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导学案(1)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陈情表》导学案(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08de546f18583d048645914

山东师大附中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学案

《陈情表》学案

(平安整理)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3.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技巧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基础知识】 一、给加点字注音 险衅. ( ) 终鲜.兄弟( ) 夙.遭闵.凶 ( ) 门衰祚.薄( ) 期.功强.近( ) 茕.茕孑.立( ) 逋.慢( ) 拔擢. ( ) 矜.育( ) 陨.首( ) 猥.以微贱( ) 优渥.( 二、找出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

1、夙遭闵凶 2、零丁孤苦 3、常在床蓐 4、四十有四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险衅..: 2、夙.遭闵凶..: 3、躬.亲: 4、终鲜.兄弟: 5、门衰祚薄....: 6、晚有儿息.: 7、期功强近....: 8、茕茕孑立....: 9、夙婴.疾病: 10、废.离: 11、寻.

蒙国恩: 12、除.臣洗马..: 拜.臣郎中: 察.臣孝廉..: 13、猥.: 14、当.侍东宫..: 15、具.以表闻 : 16、日笃..: 17、伏惟..: 18、矜育..: 19、宠命优渥....: 20、日薄.西山: 21、奄奄..: 22、听.臣微志: 23、庶.刘侥幸: 24、保卒.终年: 25、沐浴清化....

: 四、虚词解释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3、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5、谨拜表以.闻: 6、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7、无以..至今日: 8、慈父见.背: 五、活用

1

) 山东师大附中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学案

1、历职郎署: 2、所能上报: ..3、日笃: 4、凡在故老: ...5、臣具以表闻: 6、谨拜表以闻: ..7、区区不能废远: .

六、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 2、至于成立 ....3、则告诉不许 4、臣之辛苦 ....5、急于星火 6、奉诏奔驰 ....7、区区不能废远 ..

七、句式

1、今臣亡国贱俘 2、刘夙婴疾病 3、告诉不许 4、急于星火 5、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6、臣少仕伪朝 八、翻译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九岁,舅夺母志。 3、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5、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6、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7、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文本导思】

1.谁在“陈情”、 向谁“陈情”、 为什么要“陈”、 如何“陈”、所陈之情有哪些? 2.第一段是作者陈述不仕的唯一事实依据,分析作者是怎样以情动人的? 3.作者处于两难境地——既想“奉诏奔驰”以报知遇之恩,又想“顺私情”,在家孝敬祖母。作者怎样陈述自己这种困境以消除皇帝疑心?

4.作者是如何合情合理地表达自己的尽孝心意的? 5.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 【迁延导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

2

山东师大附中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学案

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太牢具: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待客的最高礼数。 恶草具:粗劣的饭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宰:治理 B.久之,汉王患之 患:担忧 C.行功爵邑,重之 爵:封爵 D.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 捐:捐献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B.项王为人,恭敬爱人

C.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D.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 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B.围汉王于荥阳城 陈平既多以金反间于楚军 C.今其志乃反不能及 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D.陈平既多以金反间于楚军 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陈平的离间奇谋的一组是 ( ) 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 ④宣言??咸与汉为一,以灭顶氏而分王其地 ⑤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⑥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够,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D.范曾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方的计谋得逞。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2)楚使归,具以报项王。 【知识链接】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曾仕蜀汉为郎,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

3

山东师大附中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学案

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学习本文,注意体会作者的真挚感情。本文是写给皇帝的信,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包含着作者真挚的感情。方法上以诵读为主,要注意文章的层次,做到有表情地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体会文中抒发的感情。

学习本课,还应注意其语言艺术。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找出叙述作者苦情、亲情、忠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乞终养的目的并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2、文体介绍

表:又称“奏议”,是古代臣属给帝王所上的陈述己见的文书。本文是作者李密向晋武帝陈述实情的文章。(解说:学习本文首先应让学生了解“表”这种文体,使学生知道作者李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作此文的,又是写给什么人的,进而使他们理解作者的写作苦衷,达到领悟课文思想感情的目的。)

附: 谈谈孝道 作者:任继愈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中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中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程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得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子孝慈的最高原则是“孝”。相传古代圣王多是造福氏族的领袖。国家组织被看作氏族组织的扩大。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思想体系。这种高度抽象概括意义的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几千年来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当然也不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农,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安土重迁,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古代职业世袭,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古人生活于家庭之内,子女对父母要“晨昏定省”。古代父母与子女不是平等的地位,片面义务,所以“天下无不是父母”。古代婚姻不考虑子女双方的感情因素,只凭父母之命即可组成婚配。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双方的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把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地培育起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