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玛蒂亚森:致中国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阿玛蒂亚森:致中国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f9ec2d6b14e852458fb574a

阿玛蒂亚·森:致中国 Passage to China

作者:阿玛蒂亚·森 Amartya Sen 翻译:李华芳

1.

中印知识分子之间的交流持续了2千多年,对两个国家的历史都影响重大,尽管时至今日他们快被忘却了。微弱的关联是从对宗教史尤其是佛教史感兴趣的作者开始的,公元一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在中国佛教变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直到千年后在很大程度上被儒教和道教所替代。但在最初的一千年里,宗教不过是中印

1

更多的交流故事中的一部分而已。加深对这些关系的理解非常有必要,因为这样不仅能够增进对世界1/3的人口的历史理解,而且中印之间的联系对今天的政治社会问题而言也非常重要。

自然宗教就成为中印之间交流的主要资源,佛教是两国人民和观念往来的重点。但佛教的影响要更宽泛,并不仅仅局限在宗教上。它深远的影响一直扩展到科学、数学、文学、语言学、建筑学、医学以及音乐领域。这些详细的记载来自于到印度取经的中国人,例如5世纪的法显和7世纪

2

的玄奘以及义净,他们的兴趣并没有受到宗教理念和实践的限制。同样的,尤其是7、8世纪到中国去的印度学者,不仅包括宗教专家也包括像天文学家和数学家这样的专家。在8 世纪印度天文学家乔达摩·西达多成为中国天文学会议的主席。 中印早期知识分子间关系的丰富多样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不显著。通过宗教来把世界人口划分截然不同的文明(例如亨廷顿就把世界归成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印度文明)的现代趋势增强了这种忽视。结果出现了这样一种广为流传的倾向,就是主要

3

从一个人的宗教信仰来理解这个人,哪怕这样会忽略更多更重要的东西。这种鼠目寸光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对于全球观念史的理解。现在已经形成了对作为伊斯兰精英的穆斯林的历史偏见,而漠然无视穆斯林知识分子在8到13世纪于科学、数学和文学领域的百花齐放。单纯强调宗教的狭隘目光造成了今天部分不满的阿拉伯激进主义分子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为骄傲,而全然不顾阿拉伯历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了。在印度也是如此,经常试图把宽广的印度文明简单描绘成“印度教文明” ——这是学者如亨廷顿和政治家非常喜欢的字眼。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