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读书报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国学经典读书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1b716f1ccbff121dd3683e2

李洪建 曲阜是圣人之地,在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来到这里之后,受到环境的影响,我读了一些涉及国学方面的书籍,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生活经历,以及一些所见所感,跟大家交流

汇报一下,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咱们一般意义上的国学,实际上是指佛道儒这三家的学说或思想。这三家,又以儒家思想影响最为深远,地位最为崇高,有着以一号百的影响力,因此有时候我们谈到国学,也专

指儒家学说。今天,我主要向大家简要汇报一下我个人对佛道儒这三种思想学说的认识。 我在长沙读研时,曾经到当地一座著名的寺院——开福寺游玩,该寺始建于隋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长沙的开福区便是以此寺命名,现在寺中仍有一百多名僧侣(全是女尼),严格按照传统的方式修行。我当时在走廊的一对柱子上,发现了一 幅对联,觉得很有意思,上联是:斋鱼敲落碧湖月,觉觉觉觉,先觉后觉,无非觉觉,下联是:法钟撞破麓峰云,空空空空,色空相空,总是空空.当时看到这幅对联,因为它没有标点,不好断句,站在那里想了很久,后来慢慢又品出一些滋味来:斋鱼和法钟都是常见的法器,按现在的说法应该叫打击乐器,斋鱼比较小巧,托在手里敲打,声音轻漂,觉觉觉觉一语双关,既是象声词,又是提醒僧侣在读经时不要死记,要参悟其中的道理;法钟敲起来声音雄浑,空空空空也是象声,同时也提醒他们要摒弃杂念,四大皆空。还有一层意思,斋鱼是夜里诵经时敲的,声音小,避免扰民,这边刚敲落碧湖月,也就是读了一夜经,那边晨钟又响,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体现了修行的刻苦。概括起来,佛教是以无为,为有为,是真正的超

脱,真正的无为. 再说道教,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留下来的经典是《道德经》,还有一位代表人物是庄子,他与老子并称老庄,咱们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好几篇课文选自《庄子》这本书。与佛教相比,道教也主张无为,比如说清静无为、无为而治等,但是道教的无为是假无为,是为了有为采取的手段,实际上是无为而无不为,换句话说叫做以无为,为有为.比较有名的一个词,叫进道如退,比方说打人,必须先把手臂收回来,这样打出去才有力。历史上的典故,有汉代张良的故

事。 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之后,非常高兴,大赏有功之臣,像韩信、萧何、彭越等,都封侯拜相,封地甚广。当轮到张良时,刘邦怕他吃亏,提醒他选齐国,食三万户,张良坚决推辞,选择了留这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沛县。选这个地方作为自己的封地,应该说张良还是下了一番苦心的,第一,这个地方在秦时称沛郡,是刘邦的故乡,也是刘邦发迹的地方,大家都知道刘邦曾被称为沛公,他对这个地方是很有感情的;第二,这个地方也是刘邦初遇张良的地方,两个人在这里相识相知,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从此张良就跟着刘邦南征北战,走向了革命道路.因此,张良此举显示了自己不忘刘邦的知遇之恩,忠心耿耿;第三点非常关键,沛县这个地方物产并不丰富,地域非常狭小,跟齐国简直没法比,相当于现在说的革命老区,显示自己安分守己,让刘邦放下了戒心。后来的结果大家都清楚,刚才提到的那些开国功臣,比如韩信、萧何、彭越,还有范蠡、文仲等,或死或逃,结局凄惨,而唯独张良得以全身而退,后来人们都说张良成仙了(我倒觉得是成精了),这也是他以进为退的智慧使然。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贡不愧是一个商人,问问题也是拿做买卖来打比方,他问老师孔子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了呢?子贡用一种含蓄的方式提出,作为一个人才应不应该出来从政这样一个问题。孔子何许人也,一听就明白了,他是怎么回答的呢?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

