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煤矿年产3万吨煤可行性研究报告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某煤矿年产3万吨煤可行性研究报告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f08d3c0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54

一层可采煤层(K2)0.6-1.20m,局部达2.0m以上,底部为一层不可采煤层,厚度约5-15cm,两煤层相距约20m。

下部为黑色中中厚层硅质岩、含碳质泥晶灰岩及硅质岩夹页岩,其底部夹一层约5cm厚的黑色含炭质生物碎屑岩。

下伏地层:茅口组(P2m)灰色、深灰色厚层—块状生物屑灰岩、含燧石团块。区内未见底。

煤层产于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一段上部深灰、灰黑色含炭质泥岩或炭质粘土页岩层中。煤层不稳定,呈层状、似层状产出,煤层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产状97-142∠38-42°。

矿区内可采煤层位于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一段上部深灰、灰黑色含炭质泥岩或炭质粘土页岩层中,可采煤层1层(K2),黑色,半亮亮型煤,煤厚0.6~1.2m,平均0.75m,局部2.0m以上。属不稳定类型,可采,顶板为炭质页岩,煤层底板为炭质页岩层或粘土岩。

(2)煤质

根据其物理性质区内煤层自然类型为半亮型粉煤:以黑色为主,粉末颜色呈褐黑色,具沥青或弱玻璃光泽,裂开时具贝壳状、参差状、棱角状断口,硬度低,脆度大,体重1.38t/m3左右,具粉状、条带状构造。

有机组分以凝胶化组分为主,丝炭化组分次之,稳定组分少见。凝胶化组分以混胶化基质为主,呈条带状或均一状;丝炭化组分主要为丝炭化基质;稳定组分见有孢子、树皮、树脂及角质层等。无机组分主要为难选的同生粘土矿物、黄铁矿、石英,偶见重晶石、赤铁矿等。

区内煤岩主要以条带状结构为主,煤岩成分呈条带状(主要为中条带状结构)相互交替出现。其次生结构主要见到碎裂结构。

区内煤岩构造为层状构造,主要为水平层理,沿煤层垂直方向上可看到明显的水平层理,主要是由组成成分的不均一性而引起。反应

13

沿煤层垂直方向的煤岩成分变化。

经业主取样,样品由贵州有色地质化验监测中心分析测试,分析结果见下表:

K2煤层煤质分析结果表 表3-2

工程 编号 LD1 LD12 原主井 LD5 样品 编号 H1 H2 H3 H4 H5 开采井 H6 LD7 H7 LD9 H8 LD11 H9 样长 (m) 0.70 0.75 0.74 0.75 1.50 0.70 0.74 0.76 0.75 水分 Mad(%) 0.68 0.88 0.60 1.31 1.07 1.19 1.15 0.98 0.95 灰分 (Ad %) 23.62 21.91 20.56 16.07 18.02 17.98 16.03 17.51 16.25 挥发分 固定碳 (Vdaf%) (Fcad%) 13.71 43.95 15.57 51.64 15.92 53.90 15.77 56.86 13.73 57.21 15.71 55.13 14.21 43.51 14.55 55.35 15.10 42.70 硫分 发热量 (St,d%) (Qnet,dMJ/Kg) 2.50 24.5 2.65 29.3 2.70 30.2 2.76 28.4 2.86 24.0 2.32 28.0 2.78 25.3 2.93 27.6 2.91 27.2 根据原煤分析结果,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煤炭质量分级,第1部分:灰分(GB/T 15224.1-2004)的规定;第2部分:硫分(GB/T 15224.2-2004)的规定;第3部分:发热量(GB/T 15224.3-2004)的规定:M4号煤层原煤煤质为中灰、中高硫、低热值贫瘦煤。

据邻区(麻江县铁冲煤矿煤层煤样检测报告,样品由贵州省地质矿产中心实验室分析)资料,粘结指数G为12,胶质层最大厚度Y为0mm,最大收缩率X为31.5mm,参照烟煤分类表,确定本区K2煤层属烟煤中的贫瘦煤。

