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 doc(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与有效达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专题讲座 doc(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与有效达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01be1200c22590102029dfb

根据美国从邦联制到联邦体制的演进过程等基本史实的学习,认识到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宝贵遗产。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合:在中学,这样的教学目标很常见,问题也很多。

首先,目标太多,一节课45分钟,根本完成不了。目标太多,导致重点不突出。如果真的根据目标去实施教学,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面面俱到,样样稀松;如果突出重点,则很多目标根本就顾及不到,流于形式。

其次,目标过于宏大,如“获得阅读材料和归纳历史事实的能力”,“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呈现多样化的基本规律”,“学会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法”,“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这是几年时间才能实现的目标,在一节课中是无法实现的。

再次,目标过于艰深。“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理解。史学大师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如庖丁解牛,但学生根本掌握不了。最好的办法是将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进行仔细的解剖,将高中学生能够掌握的部分作为教学目标。

徐: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没有真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目标。

贾: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如何制定教学目标,我再出示这位老师修改后的教学目标:

《1787年美国宪法》教学目标(修改后)

从北美独立战争后的形势及美国民众对政治的认识两个角度掌握美国宪法的历史背景,结合美国宪法条文和漫画作品分析美国宪法的原则,初步学习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提出问题的方法,感悟美国宪法对人类政治文明的贡献。

合:明确、具体、可操作,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贾:我这儿还有一个案例——《辛亥革命》,在分析学生兴趣需要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我课前发动学生创作漫画,了解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掌握程度。通过对漫画的分析,我得出结论1:大多数学生对本课的基本史实都有所了解。结论2:学生们对于辛亥革命意义的认识仅限于推翻帝制。教学目标:全面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辛亥革命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它开启了中国的进步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里程碑。教学策略:引导学生

13

从横向(即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和纵向(“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两个维度,全面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合:讨论。

徐:第二个原则是“好钢用在刀刃上”。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认为:“学校要采纳的目标应该是少量的而非大量的,因为实现教育目标需要时间,也就是说,要花时间才能改变人的行为模式。若尝试得多而完成得少,这样的教育计划是没有效果的。因此,关键是选择一定数量的既能在可利用的时间内以相当高的程度实际达到的,又确实重要的目标。”因此,设定目标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在有价值有意义的地方做文章。

贾:还是用案例说话吧。我把前面所说的案例作了一个表格,说明其变化的过程以及变化的缘由。

合:修改前的教学目标,将制定美国宪法的背景、内容、联邦结构、特点、两党政治罗列出来,但抓不住重点,也就难以确认什么是最重要的;

修改后的教学目标则认为美国宪法重在其原则(多元利益妥协、权力制约平衡、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由这些原则去追朔其背景,分析其内容,认识其贡献。

修改前的教学目标重在“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汲取优秀文明成果”,是一种“六经注我”的思维;修改后的教学目标则强调从美国宪法的原则自身出发,“感悟美国宪法对人类政治文明的贡献”。

张:总而言之,目标简化的背后,实际上是教师对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目标的专业判断。

徐:第三个原则是教学目标要适合测量或评价。我们首先要明确,测量与评价不是一回事。某生考试得了59分,这属于测量。这是进步还是退步,该表扬还是该批评,这就进入评价的范畴。如果其他学生都在59分以下,那么这个学生的学业水平是很高的。如果其他学生都在59分之上,那么这个学生的学业水平是很低的。

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以测量吗?

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可以评价却难以测量。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考试测量出一个人掌握了多少关于民主的知识,但关于民主的知识和对民主的信念并不是一回事。一个人对历史上的民主了解很多,并不意味着他必然赞同民主制度与理念。相反,一个人不识字,对历史上的民主缺乏了解,他却很有可能支持民主制度与理念。因此,对情感、态度

14

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是有难度的,一般不能通过考试来实现。而且,这种评价往往是质性评价,很难量化。比如说,两个人同为赞同民主制度与理念,一个信念深厚,另一个则只是基本认同;根据他们的言行,我们能得出这样的评价。但是,我们很

难测量出两个人在民主价值观念上,一个人得90分,另一个人却只能得85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不是认知教育,不能用认识教育的方法去测量与评价。 贾:那么,我们该如何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进行评价呢?

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离不开具体的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也离不开具体的活动。

只有在学习活动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才能评价一个学生是否热爱学习,是否认同本民族传统文化,是否尊重世界各国文化的差异。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加德纳在《多元智能》中认为:“如可让一个个体在不熟悉的地区航行,以确定他的空间智能;可通过观察个体怎样学会并牢记新的舞蹈或体育锻炼的动作来评估身体运动智能;可通过观察个体如何处理同销售员的争执或观察他在一项困难的谈判中获得满意的协议,来评估他的人际关系智能。”这种评价的方法叫情景化评估,其方式有:社会调查、撰写论文、编辑小报、动手制作、口头表述、模拟表现、创作历史漫画等。

这种评估方法不仅是用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也适用于其他目标的评价。举例来说。在讲完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用这幅漫画来检测学生有没有真正理解三权分立制度的内涵。

张:小结:制定教学目标时追问自己三个问题:目标明确吗?目标有价值吗?目标能够实现吗?

五、教学目标的表述

张:现在我们探讨第5个问题。教学目标制定出来之后,又该如何陈述呢?现在教学目标陈述的方式五花八门,让人难以抉择。

贾:这就回到专家对教学目标及其陈述的论述。

任何对学校教育目标的陈述都是对学生应发生的改变的陈述。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15

陈述教育目标最有用的形式,是既指出应培养学生的哪种行为,又指出该行为可运用于哪些生活领域或内容中。??每一种陈述确实同时包括了有关目标的行为和内容两方面。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按照泰勒的看法,陈述教学目标的基本模式为:行为+内容。泰勒眼中的行为的意思和常说的意思有所不同。

教育是一种改变人们行为模式的过程。这里的“行为”是指人的思维、情感以及外显的行动。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张:美国学者马杰认为,清晰的教学目标应具备的三个要素: ①说明在学生身上预期的终点行为; ②完成任务的行为条件;

③使教师满意的并能表现学生已经掌握了的成绩水准。 行为主体是学生,在陈述时往往略而不写。 行为动词要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学习水平是指学生学习结果的程度。

举例来说:“在一分钟内熟练默写出中国古代的朝代顺序”,这就体现了四个基本要素。

徐:我这里有一个案例,两位老师分析一下问题在哪里? 《工业革命》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工业革命的背景、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工业革命的影响。

贾:“工业革命的背景、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工业革命的影响”是学习内容,而非学习目标,因为它并没有表明,通过学习,学生在“工业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