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情绪、情感和意志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第八节 情绪、情感和意志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eebe7c45fbfc77da269b10d

第八节 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一单元 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定义 定义: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1,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2,情绪和情感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内心的体验。 3,情绪和情感有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即表情。 表情: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

表情既有先天的、不学而会的性质;又有后天模仿学习获得的性质。 4,情绪和情感会引起一定的生理上的变化。

二、情绪、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为区别于认识过程,人们把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称为感情。 区别

第一、 情绪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第二、 情绪具有情景性、冲动性、外显性和不稳定性

情感则比情绪稳定、深刻、内隐。

第三、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情绪反应出现在情感体验之前。 第四、 情绪,人和动物都有(两者有本质区别),情感只有人才有。 联系:

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一)适应功能 (二)动机功能 (三)组织功能

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

(四)信号功能 传递信息、沟通思想

第二单元 情绪理论

一、威廉.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

1884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 James,1842-1910 )就提出了情绪变化是人对自身身体变化的感知的理论。几乎就在詹姆斯提出这一理论的同时,也就是1885年,丹麦的生理学家卡尔.兰格也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与詹姆斯的理论基本相同的情绪理论。后来,人们把它合在一起称詹姆斯-兰格情绪学说。

詹姆斯说:“我们一知觉到激动我们的对象,立刻就引起身体上的变化;在这些变化出现之前,我们对这些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他还说:“......对于刺激我们的对象的知觉心态,并不立刻引起情绪;知觉之后,情绪之前,必须先有身体上的表现发生。所以更合理的说法,乃是,我们因为哭,所以愁;因为动手打,所以生气;因为发抖,所以怕;并不是我们愁了才哭,生气了才打,怕了才发抖。”因此,在詹姆斯看来,哭、打、发抖就是情绪产

生的直接原因。因此,他结论说:“情绪,只是对于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它的原因纯乎是身体的。”

兰格认为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他说:“情感,假如没有身体属性,就不存在了。”还说,“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变,以及与此同时各个器官中血液量的改变,乃是激情的真正的最初的原因。”他以饮酒和药物的作用为例,说明这些因素之所以引起人们情绪的变化,是因为酒精和药物影响了血管系统的结果。他认为自主神经系统支配作用的加强,和血管扩张的结果,产生愉快的情绪;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减弱,血管收缩和器官痉挛的结果产生了恐怖情绪。他甚至认为冷水浇身能减弱忿怒和暴躁的情绪,溴化钾能抑制恐怖、消除忧虑和不愉快的情绪等。总之,他认为情绪就是对有机体内部和外部生理变化的意识。

有两位英国心理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兰格的观点。他们设计了三个温度不等的房间,一个是“热室”,温度为33℃,使在里边的人感到很热,浑身不舒服;第二个房间为“正常气温室”,室温在20℃左右;第三个房间为“冷室”,气温在 7℃左右。将自愿受试者分别安置在三个不同温度的房间接近书面测试。在答完书面问题后,由一个十分挑剔的“主试人”通过一个大窗户对他们的答案进行评价。“主试人”不时地做出带有侮辱的和讥讽的评价。每个受试人的房间还装有一个电钮,被试被告知:按电钮就可以使“主考人”尝到电击的痛苦,以此可对“主考人”进行惩罚。实际上电钮只连接一架录有的人惨叫声的录音机。结果是:第一个房间“热室”里的人不停地按电钮,甚至不管“主考人”的话是好话还是坏话一律不听,只是按;第三个房间“冷室”的人,只是在“主考人”说出他们认为是“不公正”或“使人恼怒”的话时才按电钮;第二个房间“正常温度”房间里的人,却没有任何报复行为。由此,两位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情绪与其所处环境的气温有关。

二、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

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Cannon-Bard Theory of Emotion)由美国生理学家W.B.坎农和P.巴德提出的一种情绪理论,主张丘脑在情绪形成中起重要作用。1927年,坎农提出了丘脑说,后得到巴德支持并加以扩充,故称\坎巴两氏情绪说\。

1972年,坎农提出了丘脑说以批判詹姆斯-兰格理论。坎农认为,如果身体就是情绪的原因,那么不同情绪应当有不同的内脏活动的变化。同样,如果用实验或其他方法(如服用药物)引起内脏的变化,也应当有情绪反应;相反,如果除去内脏变化的感觉,就应当不再有情绪。因此,他提出了一些有力的反证。第一点,他指出,不同的情绪可以有同样的内脏活动的变化,而同样的内脏活动的变化也可能有不同的情绪。例如,伤心和感激都能流泪;心跳加快可能是受惊,也可能是过分激动或生气。第二点,他指出,脊髓高部位因意外事故切断的病人失去了内脏感觉,但并未丧失情绪或情感。虽然有的病人报告情绪有所淡薄,但都还是有情绪的。

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激发情绪的刺激由丘脑进行加工,丘脑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皮层,引起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系统,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所以,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

三、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了情绪的三因素说“把情绪的产生归之为三个因素的整合 作用: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他认为,认知因素中对当前情境的估计和过去经验的回忆在情绪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例如,某人在过去经验中遭遇到某种险境,但能平安度过,当再经历这险境时,回忆过去经验,便泰然自如,并无恐惧或惊慌。

