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 3.5《绿色植物的一生》名师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七年级生物上册 3.5《绿色植物的一生》名师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f703f5105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5

探究过程:

①将细沙土装入玻璃缸内; ②将幼苗贴鱼缸壁栽下; ③配置适宜浓度的复合肥溶液;

④每天定时、适量在幼苗的一侧贴鱼缸壁滴灌复合肥液,在另一侧滴灌清水; ⑤透过鱼缸壁观察根的生长情况。

(2)根的生长还具有向地性和向水性,若设计探究实验,注意设计单一变量,其他条件不变。 典题精讲

例1根尖中伸长最快的部位是() A.根冠 B.分生区 C.伸长区 D.成熟区

思路解析:胚根突破种皮以后,发育成根。根尖从尖端向上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根冠具有保护作用;根尖的分生区细胞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根尖的伸长区能够迅速伸长,致使根尖的长度不断增加;成熟区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答案:C

例2下图是小麦根尖结构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植物的根具有固着、支持、____、输导、储藏等功能。

(2)从尖端向上图中“1”指的是____、“2”指的是____、“3”指的是____、“4”指的是____。 (3)细胞体积较小,排列紧密,具有较强分裂能力的部分是____。

思路解析:植物的根具有固着、支持、吸收、输导、储藏等功能。从根的尖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叫做根尖。各种植物根尖的结构基本相同,从尖端向上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分生区的细胞较小,具有较强的分裂能力。

答案:(1)吸收 (2)成熟区 伸长区 分生区 根冠 (3)分生区 第三节 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 内容精讲

1.俗话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王爷爷深信这一点,他每每发现自己家的庄稼比邻居家的长势弱一点,就会积极地给庄稼施肥,可是不久庄稼出现“烧苗”现象,这是为什么呢?

剖析:植物的根毛不仅可以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还能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外界溶液的浓度能够影响根细胞吸水。施肥过多,造成土壤溶液的浓度会大于植物细胞液的浓度,造成细胞失水,叶片萎蔫而出现“烧苗”现象。若及时用清水进行灌溉,土壤溶液的浓度会迅速下降,缓解“烧苗”的症状,让植物正常生长。

在一些土壤贫瘠的低产区,肥料可能是限制因子,施肥可以收到较好的增产效果。当施肥量达到一定程度,再增施肥料虽还能略有增产,而在经济上已得不偿失。当用肥量增加到超过最高限时,再增施肥料产量不但不再提高,甚至还会造成减产。这种施肥和增产的关系称作“报酬递减律”。因此,不顾地力水平和其他条件限制,一味靠增加化肥投入创高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肥料是植物的“粮食”,合理施肥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还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合理施肥要根据不同农作物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及时、适量地施肥。

2.盐碱地是土壤中含有过多的可溶性盐类,以致危害农作物生长或使农作物根本不能生长的一类土壤。但是细心的同学也会发现,在盐碱地上还有许多绿色植物生存,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剖析:盐碱地是指含盐量较高,天然生长的植物种类较少的土地,这样的土地一般植被都较差,在此类土地上能够生长的植物大多是杂草的范畴。一般绿色植物不能在盐碱地上生长,是因为土壤溶液浓度大,容易造成细胞失水而死亡。但是能在这类土壤上生存的植物,它们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所以不会引起细胞失水,因此能够在盐碱地上生存。3.问题探究

1979年,英国一位毕生研究食肉植物的权威——艾得里安·斯莱克在他的专著《食肉植物》中指出,到目前为止,在学术界尚未发现有关吃人植物的正式记载和报道,就连著名的植物学巨著,也没有记载。食肉植物的叶子变得非常奇特,有的像瓶子,有的像小口袋或蚌壳,也有的叶子上长满腺毛,能分泌出各种消化液来消化虫子体,它们通常捕食蚊蝇类的小虫子,但有时也能“吃”掉像蜻蜓一样的大昆虫。这些食肉植物大多数生长在经常被雨水冲洗和缺少矿物质的地带,由于这些地区的土壤呈酸性,缺乏氮素营养,因此植物根部的吸收作用不大,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它们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变成了一类能吃动物的植物。但是,艾得里安·斯莱克强调说,在迄今所知道的食肉植物中,还没有发现哪一种是像某些文章中所描述的那样:生有许多长长的枝条,行人如果不注意碰到,枝条就会紧紧地缠来,枝条上

分泌出一种极黏的消化液,牢牢地把人粘住勒死,直到将人体中的营养吸收完为止。 问题:

(1)按照艾得里安·斯莱克所说,为什么这些植物会演变成食肉植物?

