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课件5.4~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高层建筑结构课件5.4~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fa2e8ff04a1b0717fd5dd55

(1)在内力计算前降低连梁的刚度

(2)在内力计算后将连梁的弯矩及剪力组合值乘以折减系数;

连梁调幅后的弯矩、剪力设计值不应低于使用状况下的值,也不宜低于比设防烈度低一度的地震作用组合所得的弯矩设计值。建议:0.8(6—7度),0.5(8—9度)

当部分连梁降低弯矩设计值后,其余部位连梁和墙肢的弯矩设计值应相应提高;

3 当连梁破坏对承受竖向荷载无明显影响时,可考虑在大震作用下该连梁不参与工作,按独立墙肢进行第二次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内力分析,墙肢应按两次计算所得的较大内力进行配筋设计 3. 连梁配筋应满足下列要求:

1 连梁顶面、底面纵向受力钢筋伸入墙内的锚固长度,抗震设计时不成小于laE,非抗履设计时不应小于la,且不应小于600mm;

2 抗震设计时,沿连梁全长箍筋的构造应按框架梁梁端加密区箍筋的构造要求采用;非抗震设计时,沿连梁全长的箍筋不应小于φ6@150

3 顶层连粱纵向钢筋伸入墙体的长度范围内,应配置间距不大于150mm的构造箍筋,箍简直径应与该连梁的箍筋直径相同;

4 墙体水平分布钢筋应作为连梁的腰筋在连粱范围内拉通连续配置;当hb≥700mm时,腰筋设置不应小于φ10@200;对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腰筋的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3%。

4. 剪力墙墙面开洞和连梁开洞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剪力墙墙面开有非连续小洞口(其各边长度小于800mm),且在整体计算中不考虑其影响时,应将洞口处被截断的分布筋量分别集中配置在洞口上、下和左、右两边,且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

2 穿过连梁的管道宜预埋套管,洞口上、下的有效高度不宜小于梁高的1/3,且不宜小于200mm,洞口处宜配置补强钢筋,被洞口削弱的截面应进行承载力验

算。

第6章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6.1框架—剪力墙结构概念设计

6.1.1框架—剪力墙结构变形、受力特点

框架—剪力墙结构=纯框架体系+纯剪力墙体系

(剪切变形)(弯曲变形)

相互作用力

6.1.2框架—剪力墙结构方案的选定

1. 框架—剪力墙结构布置(结构平面布置、结构竖向布置、楼盖结构布置)

(1)楼盖结构 H≥50米,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

H≤50米8、9度宜采用现浇楼盖结构

6、7度可采用装配整体式楼盖结构,楼盖每层宜设置钢筋混凝土现浇层。

现浇层厚度 混凝土强度等级 双向钢筋网 ≥50mm C20~C40 (2)框架和剪力墙的布置方式 灵活,对称

预制板板缝宽度 Φ6~8@150~200 宜≥40mm ① 框架与剪力墙(单片墙、联肢墙或较小井筒)分开布置; ② 在框架结构的若干跨内嵌入剪力墙(带边框剪力墙); ③ 在单片抗侧力结构内连续分别布置框架和剪力墙; ④ 上述两种或三种形式的混合

(3)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并使结构各主轴方向的侧向刚度接近 (4)除个别节点外不应采用铰接,梁与柱、柱与剪力墙的中线宜重合 (5)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布置须满足:

① 剪力墙周边均匀布置,楼梯间、电梯间、平面形状变化及荷载较大的部位,剪力墙的间

距不宜过大。

② 平面形状凹凸较大时,宜在凸出部位的端部附近布置剪力墙。

③ 纵、横剪力墙宜组成L形、T形和[形等等形式。

④ 剪力墙宜贯通建筑物的全高,宜避免刚度突变;剪力墙开洞时,洞口宜上下对齐。 ⑤ 楼、电梯间等竖井宜尽量与靠近的抗侧力结构结合布置。

⑥ 单片剪力墙底部承担的水平剪力不宜超过结构底部总水平剪力的40 %;

(6)长矩形平面或平面有一部分较长的建筑中,其剪力墙的布置尚宜符合下列

要求:

① 横向剪力墙沿长方向的间距宜满足表6.1的要求,当这些剪力墙之间的楼盖有较大开洞时,剪力墙的间距应适当减小;

