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讯201609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药讯201609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e743878d4d8d15abf234e6a

1. 不良反应:

(1)心血管系统:可产生心动过缓、心脏停搏、各类传导阻滞、阿 - 斯综合征,尤其原有窦房结或房室结功能障碍者、本身心率偏慢者、大剂量静脉给药者较易发生;有促发心律失常作用,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原有心功能不全者可能出现低血压,也可加重或诱发心力衰竭,甚至出现心源性休克。 (2)消化系统:味觉异常为最常见,也可引起口干或舌唇麻木。还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及便秘。

(3)神经或精神系统:可有头痛、头晕、眩晕、视物模糊、精神障碍、失眠、抑郁、感觉异常、手指震颤或癫痫发作。减药或停药可消失。 2. 处理措施:

(1)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和心衰的患者应避免应用。初始用药时,应 3~4 天进行心电图检查,以后 3~6 个月复查一次心电图,心电图 QRS 延长>20% 或 QT 间期明显延长者应减量或停药,对于第二度或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及双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应禁用。

(2) 普罗帕酮由肝脏代谢,肾脏排泄,首过效应明显且具有个体差异,对于肝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

(3)本药有局部麻醉作用,宜在餐后与饮料或食物同时吞服,不得嚼碎。 (4)使用时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把同样总量改为小剂量多次给药。不宜与负性肌力药物合用,尤其在静脉给药时。与地高辛、华法令或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合用时应减 少两药用量。

(5)新出现各种传导阻滞或原有传导阻滞加重或新的心律失常或原心律失常加重,心衰或原心衰加重,血压降低,以及其他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时应考虑停药。 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对激活和失活状态的钠通道都有阻滞作用,当通道恢复至静息态时,阻滞作用迅速解除,因此利多卡因对除极化组织作用强。利多卡因的心脏毒性低,主要用于室性心律失常,如心脏手术、心导管术、急性心肌梗死或强心苷中毒所致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 [2]。 1. 不良反应:

肝功能不良的患者静脉注射过快,可出现头昏、嗜睡或激动不安、感觉异常等神经或精神症状,剂量过大可引起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阻滞和低血压。 2. 处理措施:

轻微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停药后即可缓解。至于出现躁狂或诱发精神病,应及

时与神经科会诊,一般给予安定对症治疗可逐渐消退。若发生较为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停药的同时还需应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必要时安装临时起搏器。 美托洛尔

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是新一代降压药,属于β1 受体阻滞剂,临床广泛用于心绞痛、高血压病、心律失常的治疗,还可用于治疗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的维持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神经官能症等 [3]。 1. 不良反应:

可致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并可能诱发心力衰竭和哮喘、低血压、精神压抑、记忆力减退等。长期应用对脂质代谢和糖代谢有不良影响,故高脂血症、糖尿病患者应慎用。突然停药可产生反跳现象。 2. 处理措施:

(1)每次给药前,均应先测脉搏,如速度、节律或其他方面的明显异常,应暂不给药。

(2)静注时,应缓慢推注,注射期间严密监测血压。

(3)长期应用需停药时,不可擅自骤然停药,应逐渐递减,至少应经过 3 天,一般需 2 周,突然停药,会增加心绞痛的发生,诱发心肌梗死、致甲亢患者发生甲状腺危象。

(4)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常规、血压、心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血糖。

(5)哮喘患者不宜大剂量使用,应用一般剂量时也分为 3-4 次服。严重支气管痉挛患者慎用。

(6)本药可能掩盖低血糖的某种症状,故糖尿病患者应注意降血压及心率变化之外的出汗、疲劳、饥饿、注意力不集中等低血糖症状。 盐酸胺碘酮

胺碘酮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对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都有效。 1. 不良反应:

(1)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功能异常为长期服药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 2%-4% ,与本药在体内脱碘和碘的释放有关。老年人较多见。

(2)呼吸系统:开始常有非特异症状,如咳嗽、呼吸困难、发热、体重减轻等,后可能从轻度亚急性表现到快速进展为致命性的呼吸窘迫综合征不等。 (3)心血管系统:较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少见。常见窦性心动过缓、一过性窦性

停搏或窦房阻滞。静脉注射可出现低血压和心源性休克。 2. 处理措施 [4]:

(1)胺碘酮诱发的甲亢,轻者多在减量或停药后数月至 1 年内恢复,重者需要多种抗甲状腺药物,甚至需要甲状腺切除手术。诱发甲减的患者,停药后甲状腺功能仍不能恢复时应加用甲状腺素。用药期间出现的呼吸道症状应引起高度重视。