也。孔子说:卖了吧,卖了吧,我这正等着识货的商人卖 掉呢。 由此可见,孔子是希望做官的,那么,他是不是一个官迷呢?当然不是。因为孔子做官有一个原则,或者说底线,达不到这个条件,他就不去做官。这个原则就是邦有道,也就是国

家政治清明。《论语·宪问》中说: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这里的谷指的是做官领取的俸禄,代指做官,也就是说,国家政治环境好,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也出来做官,就可耻。《论语·泰伯》中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说的也很清楚,天下太平,就可以出来做官,不太平,就当隐士,如果国家治理得很好,作为人才却生活得很清贫,说明他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是可耻的。其实孔子做官还有一个原则,就是义,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也就是说,没有道义的富贵,孔子是不屑一顾的。 所以孔子对待世事、时局,是持一个积极的态度的,也可以概况为以有为,为有为,《论语》与 《道德经》相比,都是微言大义,富含智慧和哲理,但我个人觉得《论语》讲的是阳谋,而《道德经》则属于阴谋,当然我这里说的阴、阳指的是事物的性质,绝没有褒贬之意。孔凡勇老师在读书报告会上也说,《论语》好比《易经》中的乾卦,属阳;而《道德经》好比

坤卦,属阴,我觉得也是这个意思。 最后,我想以清嘉庆年状元姚文田的一副对联与大家共勉,上联是世上几百年世家,无

非积德,下联是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谢谢大家! 2015.3.15 注:本文起草是在2015年寒假,本来是为了学校读书报告会准备的>发言稿,因为时

间仓促,不当之处较多,今后会慢慢改进。 ——作者篇二:读书报告--品读国学经典 品读国学经典,通晓天下大义 国学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闪耀的璀璨文化,是对中国上下几千年里的政治,历史,人文的极大总结与升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而这本《品读国学经典》,引领着我们以更加深入和批判性的思维去品读国学,思考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更加领悟国学所体现的历久弥新的时代意义和对现在的我们的指导意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国学对于修身有优秀的榜样作用。为国以忠,鞠躬尽瘁的诸葛先生,坦荡荡的忠君报国之心,《出师表》不仅体现了这个卓越军事家“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更渗透了其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拥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才能坚持抵御诱惑不动摇,是修成国家栋梁之身的原则。百善孝为先,至孝者至忠的李密感动了君主,也感动了后人。传承孝的文化,弘扬孝的道德,鼓励孝的行为是修成礼仪之身的基础。《进学解》中强调学业与德行双修的韩昌黎,告诉我们业精于勤,行成于思;《陋室铭》中淡泊名利,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刘禹锡,启迪我们陋室可铭,德者居之。这些历史沉淀下来的优良美德,指引着我们修成德才双馨,至忠至孝之身。 全书对于齐家的讲述集中在《读曾国藩家书》。这也是我第一次了解到,曾除了是晚清的政治家以外。还是一位理学大师,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对上,曾向父母详细讲述自己在外情况以免父母牵挂担心,为不能亲身孝敬父母长辈而内疚惭愧,为母亲的过世哀痛不已,深深自责;对中,其指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劝导兄弟读书并专心读书,表现了其极大的责任心和殷切期盼;对下,其敢于让儿子经受历练与增长见识,愿其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血脉传承是家族赖以维系的纽带,家又让文明底蕴,伦理价值得以发展。从过去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到现在趋于小型化的家庭,不变的是齐父慈母爱,兄友弟恭,子女孝顺,文化传承之家。 国学渗透了古人治国平天下的智慧。敢于在君主有过时劝谏进言,此为勇 ;长于对客观事实做出批判性思维并想出办法,此为谋;善于将其理论以巧妙的方式表达出来,此为智。邹忌与徐公比美,其妻,其妾,其客皆言其美于徐公,事实却是弗如远甚。邹忌以此以小喻大,劝谏齐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因此齐国八方来朝,战胜于朝廷。 贾谊从秦起到秦盛到秦衰,

