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e8f684dc850ad02de804130

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

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

什么是城乡一体化?简单的说,城乡一体化是指以城市为中心,以小城镇为纽带,以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一)城乡一体化的提出

下面就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进行一下简单介绍: 1.国际方面

国际方面主要是从站在国际角度来看城乡一体化的来源,不同学术立场的提出者在提出城乡一体化时是为了解决不同的问题。

主要包括三方面立场: (1)无产阶级立场

马恩列斯毛主要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瞄准的是共产主义目标。他们认为,在人类发展历史的长河中,城市与乡村要经历三个辩证发展的阶段:城乡依存、城乡分离和对立、城乡融合,也就是通过新技术的应用,逐步地消灭城乡差别,带来城市与乡村同等的生活条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马克思在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理论时,其中的一条重要内容就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毛泽东也多次谈到,消除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三大差别,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准备条件。

1

(2)城市规划立场

英国城市学家霍华德1898年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即城市占地1/6,永久绿地和农业用地占5/6,他倡导的是一种社会改革思想,即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这种思想影响了英国(英国于1898年建立了田园城市协

会)、奥地利、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

田园城市运动一度成为世界性的运动。

(3)城市发展立场

美国城市理论家芒福德站在城市发展的立场指出:“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如果问城市与乡村哪一个更重要的话,应当说自然环境比人工环境更重要”。芒福德推崇亨利?赖特的主张,即通过分散权利来建造许多“新的城市中心”、形成一个更大的区域统一体,通过以现有城市为主体,就能把这种“区域统一体”的发展引向到许多平衡的社区里,这就有可能使区域整体发展,不仅可以重建城乡之间的平衡,还有可能使全部居民在任一地方都享受到真正的城市生活之益处,同时,可以避免特大城市的困扰。

2.国内方面

国内方面主要是从不同的发展时期来表述的。

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并非理论工作者学术论证的产物,而是首先由实际工作者在改革实践中提出来的;它的产生与我国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兴起、小城镇的发展、乡村城市化在我国的地

2

位密不可分;城乡边缘区的研究成为城乡一体化研究的一块试验田。

城乡一体化在我国的提出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1)改革开放后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是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与探索阶段。

我国苏南地区在1983年最先使用城乡一体化这一概念,当时是出于这样的一个发展背景:乡镇工业发展超过农业产值;城乡之间的科技、文化、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差距在缩小;实行“市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逐步形成以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为依托的,不同规模的,开放式、网络性的经济区。”此后,上海、天津、江苏、辽宁等经济发展相对超前的地区开始了对中心城市与周边乡村地区的发展通盘考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2)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对城乡边缘区进行研究。

1990年前后城乡一体化研究开始向城乡边缘区推进。城乡边缘区兼有城市和乡村两种地域的特征,是中国独特的地域类型,构成城市、乡村、城乡边缘区三元地域结构类型。邵继华在“北京郊区经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历程”中提到,从1986年起,北京郊区是以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思想来指导经济工作。

(3)九十年代中期至今,是城乡一体化理论框架与理论体

3

系开始建立,研究内容日臻完善时期。

九十年代中后期城乡一体化研究开始了理论上的探索,讨论城乡一体化目标、战略、特征、发展方向,动力机制与实现条件,阻碍因素与具体措施等等。在研究内容上趋向于具体化与系统化,即不再笼统来谈城乡一体化,而是从某一个领域入手来研究城乡一体化,或者是研究某一专题,总之城乡一体化在我国随着实践的需要而产生,随着实践的深入其研究内容趋于完善、丰富,理论趋于系统、成熟。

(二)我国城乡一体化提出的背景

中国的特殊性是非常鲜明的。一是人口多。13亿人口,比目前北美、欧洲和日本的人口总和还要多;二是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贫乏。中国的陆地面积虽然有960万平方公里,但现在科学条件下不可利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高原、大山、沙漠、戈壁和干旱地区占去三分之二以上,可利用的国土目前承受的人口数量已属负担过重,这方面的条件比任何发达国家都差;三是基本资源严重短缺,如人均淡水不到世界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三分之一。

(三)我国城乡一体化提出的必要性

第一,就经济发展而言,由于社会资源总量有限,大城市的数目终究不可能大多,因此缺乏中小城市的都市在总体上对乡村的辐射能力是有限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早就提出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理论,如果我们片面地发展都市,其结果必然是造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