(2)对疑有肺毒性者,即使及时停药,肺毒性仍可持续数周或数月,早期轻度肺毒性停药后可逆转,可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3)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伴逸搏心律,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应及时停药。如情况严重或停药数天后仍未见缓解,则须按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同时应注意排除电解质紊乱或合并用药的不良反应。

(4)胺碘酮过量所致的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或尖端扭转性室速,尤其是伴有血液动力学障碍的患者,异丙肾上腺素应作为一线治疗药物使用。 维拉帕米

由于抑制钙内流可降低心脏舒张期自动去极化速率,而使窦房结的发放冲动减慢,也可减慢传导。可减慢前向传导, 因而可以消除房室结折返。对外周血管有扩张作用,使血压下降,但较弱,一般可引起心率减慢,但也可因血压下降而反射性心率加快。对冠状动脉有舒张作用,可 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供氧,此外,它尚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1. 不良反应:

(1)心血管:心动过缓 (50 次 / 分以下),偶尔发展成Ⅱ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及心脏停搏;可能使预激或 L-G-L 综合征伴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者旁路传导加速,以致心率增快;心力衰竭;低血压;下肢水肿。

(2)神经系统:头晕或眩晕,偶可致肢冷痛、麻木及烧灼感。 (3)可发生恶心、轻度头痛及关节痛、皮肤瘙痒及荨麻疹。 (4)可致血催乳激素浓度增高或溢乳。 2. 处理措施

(1)一般反应可以减量或停用。

(2)严重不良反应须紧急治疗,心动过缓、传导阻滞或心脏停搏可静脉给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或人工心脏起搏器。

(3)心动过速发生在预激或 L-G-L 综合征者可以直流电转复心律,静注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胺。

(4)低血压可以静脉给异丙肾上腺素、间经胺或去甲肾上腺素。

参考文献

[1] 周晓映, 原淑鸿, 张红漫. 普罗帕酮的不良反应概述 [J].2007,20(10):1146-1149.

[2] 葛均波, 徐永健. 内科学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34-235. [3] 莫碧芳. 美托洛尔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J]. 中国实用医药,2010,5(22):141-142.

[4] 田一帆, 王淑梅, 李绍冰. 胺碘酮的临床应用胺碘酮的临床应用现状及不良反应 [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20(17):2203-2204..

休克急救常用的 5 大心血管药物

临床上各种类型的休克处理中,血管活性药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常规剂量用法不难查到,如何根据各种药物的特性,有针对性选用?甚至如何互相取长补短联合应用?这些往往是重症领域医生关注的话题。

笔者围绕几大主角: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进行两两比较,以帮助广大同仁明晰不同品种的区别,为重症时药物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去甲肾上腺素 / 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通过兴奋α受体(较肾上腺素有更显著的α效应)血管收缩而升高平均动脉压,其代偿性迷走活性升高超过β受体兴奋加速心率的作用,综合效应为心输出量不变或下降,对心率和每搏输出量的影响较小。 低剂量和中等剂量(<10 μg/kg/min)的多巴胺一方面降低肠系膜和肾脏一些血管丛区域性动脉阻力,另一方面又轻度升高其他部位血管床的动脉阻力,因此对总外周阻力影响不大。较低剂量的多巴胺即可增加心输出量,因此对心脏收缩功能低下的患者更为有效,但比去甲肾上腺素更容易引起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

多巴胺输注期间肾脏和肠道等器官血流减少是最常见的危险。考虑到高剂量多巴胺因显著激活α受体引起血管强烈收缩,因此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联合用药时,建议多巴胺使用中低剂量。 多巴胺 / 多巴酚丁胺

与多巴胺相比,多巴酚丁胺能更大程度升高心输出量而心律失常不良反应相对减少,在需要同时升压效应(高剂量的α效应)和增加心排出量,而又没有显著的心动过速或心室兴奋增强的患者中,多巴酚丁胺是首选的正性肌力药。 多巴酚丁胺由于对β2 受体的激活效应强于对α受体的效应,因此它「强心兼扩血管」,所以在心源性休克中,尽管多巴胺会增加内脏局部血流灌注,但是其降低内脏和肠道循环中组织对氧的摄取率,所以任何剂量下都会减慢肝肠代谢。等浓度的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的输注可以既增加心输出量,又避免血管过度收缩,比任何一种单药治疗收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