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卷)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上海卷)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16edb50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17

小利。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勿斋记(明)朱舜水

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

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22.概括第①段的意思。(2分)

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

23.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 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

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 D.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

24.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2分) 25.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狂夫”借指藤君,表达谦逊之意。 B.“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 C.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 D.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

26.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4分) 【答案】

22.世人学习圣人之道,把圣人看得太高,因而距离圣人之道很远。 23.D

24.藤君好学,有志于“四勿”;他厌恶高远玄虚的旧习,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之志和

中庸之德。 25.C

26.要务实,脚踏实地做学问,不能追求高远玄虚之说 【解析】

2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意的能力。第一段的意思是“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

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依据意思概括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D项,“揭

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有误,文章第二段说“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可见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答题的区域在第三段。

考生可以找到“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这些内容,然后进行概括即可。学.科网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A项,“‘狂夫’借指藤君”错,

“狂夫”应指自己;B项“表达感激之情”有误;D项,“感到庆幸”有误。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6.试题分析:第二段借用孔子和颜渊的例子来说明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由此说明自己的修身

之道,即要务实,要脚踏实地;第三段借对腾君的分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译文:

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

古今能称得上圣人的没有比孔子伟大的,聪明睿智没有超过颜渊的。等到颜渊向孔子询问仁的时候,孔夫子用精微妙理给他解答,这正是圣贤之人传授道统的秘诀,为什么独独说“非礼勿视,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些看、听、说、动的事,是耳目口体的功能,是否符合礼教,需要内心的智慧去衡量,“勿”是学习人情事理基本常识的最基本要求,难道夫子不能说玄妙高远的话?还是颜渊的才能不能追求玄妙高远的志向?他们用来传授的东西,只不过是日常之所擅长之事,人情事理最基本的常识,他们很少有比不上颜渊的,由此可以知道了。所以那些懂得道义精妙的人,是在这些方面而不是在那些方面。

腾君向来喜好学习,有志于追求“四勿”之境界,用它给自己的书斋命名。因此称为“勿斋”。初次在太史所见面。士大夫初遇的时候,都自有礼节,不会轻易有所请求之事,为什么拿“勿斋”来请我给它做记呢?我不了解这个人,又为什么轻易为他执笔为文,就好比商人炫耀他的玉想求得出售呢?或者是他内心久已厌恶那些高远玄虚的旧习,茫茫然就好比捉风一样,一旦醒悟,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之志,中庸的品德吗?“古代圣贤有句名言,要虚心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勿斋有啊!“(即使是)狂妄之人的言语,圣人也会选择性的听取”,我也被听取了啊!

二 写作 70分

27.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

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

以人为鉴知得失

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过于相信自我,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唯我独尊

的思想在作祟,二是自己只看到了自己能看到的和想看到的东西.

古代的大部分帝王,对待忠心耿耿进谏的忠臣,往往表现出不可思议的残暴.就连一代明君唐太宗,有时也对逆龙鳞的魏征恨得咬牙切齿.我们普通人呢?一听到反对意见,轻则脸红脖子粗,怒目相向,重则拍案而起,反唇相讥,甚至拳脚相加,由“文斗”到了“武斗”.这就难怪,想听意见,却只能听到赞歌了.

中国有句俗话,叫“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多通俗,又是多深刻的话呀!一个人纵有三头六臂,也不能包打天下.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人的思想是有限的,一个人的创造也是有限的.毛泽东同志在谈到“群众路线”时,曾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

赞歌不能算意见,随声附和也没有多大价值,最有用的应该是指出错误的的意见.三峡工程的决策者,面对记者说出了一句朴实而深刻的话:“对三峡建设来说,最有价值的是反对者的意见.” 国外的很多企业家,为了让员工畅所欲言,经常组织一些“漫谈会”,鼓励大家“胡说”,从中寻找思维的火花.他们规定,不管是谁提出想法,不管提出的想法有多么可笑,是多么不可思议,大家都必须鼓掌欢迎,并齐喊“很好,很好”.为了听取意见,他们可谓用心良苦啊!

每天我们都要照镜子,看看我们穿着是否得体,脸上是否有灰尘.那么,我们道德上的灰尘怎么发现?我们思想上的不足怎样找到?我们创意上的失误怎样避免?不难,别人就是一面最好的镜子,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参考立意:

①评价无处不在,评价优劣都有,要正确看待,说的对的我们照着做,说的不对的我们引以为戒,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②他人的中肯评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掌握社会规则,赢得社会的认可。我们虽然很累但依然会把公交车上的位置让给老人,因为我们期望在别人眼里是礼貌的,有教养的;到一个新班级上学,我们会注意新同学的一言一行,模仿他们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方式,以免懵然无知中触犯众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