(2)从这段资料中,你觉得艾得里安·斯莱克的研究有没有让你觉得产生疑问的地方,尝试说说自己的疑问。

有些学者认为,在目前已发现的食肉植物中,捕食的物体仅仅是小小的昆虫而已,它们分泌出的消化液,对小虫子来说恐怕是汪洋大海,但对于人或较大的动物来说,简直微不足道,因此,很难使人相信地球上存在吃人植物的说法。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虽然眼下还没有足够证据说明吃人植物的存在,可是不应该武断地加以彻底否定,因为科学家(不包括当地的居民)的足迹还没有踏遍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也许,正是在那些沉寂的原始森林中,将有某些意想不到的发现。

探究:(1)这些食肉植物大多数生长在经常被雨水冲洗和缺少矿物质的地带,由于这些地区的土壤呈酸性,缺乏氮素营养,因此植物根部的吸收作用不大,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它们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变成了一类能吃动物的植物。

(2)如为什么有人曾经见过食人植物?为什么食肉植物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却没有死亡? 典题精讲

例1根处于吸水状态时,外界溶液浓度与细胞液浓度的关系是() A.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B.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C.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液浓度 D.外界溶液浓度大于或小于细胞液浓度

思路解析:外界溶液浓度是影响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土壤溶液浓度小于根细胞细胞液浓度时,根细胞吸水;相反,当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细胞细胞液浓度时,根细胞失水。 答案:B

例2农民种植小麦最怕在抽穗灌浆后大风大雨引起倒伏,那样既减产又难以收割,为此在小麦生长后期应多施() A.含氮的无机盐 B.含磷的无机盐 C.含钾的无机盐

D.含铁的无机盐

思路解析:植物生长不仅需要含氮的无机盐,还需要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这三种无机盐对植物体的生长有不同的作用。小麦最怕抽穗灌浆后大风大雨引起倒伏,所以在小麦生长后期应多施钾肥,钾肥能促进糖类的形成和运输,使茎秆健壮。 答案:C

第四节 植物茎的输导功能 内容精讲

1.在两棵小树之间拴铁丝晾衣服,日子长了,为什么会在铁丝的上方形成瘤状物?这样做常常会使小树死掉,这是为什么?

剖析:在小树上拴铁丝,时间长了,由于树干越长越粗,铁丝把树皮中的筛管勒断了,有机养料通过韧皮部里的筛管向下运输时受到阻碍,大量积累在缺口上端形成瘤状物。又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小树的根系长期得不到足够的有机物供应,可能会“饿死”,而根部一旦死去,枝叶也就得不到水分和无机盐,整棵小树也就枯死了。

植物的茎里,分布着许许多多的导管和筛管,连接着根、茎、花等器官。其中导管主要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养料。铁丝把树皮中的筛管勒断了,有机养料通过韧皮部里的筛管向下运输时受到阻碍,形成瘤状物。

果农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果实的产量和营养,要对果树进行环割。环割部位上部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会聚集在环割部位,从而使果实得到充足的营养,果实会迅速生长。

2.俗话说“树怕伤皮,不怕空心”,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老槐树:树干里面大部分都空了,可是枝叶仍旧很茂盛,树干空心了,树木为什么还能活着?

剖析:我们已经知道,植物体里有两种运输线,植物生活所需要的全部物质就是依靠这两种运输线来输送:一种是木质部里面的运输线——导管,它把根从土壤里吸收来的水分和无机盐,自下而上地输送到叶里,以及植物的全身;另一种是韧皮部里面的运输线——筛管,它把叶制造的有机物,自上而下地输送到根部,以及植物的全身。树干空的一部分只是髓和一部分木质部,而靠近树皮的具有运输功能的新生木质部仍然保留着。这就是说,导管这种运输线并没有中断,所以空心的老树仍然活着。

树皮是茎的最外层,树皮的外侧部分主要起保护作用,内侧部分是韧皮部,其中有起输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