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爱莲说》优秀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爱莲说》优秀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18ddc90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b8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爱莲说》通过对莲的描写赞美含蓄的表明了自己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它和另外三篇文言文都可谓是传颂千古,久有定评的短文之秀。除了内容丰富、情感深邃外,用托物言志,来表达自己的操守和追求之意的写作手法和由泛论引出对莲的喜爱、叙述爱莲原因到以花喻人纵论世风及自己的追求的行文结构特点都可以作为行文写作很好的范例,应适当地引导学生分析掌握。 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学生对文言知识了解极少,很多文言知识是学生都没有学过,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做到由表及里。然而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一课时并不能把这些知识完全整合,所以安排两课时,以便更好的理解此文。 设计理念:

文言文要重视朗读教学,宜在学生读准字音、句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读出轻重缓急,通过语气的变化来把握作者的情感。

文言文的学习要有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表,指的是字面上的意思,除看注释、查字典逐句解读外,还要注意上下文的贯通。能贯通文意,才算真正懂得了

1

字面上的意思,这种探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为将来更好的领悟文言文的行为方式奠定基础。里,指的是文章的思想内容。不限于归纳主旨,还要把重点句段的内容乃至“微言大义”的字眼和“言外之意”都包括在内。必要时还要探究写法上的特点,以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本课的设计,完全符合以上两点要求。同时本课的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学生吟诵诗句……)

2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背景介绍:

1、简介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读课文。

1、范读课文(声情并茂的给学生背诵全文)

要求:听准字音和节奏,标记在书上,准确读出文中重要字词的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节奏。 “予 / 独爱 / 莲之出淤泥 / 而不染” “可远观 / 而不可 / 亵玩焉”

教师分析:通常情况下在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之间会有逻辑断句;在连词“而”之前会有语气停顿。

3、请学生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课文 四、课文翻译。

1、对照注释自由译读课文,疏通文意不懂的词语和语句圈点出来,彼此交流讨论

(教师在同学间巡视)

2、师生共同解决“中通外直“怎么翻译?

3

教师明确:莲花的茎中空外直

3、师生共同解决“蔓和枝”怎么解释?

教师明确:这两个词语确实为一种词性,它们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长藤蔓,长枝节”前者在文中语意又进一步引申为“牵连”其实本文中还有一个词是词类活用,你能找到吗?

4、分析“之”字的用法。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的作用是“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在“莲之爱”中“之”的用法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翻译成“的”。

四、课文分析:

1、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教师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之君子者也”

教师分析:作者爱莲花一方面是因为莲花自身的高洁美丽,但更重要的是因为莲花身上具有君子的美德,所以作者才倍加喜爱它。

2、品析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一下它具有君子的哪些美德? “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谦逊质朴” “中通外直” -----------“正直,心胸坦荡”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阿谀逢迎”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