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 doc(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与有效达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专题讲座 doc(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与有效达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01be1200c22590102029dfb

革命的背景、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工业革命的影响”等内容上应掌握到什么水平。

徐:来一个复杂点的案例。问题何在? 《文艺复兴》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1)在文艺复兴概念之下,使学生形成如下的知识系统:古典文化、资本主义与文艺复兴的关系;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文艺复兴的主要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成就;文艺复兴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本节教材中涉及的基本史实和基本历史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2)通过对文艺复兴的前因后果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文艺复兴中的历史过程、历史人物、思想和作品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4)通过对文艺复兴中重要作品的了解,培养学生文艺鉴赏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文艺复兴中的科学探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理性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2)通过对人文主义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人的价值,培养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3)通过对优秀文艺作品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情趣和态度。

合:第一,目标的主语是教师。目标是指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在陈述时其主语应该是学生。

第二,知识目标缺乏明确的行为动词、学习程度和行为条件,如“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应该如何学习,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含混不清,可改为“能根据材料(行为条件)准确地(学习程度)概括(行为动词)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学习内容)”。

第三,缺乏过程与方法目标。

第四,教学目标过大,且较为空洞,如“培养学生的理性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反对宗教迷信”“充分认识人的价值,培养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属于课程目标,在一节课中是难以完成的。

第五,个别目标不属于历史教学目标,如“培养学生文艺鉴赏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情趣和态度”。

张:这里再呈现两个合格的教学目标,老师们对比之后就知道教学目标应该如何陈述了。

17

《辛亥革命》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培养阅读、理解历史资料和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建立的情况,培养表述历史事件和观点的能力及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对比大清帝国和中华民国的国旗、国歌和宪法,辛亥革命前后人们的服饰、称呼、礼节的变化,体会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发生的巨变,初步掌握“比较”的历史学习方法。

(2)提取历史图片和漫画中有效信息,初步掌握“观察”和有条理地表述历史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志士的主要活动,感悟革命志士的献身精神和爱国情怀。 (2)全面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辛亥革命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它开启了中国的进步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文艺复兴》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教科书文本,理解但丁在文艺复兴史上的地位,通过对“巨人中的巨人”达·芬奇多项成就的赏析,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比较准确地概括出“人文主义”的内涵,从中培养阅读、观察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理解文艺复兴时期倡导人的现世幸福和个性追求,进行科学探索,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人权、自由)和近代科学作了最初的铺垫。

张:小结。总的来讲,教学目标可分三维写,也可合着写。教学目标的基本叙述方式为“行为+内容”。教学目标应该具体、明确、可以操作。

六、教学目标的达成

18

张:现在我们探讨第6个问题。教学目标制定之后,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呢?这个问题其实前面已经有所涉及。而且,严格来讲,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更多涉及的是教学设计、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问题,这就归属到后面的专题。因此,这里只就最基本的原则讲一讲。教学活动无非三个基本步骤,到哪里去,怎么去,到了吗?分别对应的是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也就是如何围绕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也就是说,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依据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评价。这里就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吧!

北京一六一中学张明明在《辛亥革命》一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学习运用“长时段”结合“短时段”的方法来评价辛亥革命,理解辛亥革命是一场“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资产阶级革命。”

下面我们来看张老师的教学设计,限于时间关系,我们主要看张老师是如何达成“学习运用‘长时段’结合‘短时段’的方法来评价辛亥革命”,“理解辛亥革命是一场‘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两个目标的。

张:在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这一部分,张老师出示了一份材料: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当时人不禁感叹:“今日惟‘共和’二字稍可卖几钱耳!”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 这段材料用来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合:共和成为流行词汇,说明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张:张老师然后又出示了一段材料,看起来和刚才这段材料有些矛盾。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合:看起来矛盾,实际上并不如此。一个讲城市,一个讲乡村,双方观察地点不一样。 张:张老师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讨论结束之后,让学生看鲁迅先生的一段话。

19

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

——鲁迅

合:鲁迅先生想表达的意思是中国革命太难了。在近代中国,变革极其地艰难,辛亥革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地改变中国的面貌。相反,变革的艰难与有限,从另外一个侧面反衬出辛亥革命的必要性和伟大性。鲁迅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在探讨辛亥革命的不足之处,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让人们意识到革命是不彻底的,还要继续进行革命。

张:唐德刚是一个历史学家,没有经历辛亥革命,他是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呢? “吾人要知道,过去五千年的一部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辛亥革命)是我国历史从君主到民主这个转型期的‘开始’。”“这次惊涛骇浪的大转型,笔者试名之曰‘历史三峡’。??不过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通过之一日。这是个历史的必然。到那时‘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我们在喝彩声中,就可扬帆直下,随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洋了。”——唐德刚

合:三峡曲折反复、艰难险阻。唐德刚把辛亥革命及其之后的那段历史比喻做“历史三峡”,是因为这段历史就像三峡一样曲折反复、艰难险阻,让人看不清方向。身处“历史三峡”之中的人,不知道河流最终的走向。但是,唐德刚作为一个后来人,作为一个专业的历史学家,他把辛亥革命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因此知道辛亥革命在历史上的地位。

合:张老师这个设计真的很巧妙。历史当事人、历史学家、思想家等不同角度谈辛亥革命。作为当事人,还有不同看法。当事人主要采用短时段,用放大镜;历史学家主要采用长时段,用望远镜。这就提示学生,我们不仅要像鲁迅和沈从文这些当事人一样,关注辛亥革命后的社会问题,因为历史是人创造的,如果思想家不去发现问题,社会就不会有进步。我们还要像唐德刚那样,树立大历史观,把辛亥革命放在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去评价。

张:最后,为检测本课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假设我们是通晓古今中外、熟悉历史发展轨迹的历史老人,鉴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我们现在要给辛亥革命开一个颁奖大会。请大家6人一组,慎重考虑你们给辛亥革命颁发奖项的名称,并简要地撰写出颁奖词。学生颁发的奖项五花八门。奖项:“最佳配角奖”,理由是辛亥革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奖项:“最佳编剧奖”,因为民主共和的道路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中国人民的需要的,但同时这个小组认为这个优秀的“剧本”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民主、

20

自由认知的国家缺少高素质的群众基础。奖项:“感动中国奖”,原因是为了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众多的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感动了国人。

徐:学生是否理解,要看学生的行动。不仅要有心动、脑动,还得有行动,显性的动,这样我们才能检测学习有没有真正地发生。始于心动,成于行动。

张:最后我们简单总结一下本课是如何有效达成目标的:出示材料激活学生思维,设计情境检测学习效果。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目标有不同的教学策略,这里只是抛砖引玉。我相信大家还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今天我们就讨论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收看。再见!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