煤层可选性,据邻区(**县铁冲煤矿煤层煤样检测报告,样品由贵州省地质矿产中心实验室分析)资料,本区K2煤层可选,检测结果见下表。

K2煤层可选性分析结果表 表3-3

样品 样长 水分 灰分 挥发分 固定碳 硫分 发热量 编号 (m) Mad(%) (Ad %) (Vdaf%) (Fcad%) (St,d%) (Qnet,dMJ/Kg) 07MH1 原煤 0.98 16.94 14.61 67.78 3.24 30.0 14

浮煤 0.93 7.34 16.14 75.81 1.66 33.85

3.5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煤层顶底板

区内可采煤层顶底板岩性以炭质页岩为主。煤层与顶底板岩层间的界线明显,起伏变化小,利于开采。

(2)瓦斯

根据贵州和田煤炭工程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9月对**县**煤矿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矿井煤层相对瓦斯涌出量为8.74m3/t,2006年度矿井鉴定为低瓦斯矿井。

根据贵州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煤矿安全监察局、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黔煤监管办字?2007?345号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意见,**县**煤矿不属于有煤与瓦斯突出矿区。

(3)煤尘及煤的自燃

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对本矿煤尘爆炸性和煤层自燃发火倾向等级鉴定资料,本矿煤尘有爆炸性,自燃发火倾向为二类。

(4)地温

本区属地温正常区。

(5)水文地质条件: (1)概况

矿区属溶蚀—侵蚀中低山岩溶地貌,溶洞和冲沟发育。区内发育两条流向自西向东冲沟,将矿区切割为三部分,北部矿区地势北高南低,中部矿区地势中高周边低,南部矿南西高北东低,总体地势为西高东低。最高点为北部矿区的白岩山,海拔标高1143.5m。最低点为长坡以东150m的小溪沟和大塘以西400m处的小溪沟,海拔标高900m左右,为矿区煤层的最低侵蚀基准面。岩溶地貌发育于矿区长坡北西面一带即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之灰、深灰色厚层至块状石灰岩

15

出露地区。岩溶个体形态有溶洞、落水洞、溶沟等。

区内发育的地表水体有矿区中部的长坡小溪沟和矿区南部的大塘小溪沟。

长坡水沟发源于长坡以西约25m处,属岩溶泉水。自西向东流经长坡、猪鼻井出图区。流量0.8l/s。

大塘水沟发源于大塘以西约400m处,属岩溶泉水。自西向东流经大塘、水碾边出图区。枯季无水,丰季流量0.5l/s。

(2)含水层和隔水层

根据地层岩性组合和含水介质特征,将区内划分为3个含水层和1个隔水层。

含水层:为第四系粘土、亚粘土、砂、砾石及碎石块,孔隙发育,属强透水的孔隙含水层,含水量小。

吴家坪组第二段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该层大面积出露于矿区内,含较丰富的岩溶水。主要靠大气降水通过岩溶裂隙补给。为富水性较强的岩溶裂隙水含水层。含水不均匀,主要集中于节理、岩溶裂隙中,呈岩溶管道水。属煤层上部含水层。

茅口组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该层(组)出露于矿区西部,含较丰富的岩溶水。主要靠大气降水通过岩溶裂隙补给。为富水性较强的岩溶裂隙水含水层。含水不均匀,主要集中于节理、岩溶裂隙中,呈岩溶管道水。属煤层下部含水层。

隔水层:

吴家坪长兴、大隆组和第一段含煤岩系的粉砂质泥岩、硅质岩、炭质页岩及煤层组成。含水层与隔水层相间分布,成为相对隔水层。而在地表层的风化带之下裂隙不发育,几乎不含地下水,透水性弱。

(3)地下水补给、径流及排泄

区内地下水类型以岩溶裂隙水为主,地下水补给主要靠大气降水。大气降水经地表岩溶孔洞(如岩溶漏斗、溶蚀裂隙等)渗入地下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