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广州日报》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f8c45030740be1e650e9a8b

广州市和珠江三角洲的大街小巷。连锁店的业务有三个方面:第一销售报纸。每个连锁店既是一个报纸的零售点,同时也是零售报纸的批发点,另外还是全年报纸的订阅点。第二代理报纸分类广告。由于连锁店店面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利用它来招揽分类广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连锁店按照所得收入的12%提成。这一规定实行后,每年为《广州日报》拦回几百万的分类广告。第三兼营报纸以外的其他业务,包括:图书零售,每家连锁店在店面上的主营项目都是图书,因此在分布上已超过广州市新华书店而且在新书、流行书籍上市速度上已领先一步;销售文化用品、音像制品以及百货生活用品,相当于是一家超市网络;代印名片、开展店面POP广告宣传推广以及新产品展示;代办民航、铁路订票业务同时代订宾馆酒店客房,代办旅游服务、代收电话磁卡等;举办文化讲座与专题培训,还为培养后备力量开设连锁店培训学校。广州建立了103家,在珠江三角洲建立了50余家。《广州日报》一位负责人说:广州有多少邮局,我们就建多少连锁店,后来我们又忍不住在珠江三角洲多建立几个,这是很重要的形象,大量连锁店的建立方便客户刊登广告和读者订阅报纸提供了极大的方便。1996年初,这些连锁店还处于严重亏损的状态,但同年12月就实现收支平衡。1997年的收入总额已逾亿元。有人认为连锁店在中国新闻界是一项发明,他接见了国外报纸专卖店而又加以改造扩充。它好似媒体覆盖范围的市场触角与根须,一方面把报业集团生产的商品与服务推向社会,另一方面把市场最新的信息收集反馈回来。

2网站:1995年12月1日,《广州日报》在国内新闻界较早地建立了电子版,并在新加坡建立了镜像,1996年底则正式成立大洋网。《广州日报》通过一系列精心包装,如举办转播国际象棋大赛,提供就业服务,开辟网上购书业务、房地产信息、小额物品拍卖,使大洋网成为媒体网站中名气很响的网站。而且大洋网是国内第一个具有明显电子商务性质的新闻媒体网站,且做到相当规模。其标志就是2000年所建立的“大洋书城”。目前除广州总站外,还建有上海、北京两个分站。大洋书城接到顾客的网上订单后,工作人员会通过电话确认,然后利用《广州日报》自办发行网近3000人的配送队伍,短时间内把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在支付环节上,大洋书城与广东银联合作建立了一个包括12家银行支持的网上支付系统,加上货到付款、邮局汇款等手段,读者支付方式的选择比较灵活方便。解决了电子商务中配送与支付两大难题。大洋书城目前可提供10多万种图书及光盘、软件等出版物,2001年网上销售额已近一千万元。大洋网站有效利用集团的信息资源,又融合进报业集团的多种经营,使报业集团连锁店的大量充沛的书籍以及报业集团的发行网有机地结合起来。

3印务中心。90年代中期,广州日报倾数年的利润所得,规划并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印务中心。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暨印刷博物馆,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人民币,建成每小时430万对开张的印刷基地。一举奠定了日后报业版数大战中的基础力量,开创了国内报业通过扩大再生产做大传媒产业的范例。

二、投资于其他产业。

报业集团的投资涉足房地产、金融商业、影视业等。但主要方向是房地产。

1房地产投资。随着报业集团的快速发展壮大,特别是自办发行以后,集团可自行支配的资金数目愈来愈大。“据集团内部测算,报业集团每年收支总额高达10亿元;维持集团运转平均每秒钟开支超过18元,平均每秒收入25元。从1991年到1996年,《广州日报》利润超过4亿元。”如此巨额的资金必然寻求扩张的渠道。20世纪90年代初,广州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陷入困境之中,《广州日报》利用自己的资金储备与一些从市区迁往郊区的企业达成交易,以资金换市区地皮。从1993年以后,《广州日报》先后收购了广州市中心15家工厂、储备了40万平方米的黄金地皮,这将是报业集团的一笔巨额财富。这一投资的结果是广州日报成为了广州市最大的房地产商之一。《广州日报》用在闹市区得到的土地盖了一座19层的大厦,仅靠卖掉底层商业用房就收回了投资,净赚了3000平方米面积供报社使用。在房地产开发建设上,职工住宅始终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在2005年之前,向职工提供了1000套高标准宿舍,总面积11万平方米。另外,在全国其他地方如北京、海南等地,《广州日报》均有物业投资计划。

