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教学实录(特级教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语文九年级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教学实录(特级教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194fada9e31433238689317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

1、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效果。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教学难点:

理解树立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激趣导入法、分析归纳法、讨论交流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导入的器材(生鸡蛋、烧杯、清水、盐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激发情趣 二、简介作者,检查预习 三、揭示课题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快速阅读课文,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论证思路。 五、研读课文,探寻方法 1、明确论点,分析结构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分析问题,探寻方法

提问:作者围绕问题进行几个方面的分析?举了哪些事例?用了

什么论证方法?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3、质疑问难,合作交流

同桌交流讨论: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这种格物致知精神? 六、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老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伽利略——自由落体实验”后,提问:你还能举一些“通过实验来获取新知识”的例子吗? 七、课堂小结,练习检测 八、布置作业

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议论文)

丁肇中

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论证结构:

21世纪教育网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分析问题:(从三个方面分析)

解决问题: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提出希望) 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反思

汕头市达濠第三中学 邱传东

有人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第一种佳境:?人在课中,课在人中。?第二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第三种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细细回味此次教学基本功比赛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勉强也只能算是第一种境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自丁肇中的一份报告,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常见的议论文模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清晰,逻辑缜密。因此,我紧紧围绕本文的论证思路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本课之路虽已走过,但我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留下的脚印,得以教学反思如下: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一、丰富认识,集思广益

我反复研读教材,深入理解教辅资料。因为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备?不但要教材、备重点难点、备教学方法,更应该备学生。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准备得越充分,在课堂中应对意料之外问题的把握就越大。不断丰富自己,是语文教师将课上得轻松自如的必要阶段。

此外,一节成功的课,无疑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备课过程中,我时时征求同行的意见,尤其是在试讲的时候,林志雄主任高屋建瓴,从宏观上把握,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语文组的老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许多改进的地方,从细节上耐心指导,每个环节都认真推敲,使本课生色不少。所以一节好的课一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精心设计,突出重点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作者在文章第二自然段阐明自己的观点,学习自然科学应该要有格物致知精神(即实验),因此如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何?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在安排教学环节时设计了?揭示题意(释题)?,旨在让学生理解格物致知在文中的真正含义。因为我认为儒家所说的?格物致知?是虚的,它主要是指精神方面,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因为万物可给人以启迪,可陶冶人的情操;而丁教授所赋予的?格物致知?的新的含义,它是实的,主要是指科学实验,指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从而让学生初步明确了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文章运用事实论据,言之有据,剖之有理,有力的论证了文章论点,而且灵活地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因此在研读课文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作者围绕问题进行几个方面的分析?举了哪些事例?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里是文章?分析问题?的主阵地,也是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的最好途径。这个问题既涵盖了对文中三个事实论据的分析,也让学生掌握了各种论证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经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自主回答、概括归纳,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凸现亮点,学科渗透

时间的长短并不是课上得好坏的关键,关键是在确定的时间里你怎样展示了你的课堂。因此,我大胆利用物理实验(生鸡蛋在等量的清水和盐水中的不同反应)来导入新课,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同时,在拓展延伸环节利用多媒体演示?伽利略——自由落体实验?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促动学生对学习和生活例子的发掘,不但能让课堂多出一些亮丽的瞬间,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同时也注重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渗透。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对于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