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内科护理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01b88a1d15abe23492f4d11

内科护理学

第六章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一、填空

1.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体征:出血或出血倾向;发热;骨、关节疼痛;贫血。

二、名词解释

1.贫血:指单位容积外周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和(或)血细胞比容(H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正常低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2.缺铁性贫血:是体内储存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结合量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3.巨幼细胞性贫血:是指由于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或某些影响核苷酸代谢药物的作用,导致细胞核脱氧核糖核苷酸(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贫血。

4.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由多种原因导致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和(或)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类贫血,又称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临床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进行性贫血、感染、出血和全血细胞减少。

5.出血性疾病:由于正常的止血机制发生障碍,引起自发性出血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组疾病。

6.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因血小板受到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数目减少的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7.过敏性紫癜: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的出血性疾病。主要变现以皮肤瘀点或紫癜为主,可伴有腹痛、便血、关节疼、血尿及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荨麻疹等过敏表现,多为自限性。

8.血友病:因遗传性凝血因子的缺乏而引起的一组出血性疾病。分为血友病A、血友病B和遗传性FXI缺乏症。

9.白血病: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克隆中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积累,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而正常的造血功能受到抑制。 10.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各种器官,抑制正常造血。

11.白血病诱导缓解治疗:指从化疗开始到完全缓解阶段,其目的是迅速大量死亡杀灭白细胞,恢复机体正常造血,使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消失,血象和骨髓象基本恢复正常,即达到完全缓解。

二、简答题

1.对有出血倾向的病人,为减少皮肤出血或防止局部血肿形成,治疗与护理操作上要注意什么问题?

(1)高热的病人,禁用酒精擦浴降温; (2)各项护理操作要轻柔;

(3)尽可能减少注射或穿刺的次数;

(4)静脉穿刺时,避免用力拍打及揉擦病人的肢体,结扎压脉带不宜过紧和时间过长; (5)注射和穿刺部位拔针后要适当的延长按压时间,必要时局部都要加压包扎; (6)注射或穿刺部位应交替使用。

2.简述对血液病病人出血情况的观察要点。

(1)①出血观察:出血的部位,包括皮肤、口腔黏膜与牙龈、鼻腔、内脏(胃肠道、肾脏、阴道,颅内)及关节等;②出血严重程度的变化:皮疹的形态及分布范围,有无内脏出血及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的多少,有无新发出血,出血有无消退或减轻等。

(2)有无诱发或加重出血的各种危险因素存在:如高热、情绪激动、便秘、进食过硬过于粗糙或带骨壳的食物等。

(3)病人的自觉症状,特别是重症出血的先兆,如剧烈头痛、腹痛等。 (4)实验室检查结果,特别是血小板计数的变化。 3.简述血液病病人高热时降温的护理措施。

(1)指导病人摄取足够的水分,必要时可遵医嘱补充液体; (2)冰敷前额及大血管经过的部位; (3)禁止使用酒精拭浴;

(4)遵医嘱合理给与药物降温;

(5)严密观察体温变化,并要注意病人降温后的反应,以防虚脱; (6)出汗时要及时更衣,防受凉,保持皮肤的清洁与干燥。 4.简述血液病颅内出血病人的抢救配合与护理措施。 (1)立即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2)随时吸出呕吐物或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吸氧;(4)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按医嘱快速静滴或静注20%甘露醇、50%葡萄糖液、地塞米松、呋塞米等,以降低颅内压,同时进行输血或成分输血; (5)停留尿管;(6)注意观察并记录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尿量的变化,做好重病交接班。

5.简述血液病病人牙龈出血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1)为防止牙龈和口腔黏膜损伤和(或)加重局部的出血,应指导病人用软毛牙刷刷牙,忌用牙签剔牙;尽量避免使用煎炸、带刺或含骨头和带壳的坚果类食品,以及质硬的水果(如甘蔗)等;进食过程中要细嚼慢咽,注意避免口腔黏膜损伤或被鱼刺、骨头、坚果壳等刺伤。

(2)牙龈渗血时可用凝血酶或肾上腺素棉球、明胶海棉片贴敷牙龈或局部压迫止血;及时用生理盐水或1%过氧化氢清除口腔内陈旧血块。 6.试举例说明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如婴幼儿、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哺乳期或妊娠期的妇女。 (2)铁的吸收不良:如各种慢性的胃肠道疾病。

(3)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月经量过多、痔疮出血。 7.简述缺铁性贫血病人的临床表现。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3个方面:

(1)缺铁原发病的表现:消化性溃疡、功能性子宫出血、痔疮等。

(2)贫血共有的临床表现:疲乏,无力,脸色苍白,头晕,头痛,活动后心悸,气促等。 (3)缺铁性贫血的特殊表现:①组织缺铁表现:如皮肤干燥、角化、萎缩、毛发干枯易脱落、指甲脆薄易裂,黏膜损伤多见于口角炎、舌炎。②神经、精神系统异常:儿童较为明显,如过度兴奋、易激怒、好动、难以集中注意力、发育迟缓、体力下降,少数病人可有异食癖。 8.简述缺铁性贫血病人口服铁剂治疗的配合与护理措施。

(1)为预防或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应饭后或餐中服用,反应明显者宜减少剂量或从小剂量开始。

(2)为了促进铁的吸收,应避免与牛奶、茶、咖啡、抗酸药(碳酸钙和硫酸镁)以及H2受体拮抗剂等同服,可服用维生素C、乳酸等酸性物质或食物。 (3)口服铁剂时需使用吸管,避免牙齿染黑。

(4)强调要按剂量按疗程服药,定期复查有关实验室检查,以保证有效治疗补足储存铁,避免药物过量而引起中毒或相关病变的发生。

9.简述缺铁性贫血病人注射铁剂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治疗配合与护理措施。 (1)主要不良反应:注射局部肿痛硬结形成,皮肤发黑和过敏反应。

(2)治疗配合与护理措施:首次用药须用0.5ml作为试验剂量进行深部肌注,准备肾上腺素,做好急救准备,1h后无过敏反应即可按医嘱给与常规剂量治疗;采用深部肌注法并要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为了避免药液的溢出而引起的皮肤染色,不要在暴露部位皮肤注射,抽取药液后应更换针头,可采用“Z”型注射法或空气注射法。

10.简述缺铁性贫血的预防措施。

(1)提倡均衡饮食,荤素结合;应尽量避免与抑制铁吸收的食物饮料或药物同服。 (2)家庭烹饪建议使用生铁制器皿。

(3)重视高发人群食物铁摄入或口服铁剂的预防性补充:如婴幼儿、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处于月经期、妊娠期与哺乳期的女性等。

(4)重视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肠道寄生虫感染、长期腹泻、痔疮出血或月经量过多。

11.简述再障病人预防感染的护理措施。 (1)病情监测 (2)预防感染

①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物品清洁,定期使用消毒液擦拭室内家具地面,并用紫外线或臭氧照射消毒;秋冬季节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限制探视人数及次数,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地方或与有上呼吸道感染迹象的病人接触;各项操作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尽可能减少置放或停留各种导管;当粒细胞绝对值≤0.5×109/L者,应实行保护性隔离。

②口腔感染的预防:加强口腔护理,并可根据病情需要,进餐前后睡前晨起采用多种液体交替漱口。

③皮肤感染的预防: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沐浴更衣和更换床上物品。勤剪指甲,蚊虫蜇咬时应正确处理避免抓伤皮肤。女病人尤其注意会阴部的清洁卫生。 ④肛周感染的预防: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而诱发肛裂。 (3)加强营养支持

12.ITP急重症主要包括哪几种情况?处理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1)血小板计数<10×109/L者;(2)出血严重而广泛者;(3)疑有或已发生颅内出血者;(4)近期将实施手术或分娩者。

紧急处理的主要方法:紧急补充血小板;静注大量强的松龙;静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条件允许可采用血浆置换。

13.试比较重型再障与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异同点。

(1)相同点:临床症状与体征:两者均有进行性贫血、出血和继发感染。

(2)不同点:①临床症状与体征:急性白血病多有肝脾淋巴结的肿大、胸骨压痛等肿瘤细胞浸润的表现。重型再障无。②外周血象:急性白血病多为同一系列白细胞数目的明显增加,并可出现大量幼稚细胞,伴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目的减少;重型再障多表现为全血细胞的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网织红细胞减少或消失,无幼稚细胞.③骨髓象:急性白血病多为骨髓增生活跃或极度活跃,同一系列幼稚细胞数可以超过30%;重型再障多表现为增生地下或极度低下,粒、红细胞明显减少,无巨核细胞及幼稚细胞。 14.简述白血病肿瘤性发热的原因及特点。

(1)肿瘤性发热与白血病细胞的高代谢状态及其内源性致热源类物质的产生等有关。

(2)主要表现持续低至中度发热,可有高热。常规抗生素治疗无效,但化疗药物可使病人体温下降。

15.简述急性白血病继发感染的常见部位及表现。

(1)感染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但以口腔黏膜、牙龈、咽峡最为常见,其次是呼吸道及肛周皮肤等。(2)局部可以表现为炎症、溃疡、坏死或脓肿形成,严重者可致败血症或脓毒血症。 16.静注长春新碱(化疗药物)是发生药物外渗,应如何处理? (1)立即停止注入,不要拔针。(2)由原部位抽取3~5ml血液以除去一部分药液(3)局部注入生理盐水以稀释药液,或用8.4%碳酸氢钠拮抗。(4)局部冷敷后再用25%MgSO4湿傅或中药“六合丹”外敷。