1997年集团总收入16亿元,其中多元化经营收入为10亿元占总收入的62.5%;1998年总收入15亿元,8亿多来自多元化经营并已超过当年7亿元的广告收入。

2记者乡村俱乐部。1992年8月至1993年上半年间,广州日报社购买了花都区芙蓉镇风景区约200亩土地,用于建设广州记者乡村俱乐部。各种疗养娱乐设施齐全,五星级标准。

3大型综合开发项目:太古汇—广州报业文化广场。2002年4月29日广州日报大洋房地产公司、香港太古房地产子公司誉星公司和广州市文化局三方签订了广州文化中心项目协议。太古汇—广州报业文化广场建成后将成为广州市标志性建筑,工程总投资40亿元,其中太古地产投资22亿元占出资比例55%,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投资18亿元占出资比例45%。

项目预计2006年~2007年建成,落成之后,将包括有一个1000多个座位的剧院、一个拥有7个放映厅的电影院、一个3万平方米的图书馆、一个多功能的群众艺术馆、一个国际性的五星级酒店、两幢包括有3万平方米报业中心在内的高级写字楼和一个十几万平方米的大型现代化高级商场,是国内首个集艺术及文化设施、大型零售商场、高档写字楼及五星酒店于一身,可供数万人同时在此工作、购物、娱乐和消闲的项目。至于管理权的分配除报业中心由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拥有,剧院、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由广州市文化局属下的广州文化中心管理外,项目整体将由太古地产物业管理公司负责管理和商业营运。该项目选址于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与天河东路交汇处,毗邻地铁一号线体育中心站,其地下设施直接与新建的地铁三号线相连,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三、资本运营。由于政策所限,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要涉足资本市场只有分拆上市:即将集团的采编和经营业务剥离,采编业务保留但经营性业务资源通过“买壳”上市。为达到此目的,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相中”了“清远建北”。2000年10月报业集团全资控股的大洋文化传讯有限公司受让清远建北36.79%的股权成为其最大的股东,随后通过资产置换将报业集团部分经营性资源注入清远建北,使其业务从建材行业转型为以经营广告、印刷、报刊零售为主的传媒企业。

清远建北是1999年4月经原广东省体改委批准设立的股份公司,原在全国(NET系统)上市,后转入代办转让系统进行交易。2000年10月清远建北的控股股东广东建北企业集团将其拥有的36.79%的股权转让给大洋文化传讯公司。大洋文化传讯公司从而成为了清远建北的最大股东。但是清远建北经营的业务以建材为主。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为了通过这个“壳子”上市,便将印刷、广告等经营性业务从集团剥离出来,注入到清远建北。2000年9月30日清远建北将公司的其他应收款净额、对外股权投资净额、天津华联股份有限公司180万股法人股资产等值换成大洋文化传讯公司的优质资产:印刷业务相关资产、连锁有限公司95%的股权、《广州日报》招聘广告独家代理权。置换完毕后,清远建北以建材为主的经营格局转变为以经营广告、印刷、报刊零售为主的传媒企业。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从而间接通过旗下子公司大洋文化传讯公司拉开了资本运营的序幕。在此之前,在主板市场上市的纸质类传媒公司仅有两家,一家是《成都商报》借壳四川电器上市的博瑞传播,另一家是《中国计算机》借壳ST港澳上市的赛迪传媒。两家公司都是借壳上市,向上市公司注入的也是报业的经营性资源。

