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高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0e7007a168884868662d607

学合作”等模式。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坚持以学生的就业为前提,实行顶岗工作并获取报酬,校企分工明确,管理严格,有国家制度保障和政府的政策支持。目前,我国培养高技能人才产学结合的主要模式有以学校为主的办学模式,以企业为主的办学模式以及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的办学模式。合作教育促使高等学校对一些专业课程作出调整,对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加上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的缺失,我国高职产学合作教育存在着如经济发展对产学结合的内在牵引力不足;行业协会对职业教育指导乏力;学校自身吸引企业合作的内聚力不够;缺乏有力推动产学合作新的工作思路和措施;尚未构建起适应学生参与产学研工作的教育模式;产学合作配套的政策、制度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我国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纵观我国产学合作教育的发展历史,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产学合作教育的成功经验,我们惟有发展,别无选择,要在树立创新合作教育的办学理念、发挥政府对产学合作教育的调控和推动作用、争取政府、企业对产学合作教育的资金投入、完善行业企业参与培训职教师资的力度、建立和导入国家职业标准构建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以及建立互惠机制、产学深度融合等方面花大力气、下苦功夫,致力探索和创新有中国特色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产学结合特色教育新模式。

6、高职教育的特色创新

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色彩和风格。高职教育的特色创新,主要体现为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它是在高职院校独特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在办学主体的刻意追求下,依据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性以及高职院校办学选择的创造性,通过锐意追求而逐渐形成的那些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符合教育规律,适应社会与经济需求的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先进的、科学的、以及社会公认的个性特征。

(1)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

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可分为类型特色,层次特色和个性特色。

①类型特色: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是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为目标。因而在办学中有其自身独特的教育教学特征:如培养目标的

职业性,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能力培养的岗位性,办学形式的多样性,人才培养的合作性,师资培养的“双师型”等。

②层次特色: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高层次”,它不同于一般的职业培训和中等职业教育及职业高中教育。高职教育区别于其它职业教育的根本点在于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因此,它必须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规律,达到高等教育办学的基本规格和要求,在技术应用上,体现知识点采集的高新技术性,尤其是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改造中的应用,在职业技能培养上更加注重高新技术方面的应用化培训等。

③个性特色:个性特色是指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所取的经济社会环境、学校优势、办学传统等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别于同类型、同层次学校的独特办学风貌和发展方式。个性特色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之所在。

(2)、高职教育特色创新的内容 ①高职教育的地方特色

经济的地方特色决定了该地区技术型专业人才需求的层次特色和职业特色,高职教育必须立足于地方经济,融入本土,汲取地域精华,并以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导向来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第一、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和目标为导向,服务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准确定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第二、以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为导向,主动对接地方产业结构及其产业的优化升级,准确把握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第三、以地方经济特色为导向,突出培养目标的地域性、行业性、职业性和特色性,准确把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特色和职业特色。

②职业教育的人才特色

高职教育的人才特色是指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符合国家建设需要、深受社会欢迎的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第一、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具有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强烈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体魄的高素质劳动者。第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规格

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体现在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素质发展三方面。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素质发展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形成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完整体系。

③高职教育的专业特色:

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对接地方产业,实现服务求发展的桥梁和纽带。需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突出专业设置的“速度性”;第二,主导专业设置的“地方性”;第三,强调专业设置的“实用性”;第四,体现专业设置的“宽窄性”;第五,兼顾专业设置的“灵活性”,第六,提倡专业设置的“复合性”。

④职业教育的课程特色

课程是人才培养活动及其模式的实质性要素,是体现教育思想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是指按照高职教育培养要求,对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各项 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和全面安排,它是高职院校教学的核心。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直接面向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这种要求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打破学科间的壁垒,采用课程模块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在具体内容上,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在教学方式上,要求理实一体,贯彻教学合一原则,理论必须够用;在课程目标上,体现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在课程体系结构上,强调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融合和整体优化。

(三)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 “五实”模式构建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观念指导下,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培养方法和途径、培养管理及培养条件和环境的系统组合。

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模式既是高职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问题。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定位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类型上,才会有正确的逻辑起点。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范型性、实践性、多样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对高职教育而言,其办学内涵主要包括:①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技能型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办学宗旨;②构建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③形成学校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④打造一支教学水平教育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师资队伍;⑤建设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⑥具有教学规范和现代化的教育管理制度。

我国高职教育起源于普通专科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80年代出现了职业大学。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地将高职教育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后,高职教育在90年代进入了实质性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至2006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数量已达1147所;高职院校年招生数为293万人,超过了普通本科在校生人数。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企业需要、社会满意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生产现代化的发展,高技能人才紧缺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桎梏”。高职教育必须后起发力,在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国情省情和市情大胆探索,形成具中国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在对高职办学规律研究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一本“高职能人才培养”专著—《聚焦高职》,并构建了地方性高职院校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的“五实”新模式即专业设置重实际,课程建设重实用,师资队伍重实践,教学活动重实训,质量评价重实效。

1、专业设置重实际

专业是指某些特定的社会职业,是高校制订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从事招生、教学以及推介学生就业的重要依据,因此,专业是高职学院自身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高技能人才并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关键。良好的专业是职业的航标,是吸引生源的金字招牌,也就是市场竞争力。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普遍存在轻调研、乏论证,专业设置大而全、趋同现象严重,没有形成与地方的经济主导产业发展趋势相适应又立足于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的切实可行的专业(群)发展规划。因此,专业建设重“实际”,既是高职教育专业内涵的客观要求,又是地方经济建设的现实需求,更是高职院校实现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高起点规划专业建设,选择区域主导产业设置和开发专业,既符合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向,同时又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了广阔的机会和空间,使高职院校具有了更好的行业背景和服务面向。专业建设面向地方、贴近市场、贴近行业(企业),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适应学生就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既充分发挥了区域内外自然资源、技术资源和产业资源的优势,又能充分协调了高职院校投资主体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统筹功能。要加强区域内各类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