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江苏省高考地理试卷及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2019年江苏省高考地理试卷及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f33eb0028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3a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解答】解:合肥发往中亚、欧洲的货运班列增加将需要更多的务工人员,有助于安徽省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的发展。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交通运输及其影响,理解即可。

17.如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回答17~18题。

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 )

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 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 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 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95:流域开发建设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分析】输沙量一定时段内通过河道某断面的泥沙数量称为该时段的输沙量,单位为千克或吨。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水量的丰枯和含沙量大小。含沙量大的河流输沙量不一定大;含沙量小的河流输沙量不一定小。

【解答】解:读“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上游地区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固沙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减弱。其次,河流流量相对减少,是因为上游地区引水灌

41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溉,入黄河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搬运能力减弱,因此,①③正确。输沙量急剧减小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和气候变暖,暴雨强度降低无关。上游地区并没有削山平地,而且坡面径流减小也不会导致输沙量急剧下降。②④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理解即可。 18.如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回答17~18题。

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起伏

B.流域面积

C.兴修水库

D.水土保持

【考点】95:流域开发建设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分析】输沙量一定时段内通过河道某断面的泥沙数量称为该时段的输沙量,单位为千克或吨。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水量的丰枯和含沙量大小。含沙量大的河流输沙量不一定大;含沙量小的河流输沙量不一定小。

【解答】解: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兴修水库,泥沙在库区发生沉积,到达下游的泥沙减少。与地形、流域面积无关;水土保持影响不会这么明显。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

42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理解即可。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项且全选对者得3分,选错、少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19.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图1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

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下列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有( )

A. B.

C. D.

【考点】23:大气的受热过程.

【分析】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解答】解:云海是自然景观,云海是山岳风景的重要景观之一,所谓云海,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云层。并且云顶高度低于山顶高度,当人们在高山之巅俯首云层时,

43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看到的是漫无边际的云。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山谷风相似,山谷气流上升,形成于夜晚;与海陆风相似,海洋气流上升,形成于夜晚。 故选:A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理解即可。

20.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图1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

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2中( ) A.①增大

B.②增大

C.③减小

D.④减小

【考点】23:大气的受热过程.

【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解答】解:读图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大气逆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反射。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2中③地面辐射减小、②大气逆辐射增大。 故选:B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即可。

21.杂交构树具有适应性强、生态效益显著的特点。贵州省某县将杂交构树生态农业列为精准扶贫的重点项目。如图为“项目位置和构树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21~

44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