小结:有一位美国媒体人讲,在美国研究中国媒体,比较看重的有三家:《广州日报》、《北京青年报》和《南方周未》。而在这三张报纸里,《广州日报》的经营收入要超过后两家之和。在研究《广州日报》时,不能否认广东的经济发展赋予它的先天优势,但是在《广州日报》辉煌的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原社长黎元江,他为《广州日报》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无论是在办报方面还是在经营方面。在办报方面他锐意进取,一扫《广州日报》过去采编上保守拖拉不求创新、经营上连年亏损的作风,提出把《广州日报》办成群众喜爱的报纸,要扭亏为盈创造利润。为此黎元江调整了过去采访与编辑各干各的脱节局面,按照国际惯例建立了“大编辑中心”,即建立集中的统编报纸几乎全部新闻版面的编辑部,将产业中的“质量”概念引入新闻的加工过程,实施在总编辑直接控制下的“大编辑中心”,保证了报纸一半以上的版面“当夜即拼”,大大提高了稿件的及时性、新鲜性。编辑中心真正成了采访工作的指挥棒;总编辑在把握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按市场信息指挥编辑中心;编辑中心以其版面的设置和稿件选择的标准指挥采访部门。编采关系理顺后,黎元江亲自在第一线指挥采编,直接参与采访写作、参与编辑、参与制订报道计划、参与指挥重大采访行动。在经营方面,进军珠江三角洲、组建报业集团后开展的多元化经营都有他的功劳。有人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在黎元江的手中达到顶峰,在短短10年内,由原《广州日报》10万份的发行量,3千多万的固定资产,发展成为163万份的发行量,40亿总资产的巨型报业集团,其发行量在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排名第二,仅次于《人民日报》。然而可惜的是,2002年6月3日,黎元江被中共广东省纪委“双规”,7月23日被“双开”。2004年9月10日广州市中级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黎元江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10万元。广州中院审理认为黎元江“利用其负责广州日报社全面工作的职务便利,在决定征购土地、采购印刷设备及干部的人事安排中为行贿人牟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给予的财物,数额巨大”。与该案同时被查处的还有集团广告处处长陶健、总编辑何向芹等。在高层人士动荡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招聘的不少博士、硕士纷纷离开报社,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属下的《名牌时报》总编辑薛晓锋,暂时接掌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大权。在这次高层人事变动中,集团的发展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集团内部出现重大变故时,广州报业的竞争形势也一日千里。由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试点基本成功,1998年5月,新闻出版署批准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和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同时挂牌成立。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两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从此获得了同样的发展平台。《南方日报》是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报,是广东历史最长、级别最高、报社人员最多的报纸,由于长期

以来未能摆脱机关报模式的束缚以及历史上多元化经营失败留下的债务负担使其在广州报业竞争中落后于《羊城晚报》和《广州日报》。但是《南方日报》在90年代初期开始积极应变急起直追。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在子报上做文章。《南方日报》拥有一张闻名遐迩、行销全国的名牌报纸《南方周末》。因为以针砭时弊的批评性报道见长,其发行量、广告收入和影响力都不可小觑。1993年利润总额达482万元,1994年达818万元,而1995年就达到了939万元,即使在纸价飞涨的1996年年利润总额仍然达到了1705万元。1999年《南方周末》向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上交2500万元成为集团一个重要的稳定的收入来源。1998年《南方日报》创办《南方都市报》作为集团走出困境的试验田。在经过第一年、第二年分别亏损900万、800万元后的第三年实现扭亏为盈。2000年《南方都市报》的广告收入已突破2亿元。2001年1月《南方日报》又推出新子报《21世纪经济报道》拉开了进军财经媒体领域的序幕。2003年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与光明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创办《新京报》,开创了全国第一家国家批准的跨地区、跨媒体的合作办报形式。在2003年该报业集团内广告超过亿元的报纸由原来南方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3家增加到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的四家报纸。《南方都市报》的广告在原来的基础上大幅增长。目前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子报系列:南方周末报系、南方都市报系和21世纪经济报道报系,这种“报系结构”是其他报业集团所没有的。竞争对手的蒸蒸日上给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带来了强大的压力。而曾经广东省的经济优势是《广州日报》崛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现在由于其市场的诱惑力,不少的境外媒体纷纷落地广东来瓜分已有的市场。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在未来要面对的竞争对手不仅有境外媒体还有日渐强大起来的本地媒体。能否继续保持多年的领先地位,能否在新一轮的报业大战中胜出,实在是一个新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