第六章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1.血液系统:是由血液和造血器官组成。

2.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男:红细胞:4.0-5.5×1012/L,血红蛋白:120-160g/L 女:红细胞:3.5-5.0×1012/L,血红蛋白:110-150g/L。 3.贫血的临床分级: 分级 血红蛋白(g/L) 临床表现

轻度 120~91 症状轻微

中度 90~60 体力劳动后心慌、气短 重度 59~30 卧床休息时心慌、气短 极度 <30 合并贫血性心脏病

4.白细胞:4-10x109 正常;中性粒细胞:<1.5x109 粒细胞减少症 ,<0.5x109 粒细胞缺乏症。 5.血液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1)出血或出血倾向(2)贫血(3)发热(4)骨、关节疼痛。

6.出血护理诊断:(1)有损伤的危险:出血 与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减少,血管壁异常有关

(2)恐惧 与出血量大,反复出血有关。

7.皮肤出血预防及护理(1)床单平整,被褥衣裤轻软(2)静脉穿刺:缩短压脉带时间,完后加压(3)避免碰伤和撞伤,交替穿刺点(4)修剪指甲,避免搔抓(5)禁酒精擦浴。 8.鼻出血的预防及护理:(1)湿度:50%-60%。液体石蜡、软膏(2)勿用力擤,抠,外力撞(3)出血少:棉球、明胶海绵(0.1%肾上腺素+冷敷)(4)出血重:后鼻腔填塞(3天),口腔护理。 9.口腔、牙龈出血护理:(1)软毛牙刷,忌用牙签(2)避免油炸、带刺、质硬食(3)牙龈渗血:肾上腺素棉球、明胶海绵片(4)及时清除。 10.关节腔出血、深组织血肿护理:(1)减少活动量(2)避免过度负重和易致创伤运动(3)出血后停止活动,卧床,抬高患肢(4)出血时:冷敷+局部压迫;出血后:热敷。 11.内脏出血的护理(消化道出血):(1)忌坚硬、粗糙食物(2)避免温高食物(3)少量出血:温凉流食(4)预防和处理便秘(5)出血量较大:禁食,并给予相应处理。

12.眼底及颅内出血的护理:(1)少活动,卧床,不揉擦眼(2)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清除分泌物(3)吸氧(4)静脉通道、20%甘露醇、50%Glu(5)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尿量(6)留置导尿。

13.贫血:是指单位容积周围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血细胞比容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正常值低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14.贫血病生基础-血液携氧能力。 15.贫血一般表现:(1)疲乏、困倦、无力-最常见、最早(2)皮肤、粘膜苍白-最突出。 16.缺铁性贫血:是体内储存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机体铁的缺乏可分为三个阶段:储存铁耗尽、缺铁性红细胞生成和缺铁性贫血。 17.缺铁性贫血的病因:(1)铁需要量增加而摄入量不足。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的妇女需铁量增加,青少年挑食、偏食等(2)铁吸收不良(3)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常见最重要的病因。 18.铁的代谢:(1)铁的分布(2)铁的来源与吸收(3)铁的转运和利用(4)铁的贮存及排泄。 19.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核心:缺氧(一)一般表现:苍白、疲乏、头晕、心悸、气促

(二) 组织表现 ①粘膜:唇炎、口角炎、舌炎、舌乳头萎

缩吞咽困难。②皮肤:干、无光泽、毛发干易落、指甲扁平、反甲③神经、精神系统:发育、智商低、兴奋、注意力,烦躁或淡漠;末梢神经炎;少数异食癖。

20.注射铁剂,避免过量:量(mg)=[150-病人Hb(g/L)]×体重(kg) ×0.33 21.首选口服铁剂,方便安全,硫酸亚铁。 22.缺铁性贫血护理诊断:(1)活动无耐力 与贫血引起组织缺氧和衰弱有关(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铁摄入不足、吸收不良、需要量增加或丢失过多有关。(3)口腔粘膜改变(4)知识缺乏(5)有感染的危险(6)潜在并发症:贫血性心脏病。 23.缺铁性贫血的饮食护理:(1)饮食习惯:挑食、偏食、无规律、刺激性(2)增加含铁食物摄入(3)促进铁的吸收:均衡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