广泛关注的状态,应该时时刻刻将公共群众作为自己服务的目标。

(2)公共治理的主体切实尊重和保护公众的权力,不得产生任何违反基本法律侵害公民权力的行为。 4. 回应原则

这是从效能的角度考虑公共治理的标准.

回应原则是指公共治理机构必须能够及时快速、准确无误地了解社会公共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方案,,集中充分的社会资源,帮助社会公众脱危救困、协作进取。

回应原则主要关系到实效问题。 5. 协作原则

协作原则是指政府、企业和公民社会不是相互隔离而是通过建立起良性的叠加的组织网络来共同分享公共权力和协作处理公共事务。协商

45

民主是贯彻协作原则的治理方式。 6. 合法性原则

公共治理认为合法性不仅来源于公民的政治授权还来源于人民在具体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广泛参与、互动和支持。

第二节公共治理的模式

一、市场化治理

市场化是公共治理的重要手段,以市场化方式为主要手段的治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市场化治理。市场化比较经典的方式是私有化。

市场化模式将政府定为承包人、经营者的角色,希望政府能够将大量的公共资金最大化地运用在投资、生产领域,从而为公众资金创造赚取利润的机会,赢得更多的福利。

二、弹性化治理

弹性化治理主张变革政府机构、放松僵化的制度,灵活、便捷、负责任地服务于地方社区。

弹性化政府是指政府有应变能力、能够有效回应新的挑战。 弹性化治理对传统的理性化的官僚制度提出了直接的挑战。

三、多中心治理

多中心治理指在一个特定地区按照地域特点,遵照传统社会文化的惯例,建立多个治理中心,每个中心都成为一定地区的服务枢纽,实现公共治理的协调和整合功能。 多中心治理包括政府、市场组织、社区、公民多方的共同协作管理。

四、公民治理

20 世纪形成了专家集权的模式。

随着公民从外部参与政府组织事务的数量不断增多,如建立邻里协会等,以及伴随着民选管理组织和公共服务职业者角色的改变,博克斯认为现在已经归复到公民委员会广泛监督社区管理的时代了。 --参见[美]理查德·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

第三节 公共治理的实践

一、国家治理

国家治理因为特殊的哲学观、社会效益观和利益观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克里斯托弗·胡德所言的四种模式:

等级主义的公共管理——具有很高的团体性和网格性。

46

个人主义的公共管理——低团体性和低网格性。

平等公共管理——起点或核心组织原则是团体主义的合作行为。 宿命论公共管理——高网格性、低团体性。

二、城市治理

模式包括:

管理模式—— 强调专业参与而非政治精英的渗入,口号是“ 让管理者管理” 。

社团模式—— 主要参与者是各个利益集团的高层领导和基层成员。

支持增长模式—— 主要参与者是商界精英和当选的地方官员,他们在推动经济发展的问题上利益共享。

福利模式—— 主要参与者是地方政府官员和国家的行政机构。

三、跨地区治理

1. 经济合作区域联盟

通常由几个地理位臵相近的大行政区域互相组合而成,在中国则表现为几个省市的经济合作联盟。 2. 大都市区

以某个特大城市为中心,辐射到四周,利用大都市的集聚效应来拉动周边地区的成长与繁荣。 3. 城市圈

它是围绕特定的中心城市或者地理中心将其周边的大小城市都纳入一个共同协作的城市圈共同体,在经济、文化、政治诸方面进行协调布局、统一筹划、互相弥补、共同发展。

四、公共资源治理

公共资源治理包括全球治理和国内治理两方面。

公共资源是指那些产权由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共有的资源,包括流动性资源和不流动性资源。 “ 公地悲剧”

几种公共资源治理的模式: 政府威权治理模式 市场模式 埃莉诺· 奥斯特罗姆研究的结果

思考题

47

一、治理与公共治理的内涵是什么? 二、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三、如何认识公共治理的参与性原则? 四、如何认识国家在治理中的作用? 五、如何看待多中心治理?

第十三章 政治参与

关键词:政治参与 政治民主 政治稳定 本章重点:

政治参与是政治民主的基本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众的政治参与要求日益增加。本章应重点理解政治参与的方式、政治参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政治参与与政治民主和政治稳定的关系。

第一节 政治参与的含义

一、政治参与的定义

1. 关于政治参与的几种不同观点。

(1)政治参与是合法的行为。认为只有依照法定程序才属于政治参与。

(2)政治参与是自愿的行为。认为一些被动员起来的政治行为不属于政治参与。

(3)政治参与包括政治态度。认为政治参与不仅包括行为,而且包括与政治相关的观念形态。 2. 我们认为,政治参与就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活动的政治行为。 (1)政治参与的主体是公民,自下而上。 (2) 政治参与是活动而不包括态度。 (3)政治参与旨在影响政府决定。

(4)政治参与不仅包括行动者影响政府决策的自愿活动,而且包括动员型行动。

二、政治参与的价值争论

1. 政治参与的扩大和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是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卢梭、密尔、杰弗逊等古典民主主义者对政治参与非常推崇。但是,并不是所有类型的政治参与都是民主政治的内容,例如法西斯德国以民众参与来强化极权统治。

2. 政治保守主义者认为,一定程度的政治冷漠有利于民主政治制度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