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0968f2e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93

(2)手段: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

国借债等手段筹集的。

第三节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课前导学】

阅读专题导语部分,思考回答:

1. 斯大林逝世后,其后继者 、 、 先后进行改革,但由于各种问题 ,改革 , 。

2.1991年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建立后的改革 , 社会主义制度需要 。 一、赫鲁晓夫改革

1.原因:(1)必要性:20世纪50年代, 的弊端日益显现。 对斯大林的 有增无减。

(2)可能性: 年, 逝世,为改革提供了契机;赫鲁晓夫感受到 的弊病,尝试改革,揭开序幕。 2.内容

(1)经济方面:①农业方面:以 作为改革突破口,试图改变 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 和 的自主权;削减 , 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 和种植 。

②工业方面:改革 体制,扩大 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 的经济地位。 (2)政治方面:①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 》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进行了批判。

②会后,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斗争,并进行了平反 活动。

3.成效:改革虽然取了一些成果,但由于缺乏正确的 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最终未能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4.影响:赫鲁晓夫改革 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将重点放在 上,推行“ ”,改进 管理,完善计划 和 加强 的经济刺激。

2.成效:(1)前期:对 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使苏联 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 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

(2)后期:20世纪70年代后,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 ,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呈现 和 趋势。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目的: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维持苏联的 地位。

2.内容;(1)经济方面:改革初期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 ”,但困难重重,遂将改革重心转到政治领域。

(2)政治方面:提出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 ”,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纵容自由化思想,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推出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3.结果: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政局不稳,经济滑坡,思想混乱, 运动加剧。

4.影响:导致苏联解体。

1)开始:1991年,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为 “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联盟变成了松散的邦联。 2)加速:一些苏共干部为维护苏联发动“ ”事件遭到失败,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变。 3)解体: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签订《明斯克协议》,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

签署《 》,苏联完全解体。

4)消失: 年12月25日,飘扬了69年的苏联镰刀锤子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第二天,苏联被宣布正式停止存在。

本课要旨:●赫鲁晓夫改革是突破斯大林模式的一次不成功的尝试。

●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陷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仍未放弃传统的做法,终归于失败。 问题思考:我们应该从苏联解体的史实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改革必须依据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4)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原则,防止个人崇拜。

5)坚持正确的民族政策和制度,对极端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决不妥协。 6)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7)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