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练习).doc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16-2017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练习).doc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f02f8e2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05

解析:《子叶》的作者是矛盾。 12、答案:B

解析:冼星海以抗日为背景创作了《黄河大合唱》。 13、答案:B

解析:郭沫若创作了历史剧《屈原》,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黑暗的愤恨以及对光明的向往。

14、答案:C

解析:《屈原》的作者是郭沫若,属于国统区。 15、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题目本身已经给了一定的暗示,指明是在抗战期间,所以与抗战主旨无关的A项首先被排除。此外,从常理上分析,侵华日军看到这些剧 目的可能性不大,而区只有战场上战胜他们才能真正产生B的效果,故B也应排除。上演几个历史剧不大可能缓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但是让观众化悲痛为力量的可能性就很大。

二、材料分析题

16、答案: (1)隋朝;科举制度。(2)1905年。(3)①科举制度的废除,结束在中国延续一千多年的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②废科举,兴学堂,有利于培养各方面的人才。③从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方面,都与以往有本质的区别。可见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解析: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科举制度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科举考试是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干多年的人才选拔制度,读书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做官,到清朝末年,政治腐败,科举制度走到了尽头。废科举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

17、答案:(1)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最为艰苦的时期,国民党顽固派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国统区统治黑暗,人人自危。(2)蒋介石集团积极反共,破坏抗战,制造了皖南事变。(3)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不满,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 求。对全国人民坚持抗战、 反对投降、团结抗战、反对分裂发挥了重要的舆论作用。

解析: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华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成为进步文学家、艺术家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