指出秦之过在于仁义不施 而攻守之势异也,强调了施仁义治天下和与时俱进治天下。明智的统治者也有其创造辉

煌的人格魅力。齐王能闻过而改,广开言路并真心纳谏,此为君王之胸怀;高祖武帝大汉雄风,求贤若渴,共治天下,此为君王之任贤。君贤而臣忠,国家得以长治久安,平动荡起伏

之天下,治得国富民安之国。 以广阔的视野看待历史变迁,故国学最朴实的意义,是对于现实的积极影响。愿这本书

能带给你我更多领悟。篇三:国学经典读书笔记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 金溪镇中心学校 张丽

第一讲 国学经典与教育——师德与修养 一、国学与经典

1、什么是国学与经典? 国学是中国在晚清到民初提出的虚拟性概念。学数、学文、学理,中国之学是学文化,

重在学文的综合和缜密。

国学就是我们说的传统的思想文化成果,包括,文、史、哲、经等。 2、教师学习什么?

教师主要学习它的教育思想方法,领悟其中包括的教师道德修养。 二、国学的起源与内涵 1、师德修养的四个字: 师:师发自然,自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自然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自然教会了我们学习。因此,教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老师可以教人学习,能者为师,二是让人学习,是学习的榜样,是学习的表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发现好的向他看齐,发现不好的就对照改正嘛。)。师的本意是学习,老师总能让人学习,能者为师。 德:古人讲:德者得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人格修养,你就要进步、就有收获,这个得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和心里有是升华,这个得应从正道当中来,不能走歪门邪道,道德是人内在心灵的体现,是人格追求的体现,是文化高低的体现。 修:按规律、原则规范自己的原则,规范自己的待人处事、职业行为、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

完善。不能光说不练。所以要实实在在的去修。 养:滋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学好的东西去滋润别人,要有信仰、有追求,

始终保持成长、向上的趋势,养而有成。所以“养”要相伴终身。 2、为什么教师要道德修养?教师的职业决定,师德是师业之魂,身教重于言教,没有师德就没有师魂。

三、国学与教师的关系 1、修养好应有的社会公德

2、认真坚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最重要的是爱学生。 3、个人自身修养,追求人格品味,生活情趣。出污泥而不染,得意而不忘形,失败而不气馁。

师德是师才之本 师德是师风之根

第二讲 国学经典与教学思想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 1、治国。教育比政令刑法更为有效,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以不忍人之心,行不

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经济是教育的基础,先富后教。凡治国之道,比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貧则难治

也,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是教育的基础,发展经济是发展教育的前提 3、教育是治国的首务,育才是长远之计。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终生之计,

莫如树人。

二、关于教育的对象

环境影响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故有教无类 孔子认为人的天赋禀性相近,生来大体平等,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

也是他推动平民教育,实行有教无类的理论根据。 三、关于教育的目的 1、为天下培养君子贤人

2、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优:空闲的意思 3、《孟子。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把修齐治平联系起来。在《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意思:一是强调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二是在修身面前人人平等而不分阶级,三是修身的途径必须循序渐进,要有科学性。

四、关于教育的内容 五德:

温:敦柔滋润谓之温 良:行不犯物谓之良 恭:和从不逆谓之恭 俭:去奢从约谓之俭 让:先人后己谓之让 五常:

义:宜、善、正行而宜之之谓义; 礼:制度、仪式、礼节的总称。儒家经典有三礼:(周礼)、(依礼)、(礼节)。 智:四层意思:审时度势、进退得宜谓之智。孔子一贯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不迷信鬼神

谓之智。有是非观念谓之智。好学谓之智。 信:诚实不欺,言必信,行必果。 五、关于教育原则的要求 1、立志乐道 2、意志锻炼 3、自省自克

4、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5、改过迁善 6、勤学问思

7、后生可畏,重视教学相长 第三讲 国学经典与教学艺术 什么是国学经典:指我国传统文化学术中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 教育教学艺术:

指教师培养人才,传授知识、技能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教学艺术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一、古代教学艺术的五个原则 1、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前提); 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因材施教的概念根据学生的情况实行有差别的教学。因材施教包

含及时和长期连个方面。举例。 长善救失出之《学记》。豫、时、孙、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