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进之《李逵负荆》之喜剧性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浅析唐进之《李逵负荆》之喜剧性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e60a35677232f60ddcca115

浅析唐进之《李逵负荆》之喜剧性

摘要:中国古典戏剧历来多以喜剧为主,悲剧有之,但数量极少,在古典戏剧里也只占极少部分,较典型的悲剧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造成这样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剧作产生的年代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剧作家的写作心理和中国人特有的审美心理有关。喜剧中经常有滑稽、幽默和诙谐的表演场景,各种角色在里边彼此互相讽刺嘲弄、插科打诨,产生了不少令人捧腹大笑的笑料,迎合了观众的审美心理和趣味,所以观众尤其爱看喜剧。因此,“剧作家为观众写戏,必须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除逗乐的场面外,

几乎都以大团圆为结局。”在这些“以大团圆为结局”的喜剧中,唐进之的《李逵负荆》算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了。

关键词:唐进之 《李逵负荆》 喜剧性 语言特色 戏剧冲突 大团圆结局

全剧描述了梁山脚下杏花庄上,卖酒的老汉王林的女儿满堂娇被两个冒名宋江和鲁智深的强盗抢走。下山上坟祭扫归来的梁山好汉李逵来到王林店中吃酒,听到了王林的倾诉,不经调查就怒不可遏地赶回梁山,大闹忠义堂。宋江就只好与他用脑袋打赌并立下军令状,下山找王林对质。后来真想真相大白,李逵自知自己错怪了好人,只好负荆请罪。再后来,宋江责令李逵下山捕盗并派鲁智深相助,最终李逵捉住了强盗,梁山兄弟和好如初,王林父女也团圆了。这是一部歌颂性的喜剧,它所描述的内容无非是梁山好汉们“替天行道救生民”的事情,其中就着力塑造了“李逵”这样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正面英雄人物,在全剧的从头到尾中就凸显出了喜剧性的效果,带给了观众以笑和喜剧性的乐趣,而全剧的喜剧性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人物幽默、风趣和诙谐的语言特色。

一部好的戏剧,,少不了戏剧语言的作用,它在戏剧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的作用“主要是叙述说明、过场连接、推动

剧情进展、揭示人物性格和在危机时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而在喜剧中,语言又“可以说明和加强情境的滑稽性”全剧的主要人物是李逵,他性直鲁莽、嫉恶如仇但又有用于改过的精神,在处理“满堂娇被抢”这一事件时,他和宋江、鲁智深等人之间的对话,又凸显出了他幽默、诙谐的一面,而他们之间的这些幽默、诙谐的对话也带给了观众不少的笑料,因此增加戏剧的喜剧性效果。在全剧的第二折和第三折中,他的这些方面体现得尤其明显。例如,在第二折中,李逵赶回梁山见到宋江后,不问事情的缘由就直唱道:“帽儿光光,今日做个新郎;袖儿窄窄,今日做个娇客。俺宋公明在那里?请出来和俺拜两拜,俺有些零碎金银在这里,送与嫂嫂做拜见钱。”以致弄得宋江顿感莫名其妙,也不知道李逵所说的是什么事,而他的这一方面的言行用吴学究的话说是“忒口快心直哩!”又在第三折中,宋江、鲁智深和李逵下山找王林对质,走在去王林酒店路上时,宋江、鲁智深又遭李逵的调侃道:“花和尚,你也小脚儿?这般走不动!多则是做媒的心虚,不敢走哩。”“宋公明,你也行动些儿。你只是拐了人家女孩儿,害羞也,不敢走哩。”弄得宋江、鲁智深两人走在前也不是走在后也不是,走快也不行走慢也不行。另外还在第四折中,他知道自己错怪宋江就负荆请罪时,李逵云:“哥哥,你真个不肯打?打一下是以下疼,那杀的只是一刀,倒不疼哩!”宋江云:“我不打你。”李逵又云:“不打?谢了哥哥也!”这里显出了他“耍赖”的一面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他机智的一面。全剧演到这些场景时是极具充满笑料的,观众在观看到这里时,会为李逵的这些幽默、风趣和诙谐的语言不由得一笑的,这也同时达到了喜剧所要求的效果。自然,李逵语言的幽默、诙谐的这一特点在这部戏剧的喜剧性中占了极大的比例;而且我们也知道“幽默是喜剧审美主体多重复合的激情与喜剧客体对象多重价值因素的统一。它体现了主体超常的智慧,渗透着主体对审美理想实现的高度自信力,它给人以意蕴深沉的

