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高二-第一单元-第3课 - 古代商业的发展习题与答案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人教版-历史必修二-高二-第一单元-第3课 - 古代商业的发展习题与答案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0d59ded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10

人教版 历史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3课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测试题

知识点:宋元以前商业的发展

1.(2014·长春模拟)1973年凤凰山汉墓出土的“中贩共侍约”木牍记载:“(年)三月辛卯中贩:(贩)长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相与为贩,约人贩钱二百,约一。会钱备,不备勿与同贩,即贩直行共侍(持)。非前谒。病,不行者罚日卅……”这一定程度上说明( )。 A.西汉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商业贩运贸易 B.商人贩运活动突破了政府法律法规 C.商人诚信经营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建立 D.西汉民间商贩合伙经营形式较为成熟

2.(2014·河南安阳模拟)《史记·货殖列传》序中说:“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据此可知材料主张( )。

A.商业由政府官营 B.政府应该干涉经济发展 C.农本商末,重农抑商 D.主张让商业自由发展

3.开元时(713~741年),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聚如山,舶深六七丈”。从材料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A.广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口 B.唐朝时海外贸易十分繁荣 C.唐代的手工业很发达 D.指南针运用于航海

4.(2012·福建文综,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第 1 页 共 8 页

人教版 历史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3课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知识点:宋元商业的繁荣

5.(2014·湖北咸宁四校联考)北宋真宗时期通行的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

6.(2014·河北邯郸模拟)宋代高承《事物纪原》称:“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这一记载表明( )。

A.草市发展为镇级行政区 B.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C.城市经济重心发生转移 D.经济区域化趋势凸显

7.(2014·湖南长沙模拟)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不虚传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这场“商业革命” 最本质的现象是( )。

A.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 B.出现了工商业市镇

C.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D.海外贸易空前发达

8.(2014·哈师大附中模拟)《东京梦华录》载:(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这表明宋代( )。 A.城市商业功能日益增强 B.金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 C.主要交易商品为丝织品 D.房屋建筑业水平不断提高

知识点:明清商业的发展

第 2 页 共 8 页

人教版 历史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3课

9.(2013·课标全国Ⅱ,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10.(2014·陕西咸阳模拟)“徽商”在明清时期的商业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其经营行业之多、范围之广、积累财富之巨,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徽商很爱读书,他们有的白天经商,晚上读书。即便在路途中也时时忘不了读书。爱读书给徽商带来的影响有( )。

①便于提高文化素养,汲取历史上的商业经验智慧 ②使徽州人经商形成风气,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徽商势力的强大,冲击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④增强了其经商的理性认识,形成良好的商业道德

A. 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2014·南宁模拟)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 ②丝绸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货物 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④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2014·陕西榆林期末)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魄”),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这说明徽商( )。

A.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 B.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 C.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 D.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 13.(2014·湖北黄冈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至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完成与否是史学界探讨的重要内容。其主要观点如下。 我们认为,16至18世纪中国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这场商业革命的体现是,国内大宗商品远

第 3 页 共 8 页

人教版 历史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3课

距离贸易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扩张。中国远距离贸易古已有之。唐宋远距离贸易格局是以盐为主,粮食次之。还应当指出,16至18世纪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微商、晋商、闽商、粤商、江西商、洞庭商、山东商、龙游商等商帮众多商人的行业,与以往个别商人的经营活动,已不可同日而语。国内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大宗商品在不同的经济区内交换,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经贸区(江南经贸区、珠江三角洲经贸区、华北经贸区、西北经贸区)。商品流通的规模,无论是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均前所未有。全国性大市场从而形成。此外,16至18世纪,中国海外贸易扩张:第一,海外贸易额增加。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至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中国驶往日本的商船共1 711艘,年均10.7艘左右。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至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中国驶往日本的商船共3 017艘,年均41.1艘。明末清初,中国到东南亚商船年均91艘左右。从康熙二十四年至乾隆二十二年到中国贸易的英美商船有312艘,其中英国商船最多。第二,海商势力壮大,郑氏集团控制了东南制海权。第三,对外贸易及港口数量增加。第四,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商业革命,16至18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在西欧,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商业革命的热潮。其时,中国对外贸易的拓展,表明中国也加入了这一场世界范围的商业革命之中,而且成了被西方人称为“是东南亚……也是遥远的国度的工厂。”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封建社会商业革命完成的标志,应该是完整的市场体系的建立。所谓完整的市场体系,是指相互关联的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各种市场组成的有机市场体系。16至18世纪,中国商品市场兴旺,而劳动力市场、金市场刚刚起步,技术市场偶而有之,信息市场还远未产生,市场体系未建立。因此,16至18世纪中国未完成商业革命。16至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未能完成有其经济和政治原因。第一,经济发展失衡,商业革命缺乏后劲。区域经济多样性是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发展的诱因。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却严重阻碍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进一步展开。16至18世纪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主要表现在东西部经济发展失衡。16至18世纪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失衡,不仅严重制约市场的扩大,也制约了商业革命向纵深拓展。第二,封建势力对商业资本的摧残和压制。16至18世纪中国的商业革命是在严酷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它受到封建势力多方摧残和压制。明清时期,“恤商”观念虽有抬头,但封建王朝和押商政策和“病商”弊政依然存在。乡村封建乡族势力对商业也起了羁绊作用。第三,商业资本控制生产之路狭窄。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是商业革命纵深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封建生产方式转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过渡。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的道路有两条。一是商人直接投资办厂;二是走包买主道路。

第 4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