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讲方式”下语文课堂激疑问难摭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学讲方式”下语文课堂激疑问难摭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e9a35c1a32d7375a51780b6

朱淑荣

“学讲方式”下的语文课堂,要求学生在“自主先学”的基础上能够“质疑拓展”。因此上课之前要求学生依据《学案》自主先学,并圈画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统计疑难问题,以便在课堂上“合作释疑”。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难问题就是“合作释疑”的“米”,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完全是由我们老师自己根据经验确定“释疑”的内容,那么就不能调动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习惯。但教学实践证明,作为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在提出问题方面的现状是这样的: 一是没有疑问。面对一篇文章,他们自认为每个字都认识,每一句话都理解,没有疑问,也找不到疑问,处于典型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

二是虽然提出了疑问,但基本上都是在课文里,有些是没仔细看,有些是没仔细想,好多都是低层次的问题。比如学习《项脊轩志》一文时,好多同学提出的是关于字词以及句子的解释问题,其实这些只要认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很多自己就可以解决了。

要改变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得指导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所以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习激疑问难的方法,甚至要能够在“无疑处生疑”。下面以学习苏教版《必修三》高尔斯华绥的《品质》一文为例,谈谈在教学中是如何指导学生激疑问难的。 一、留足“寻疑”的时间

面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提不出问题,或者不知道从何问起,问什么的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有问题。因此要重视指导学生细心读书、用心读书、反复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需要在自主先学的时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品质》是一篇小说,文章非常长,笔者要求学生用两节课的时间扎扎实实地读课文,圈画生字词,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并用不同的符号标记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和不理解的语句。一篇文章,只有让学生反复读,和文本亲近,真正深入到文章中去,才有“寻疑”的可能。况且人是一株能够思考的芦苇,孔子也说:“学而不思则罔”,对一篇文章熟悉了,就禁不住地想去研究、探讨,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自然地就想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了。 不惜时间,反复读,反复想,是能够激疑问难的前提。 二、指导“会问”的方法

学生有了质疑的欲望,教师就要循循善诱,指导学生想在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选好角度,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使他们的问题更有价值。《品质》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提出问题: (一)从课题质疑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文章的灵魂。这篇文章题目是《品质》,为什么要用《品质》做为题目,它有什么内涵吗?仅仅指的是格斯拉兄弟做的靴子的品质好吗,还有别的意思吗?通过对文章的研究可以发现,除了赞美他们兄弟俩的靴子好之外,更赞美了格斯拉敬业、诚信、执着的人品。 (二)从内容的矛盾处质疑

文中提到他的“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品质,确实是模范品”,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从这些语言中可以看出格斯拉兄弟做的靴子是最好的,但为什么生意这么清淡呢?他是一个优秀的鞋匠,为什么会饿死了呢?像这种看似矛盾的地方,就可以引导学生提问。让我们深入分析造成格斯拉兄弟悲剧的原因,深入到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 (三)从细节描写处质疑

作为一篇小说,本文用了许多细节描写来塑造格斯拉兄弟的伟大形象。同学们在读文章的时候就会发现,文章中对格斯拉的几次肖像描写值得探讨,是什么原因使他越来越落魄的呢?这也就能够让我们进一步思考当时的社会现状。还有的同学注意到了文中多次提及到了橱窗里的靴子,提出了“文章2、28、54节都提及了橱窗中的靴子,联系全文看,有什么作用”,通过这个小小的细节,预示人物命运的变迁,预示社会环境变迁。所以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一定不要小看文章中的小细节,很多时候,它们就是把握文章主旨的突破口。 (四)从语句重复处质疑

在教读《品质》一文中,好多同学发现“他做了顶好的靴子”这一句出现了两次,于是提出了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可能不一样的问题。笔者肯定了学生读书认真用心的做法,然后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体会。最后得出这两句话的内涵不一样,66节是他的竞争对手说的,指的是靴子质量好。67节是“我”的话,不但指出靴子的质量好,还有对格斯拉人品的赞赏和对他死的惋惜之情。因为品质高于同行,虽然在竞争上输给了同行,但他的品质为同行所钦佩。文章中语句重复的地方,一般都是文章中的重点语句,抓住了这个,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会更深入了。

当然,在我们阅读文章的时候,还有很多可以质疑的角度,如从文章的思路处质疑、从过渡处质疑、从内容顺序有所变化处质疑、从标点符号处质疑等。只要我们教会学生熟练地掌握了质疑的方法,就能够提出高层次的问题,那么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更深入了。 三、培养“多问”的习惯

要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农村普通中学学生来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对问题的敏感性。只有“多问”,才能从自己提出的许多问题中挑选出质量高的问题,提高问题探讨的深度。作为老师,我们要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让他们的学习生活充满怀疑的精神。此外,还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所有的事情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激疑问难的习惯也是这样,要有耐心来等待伴学生提问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