微笑。”

二、喜剧性的戏剧冲突。

“一部好的戏剧,必须具有集中紧凑的戏剧冲突。但在具体

的剧本中,冲突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康进之的《李逵负荆》也正是如此,在多种多样的冲突形式中达到了喜剧所要求的喜剧性效果。全剧有两个主要的戏剧冲突点,一个就是戏剧开头时,宋刚和鲁智恩两个强盗冒梁山好汉宋江和鲁智深的名在老汉王林家吃酒,顺带以“这杯酒是肯酒,这褡膊是红定”为由,强抢了王林的女儿满堂娇。而梁山好汉是打着“替天行道救生民”的旗号的,但在这里却被这两个强盗利用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滑稽的讽刺,也相应达到了一定的喜剧性效果。另一个戏剧冲突点就是李逵带着满腔怒气回到梁山和宋江、鲁智深对质的一幕,可以说是全剧戏剧冲突的高潮了。而“寓幽默风趣

于紧张激烈的冲突之中,是此剧在艺术上的另一个特点。”在这高潮的一幕中,所表现出来的也是如此,是极具喜剧性的。在第二折中,李逵和宋江对质时,用极其幽默、滑稽的语言讽刺宋江,而且语言也愈说愈“犀利”,以致两人之间的冲突、矛盾愈来愈加深,最终两人赌“六阳会首”,这时的戏剧冲突也达到了顶点。观众会在两人的冲突一步步到达顶点的过程中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为两人的“斗嘴”而捧腹大笑的;这时观众也被吊足了胃口,想着知道两人赌“六阳会首”后谁输谁赢,也一步步引入了下一折。在第三、第四折中,当李逵知道抢走王林女儿满堂娇的人不是宋江和鲁智深,而是一出误会时,戏剧的冲突点又转移到了李逵个人身上,他就选择了负荆请罪。在他的这一“负荆请罪”过程中,观众又自然会看到有趣的场景,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了。

三、传统式的大团圆结局。

中国的戏剧,不管是喜剧也好悲剧也罢,历来都是喜欢“大

团圆式”的结尾,喜剧尚可理解,但是就算是悲剧,十部当中就有那么八九部是以“大团圆式”为结尾的,“有的是由清官或明君出场,为民伸冤,有的是让悲剧主人公在仙境或梦中团圆,有

的是由悲剧主角的后代继承遗志,终于报仇雪恨。”例如经典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都是如此。悲剧尚且如此,喜剧《李逵负荆》更不用说了。全剧在引出“两个冒名宋江和鲁智深的强盗抢走王林的女儿满堂娇”这个冲突起因后,为下文李逵和宋江、鲁智深的冲突、矛盾作了铺垫,误会加深,冲突也达到了顶点,全剧也达到了高潮。后来误会解除后,李逵就下山捉盗,最终“李山儿拔刀相助,老王林父子团圆”,真是一出经典的“恶人有恶报,好人有好报”的传统式的大团圆结局——梁山好汉众兄弟误会解除,王林父女团圆,观众心理舒畅,真是一片皆大欢喜。这样的结局自然会博得观众的笑声的,而“喜剧中的笑,不仅可以用于讽刺,用于揭露生活

中的腐朽势力;而且可以用来歌颂、塑造正面英雄人物。”本剧中的李逵、宋江等人就是这样的“正面英雄人物”。这样的传统式的大团圆结局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增加戏剧的喜剧性,而中国人是“性情明朗、酷爱和平(周作人语)”的,面对着这样的结局,又有谁会不喜欢以这样的方式为结局的戏剧呢?

结语

大致了解了康进之《李逵负荆》的喜剧性,一方面加深了我们对中国古代戏剧——不管是悲剧也好喜剧也罢——的感情和认识,另一方面也对我们今后的戏剧写作和研究有一定的帮助,至少是增加和拓宽了我们中国古代文学的知识面。

参考文献:

①佴荣本著《笑与喜剧美学》,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1988

年版,第4页。

②张志勋著《沫若史剧概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89年版,第328页。

③〔英〕阿〃尼柯尔著,徐士瑚译《西欧戏剧理论》,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1985年,第268页。 ④同①,第110页。 ⑤同②,第272页。 ⑥张燕瑾主编《中国古代戏曲专题》,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0年版,第73页。 ⑦胡德才著《中国现代喜剧文学史》,武汉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第2页。

⑧王季思主编《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