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038891fe2bd960591c67702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摘要]审美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当前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更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它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内在潜能的发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师应当按照美学教育规律,指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去感受美、品尝美、鉴赏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文学形象 ; 感受美; 创造美 【中图分类号】g633.3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把美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从形象中感受美

形象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运用一定艺术技巧创造出来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语文教材中记叙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这些优秀人物具有崇高的品质,他们的思想优美,心灵优美,深刻地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引起学生思想情绪上的共鸣,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激发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

求正义的感情,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哲理完美统一的山水游记。作者用“瞿塘峡像一道闸门”,巫峡“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西陵峡“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的形象语言,再现了三峡“雄伟而瑰丽”的景象,教师在使学生掌握表现艺术技巧的同时,领会祖国山川的壮美,从而培养学生审美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绘的荷塘、荷叶“象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有形、有声、有动、有静,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描绘的月色:柔丽而清美,像“流水”、像“清雾”、像“牛乳”、像“轻沙”,极言月色的朦胧美。教师应反复引导学生领会这些比喻句的妙用,从而受到美的感染。 二、从语言中品尝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塑造形象和典型来反映现实的。语言对于文学特别重要,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一个作家如果不能把他在生活中获取的有意义的素材,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那么他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就要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优美的语言。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豪放飘逸,《雨霖霖》的缠绵悱恻,《荷花淀》的清新、质朴,《荷塘月色》的高雅、隽永,《长江三峡》的瑰丽、壮美等等,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给读者呈现着千姿百态的美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入地体味语言的表现力量,体会作家怎样准确、

鲜明、生动地运用语言,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如《琵琶行》,描写乐声一段,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讲解、口译诗句,启发学生理解萧瑟冷清环境气氛的烘托作用,理解诗人郑重邀请、琵琶女迟迟始出、总写弹奏情调的铺垫作用以后,逐步启发学生体味这段诗句运用比喻修辞方法描写乐声的表现力量。使学生领会比喻的含义,体会琵琶女悲愤凄楚、复杂变化的心绪感情,从而产生对琵琶女这个技艺超绝的漂沦女妓的同情,增强对旧社会的憎恨,从乐声描写中得到耐人品味的美的享受。

三、从鉴赏中发现美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实际反映的问题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不容回避的事实。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鉴赏就是要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思索和分析,进一步领会作品所蕴含的意义。这就需要授课者能够引导学生对所讲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价。通过鉴赏,我们对柳青笔下的粱生宝“五分钱买一碗汤面”、“车站过夜”、“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用”就不会感到可笑,对梁生宝近似悭吝的举动就会肃然起敬,并能从中得到教育。又如莫泊桑笔下的玛蒂尔德,是一个醉心于过上层社会生活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作品讽刺了她的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如忽略了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青年学生就容易对玛蒂尔德所向往的奢华生活产生共鸣,对她在舞会上的成功表示羡慕,对她

丢项链、赔项链表示惋惜,这就达不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识别事物美丑的能力。因此,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应引导学生对这些生活现象展开联想、思索、分析、判断。这个阶段由感性认识进入理性认识,是审美教育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 四、从实践中创造美

文学作品是以优美的文字,通过各种修辞手段表达强烈感情的产物,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这种感情化为学生的强烈情绪活动,从而获得美的享受。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到自然和社会实际生活中去锻炼,去参加劳动、体验人生,感受人与自然关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践中解决自身内心矛盾,去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把实践中得到的意象加以描述、表现、补充。在写作过程中引导模仿,鼓励创造,模仿是创作的良好开端。例如教完《背影》,让学生模仿着写《眼睛》、《手》,学习写特写镜头的手法,挖掘和创造事物的风格美和精神美。在写作过程中创造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感受,这便是作文。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意境择词选字,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把已知的材料加以合理的想象加工,创造新的图景,新的形象。只要持之以恒,学生才会学得兴趣盎然,获得艺术的享受,在消化知识的同时又得到美的熏陶,强化识别事物的能力,从而也就提高了作文水平。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这种教育应该引起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充分重视,应该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始终。在审美教育的园地里,语文教师应该是一名能工巧匠,

把美雕塑在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2、陈毛美,《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3、陈旭远,《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4、苏立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5、贾明强,《语文学刊》的《审美心理的总体特征》199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