② 纵向剪力墙不宜集中布置在房屋的两尽端。(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易使楼盖中部出现裂缝)

表6.1 剪力墙最大间距(m) 楼盖形式 现浇 装配整体

非抗震设计(取较小值) 5.0B,60 3.5B,50 抗震设防烈度 6度、7度 (取较小值) 4.0B,50 3.0B,40 8度 (取较小值) 3.0B,40 2.5B,30 9度 (取较小值) 2.0B,30 — 注: 1 表中B为楼面宽度,单位为m;

2 装配整体式楼盖的现浇层应符合有关规定;

3 现浇层厚度大于60mm的叠合楼板可作为现浇板考虑。

7. 板柱-剪力墙结构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布置成双向抗侧力体系,两主轴方向均应设置剪力墙:

(2) 抗震设计时,房屋的周边应设置框架梁,房屋的顶层及地下一层顶板宜采用梁板结构;

(3) 有楼、电梯间等较大开洞时,洞口周围宜设置框架梁或边梁;

2. 剪力墙合理数量

剪力墙数量少:结构刚度小,侧移不满足

剪力墙数量多:不经济;刚度大,地震作用大;使结构周期接近场地卓越周期,引起共振。 (1) 方案阶段

① 符合表6.1,保证楼面刚度无限大,一般2~3B及30m左右

② 设计细高剪力墙,保证延性,H/B大于2,不满足,设洞口,洞口连梁用弱连梁; ③ B不宜大于8m;

(2)初估尺寸阶段

表6.1底层构件截面积与楼面面积之比

设计条件 7,Ⅱ类土 8,Ⅲ类土 00构件截面面积与楼面面积之比(AW+AC)/Af 0.03~0.05 0.04~0.06 剪力墙截面面积与楼面面积之比AW/Af 0.02~0.03 0.03~0.04 注:1. AW—剪力墙截面面积、AC—柱截面面积、Af—楼面面积;2.表中数值是纵横两方面的总量,应使两个方向的剪力墙数量接近;3.高度较大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宜取表中的上限值。

(3)计算复核阶段

① 自振周期T?(0.06~0.08)n

NfcA② 轴压比

对柱子N指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

抗震设计时,钢筋混凝土柱轴压比不宜超过表6.3的规定;对于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其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

表6.3 柱轴压比限值 结构类型 框架 板柱-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筒中筒 部分框支剪力墙

抗震等级 一 0.7 0.75 0.60 二 0.80 0.85 0.70 三 0.90 0.95 — 注:1 轴压比指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的比值;

2适用于C60以下的柱。C65~C70时,降低0.05; C75~C80时,降低0.10;

3适用于剪跨比λ>2的柱。1.5≤λ≤2.0,减小0.05;λ<1.5时,轴压比限值应专门研究并采取特殊构造措施;

4 当沿柱全高采用井字复合箍,箍筋间距不大于100mm、肢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2mm时,柱轴压比限值可增加0.10;当沿柱全高采用复合螺旋箍,箍筋螺距不大于100mm。肢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2mm时,柱轴压比限值可增加0.10;当沿柱全高采用连续复合螺旋箍,且螺距不大于80mm、肢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0mm时,轴压比限值可增加0.10。以上三种配箍类别的含箍特征值应按增大的轴压比确定; 5 当柱截面中部设置由附加纵向钢筋形成的芯柱,且附加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小于柱截面面积的0.8%时,柱轴压比限值可增加0.05。当本项措施与注4的措施共同采用时,柱轴压比限值可比表中数值增加0.15,但箍筋的配箍特征值仍可按轴压比增加0.10的要求确定; 6 附注第4、5两款之措施,也适用于框支柱; 7 柱轴压比限值不应大于1.05

对剪力墙N指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剪力墙墙肢的轴向压力设计值(名义轴压比)(一、二级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

③ 结构侧移 限制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

3. 剪力墙最小厚度 保证出平面的刚度和稳定性

剪力墙的最小厚度

一、二级抗震等级 底部加强部位 无端柱或翼墙的一字形剪力墙 ≥1/12(层高) ≥200 其他截面剪力墙 三、四级抗震等级 非抗震 ≥1/15(层高) 其他≥180 部位 ≥1/16(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 ≥200 ≥1/20(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 ≥160 ≥1/20(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 ≥160 ≥1/25(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 ≥160 ≥1/25(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