实验过程:实验前告诉被试,要考察一种新维生素化合物对视敏度的影响效果。在被试同意的前提下,为他们注射药物。但实际上控制组接受的是生理盐水,实验组被试接受的是

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使被试出现心悸、颤抖、灼热、血压升高、呼吸加快等反应而处于典型的生理唤醒状态。药物注射后,将实验组被试分为三组,“告知组”:告诉被试药物会导致心悸、颤抖、兴奋等反应;“未告知组”:对被试说药物是温和的,不会有副作用;“误告知组”:告诉被试药物会导致全身麻木、发痒和头痛。然后,人为地安排两个实验情境:“欣快”情境与“愤怒”情境。实验组三组被试各有一半进入“欣快”情境,另一半进入“愤怒”情境。当被试进入“欣快”情境时,看见一个人(实验助手)在室内唱歌、跳舞、玩耍,表现得十分快乐,并邀请被试一同玩耍。而进入“愤怒”情境的被试则看见一个人(实验助手)正对填写着的一张调查表发怒、咒骂、跺脚,并最后撕毁调查表;被试也被要求填写同样的调查表,表上的题目带有人身攻击和侮辱性,并会引起人极大地愤怒。

实验假设:如果生理唤醒单独决定情绪,那么三组被试应该产生同样的情绪;如果环境因素单独决定情绪,那么所有进入“欣快”情境的被试应该产生欣快,所有进入“愤怒”情景的被试应该产生愤怒。

实验结果:控制组和告知组被试在室内安静地等待并镇静地进行他们的工作,毫不理会同伴的古怪行为;未告知组和误告知组被试则倾向于追随室内同伴的行为,变得欣快或愤怒。

结果分析:控制组被试未经受生理唤醒,告知组被试能正确解释自身的生理唤醒,他们都不被环境中同伴的情绪所影响,因此没有任何情绪反应;未告知组和误告知组被试对自身的生理唤醒没有现成的解释,从而受到环境中同伴行为的暗示,把生理唤醒与“欣快”或“愤怒”情境联系起来并表现出相应的情绪行为。

结果表明:生理唤醒是情绪激活的必要条件,但是真正的情绪体验是由对唤醒状态赋予的“标记”决定的。这种“标记”的赋予是一种认知过程,个体利用过去经验和当前环境的信息对自身唤醒状态作出合理的解释,正是这种解释决定着产生怎样的情绪。所以,无论生理唤醒还是环境因素都不能单独地决定情绪,情绪发生的关键取决于认知因素。

沙赫特的实验和理论引起了相当大的影响,但是也受到了批评,缺乏对实验的先在效度的分析,实验设计复杂,后人难以重复得出相同的结果。但是,沙赫特的研究毕竟为情绪的认知理论提供了最早的实验依据,对认知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该理论萌生于60年代,至今已成为很有影响的情绪理论之一。

汤姆金斯和伊扎德都认为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的功能,汤姆金斯认为,情绪就是动机,着重指出内驱力信号需要一种放大的媒介才能激发有机体去行动,起这种放大作用的正是情绪过程;而且情绪是比内驱力更加灵活和强有力的驱动因素,它本身可以离开内驱力信号而起到动机作用。

伊扎德指出:情绪的主观成分,即体验就是起动机作用的心理机构,各种情绪体验是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动机力量。伊扎德还认为,情绪是新皮质发展的产物,随着新皮质体积的增长和功能的分化,情绪的种类不断增加,面部肌肉的分化也越来越精细。情绪的分化是生命进化的产物,只有情绪的分化,才使得情绪具有了多种多样的适应功能,也只有这样,情绪在生存和适应中才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第三单元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两极性

一、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是指对情绪情感所固有的特征的度量,这种度量可以从情绪情感的动力性、激动度、强度和紧张度这几方面来进行。而每一种特征的变化都具有两极对立的特性,也就是说,每一种特征都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状态,这就是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

喜悦与悲伤、爱与恨、紧张与轻松、激动与平静等。 二、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

(一)情绪情感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的两极。增力可提高、增强人的活动能力,如喜悦可促使人积极地行动;减力则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如悲伤引起的郁闷会削弱人的活动能力。 (二)激动度有激动和平静的两极。激动的情绪称为激情。与此相对立的是安静的情绪。在多数情况下,人是处于安静的情绪状态。

(三)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心理学家常常根据情绪的强度把怒分为愠怒、愤怒、大怒、盛怒、狂怒等,把喜分为欣喜、欢喜、狂喜等。

(四)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的两极。往往在人的活动的紧要关头表现出来,如考试或比赛前的紧张情绪;在突然紧张情况下或在危险的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应激状态。当紧急关头过去时的轻松。

第四单元 情绪、情感的种类

一、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原始情绪):人和动物共有,包括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如由轻蔑、厌恶和愤怒组合成的情绪称敌意。

二、心境、激情和应激

按情绪状态即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把情绪分为三种。 (一)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做心情。 “万事称心如意”、“忧者见之忧,喜者见之喜”。 (二)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 (三)应激

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和遇到危险情景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能够引起应激反应的事物叫应激源。

个体对应激事件所做出的反应叫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

人如果相当长时间的处在应激状态下,对健康是不利的,有时甚至是很危险的。

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一)道德感

道德感是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道德感按其内容而言包括:对自己祖国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阶级和民族的敌人的仇恨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义务的义务感、责任感;对社会全集体的集体主义感、荣誉感;对同志的友谊感、同志感以及国际主义感等。许多道德感有明显的阶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