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国教育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1e44918227916888486d73a

敷五教,在宽。”

 3.教育内容的变化与强制手段的采用。

《尚书·舜典》:“扑作教刑” 二、学校产生的条件

 按照一般规律,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包括三个方面:

 1.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

 2.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 3.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

 一般认为,学校大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长期发展过程。 三、传说中的学校  1.成均之学

 成均为五帝时代的大学名称,以乐教为主。该说最早出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东汉学者郑玄及后世学者多有赞同者。郑玄:“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成均之法者,其遗礼可法者。”有人指出:“均字即韵字之古文。古代教民,口耳相传,故重声教。而以声感人,莫善于乐。”

 2.虞庠之学

 庠为有虞氏之学,以孝为教育的主要内容。《礼记·明堂位》:“米廪,有虞氏之庠也。“《礼记·王制》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第二章 中国古代官学制度的发展演变

学习目的和要求:

①了解并掌握早期的学校教育的主要表现;

②掌握历代封建朝廷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③了解封建官学制度及官学教育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中国奴隶制时代的学校教育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原始社会的终结和奴隶社会的出现。在夏、商、西周奴隶制社会,由于奴隶主阶级不但占有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而且完全占有社会的精神生产资料,所以他们完全垄断了文化教育事业,只有他们能享受专门的、正规的学校教育。而广大的奴隶一无所有,只能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接受生产劳动教育及统治者施行的社会教化。教育从此便有了阶级性和等级性。只有奴隶主阶级有

文化、有教

育、有学术、有“礼”,史称“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学在王官”、“官守学业”。广大的人民群众则无权受正规的教育,即所谓“礼不下于庶人”。

一、早期的学校教育

中国的学校萌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如成均之学和虞庠之学。到

了奴隶社会,才有了正式的以教为主的学校。

夏代的学校有一种叫“校”,孟子解释“校者,教也”;还有一种叫

“序”,“序,夏后氏之序也”,是养老习射的学府。

商代的学校比夏代多一些,有瞽宗,“瞽宗,殷学也”,以习乐为

主;又有学,“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以养老明人伦为主;还有“序”,孟子曰:“殷曰序”,“序者,射也”,以习射为主。

西周的学校又较殷商发达,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

一类是乡学;国学又有大学、小学两级。在大学一级中又可再细分为天子的大学和诸候的大学两种。

1.国学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按照年龄和程度又可

分为大学和小学。

大学有两种:一种是天子所建大学,规模较大,有四学、五学之

称。天子的大学总称辟雍。另一种是诸侯所设大学,规模较简单,仅有一学,半面临水,故称泮宫。大学一般建在郊外。“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大学的主要教学内容。

小学一般建在王宫附近。《礼记·王制》称:“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小学强调的是德行教育。

2.乡学是地方学校

乡学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关于乡的行政组织及其主要的

社会职能,《周礼·地官司徒》有所记载:“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保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在行政组织的基础上, 相应地设立家塾(25家)、党庠(500家)、州序(2500家)、乡校(12500家)等不同名称不同级别的地方学校。 二、学在官府,官守学业

在中国的奴隶社会,土地的最高所有权,掌握在天下大宗周天子手中,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周天子所有制的真实写照。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经济和政治的原因,使得西周的教育反映在制度上就是“学在官府”,“官守学业”。这种现象在夏、商两

代就已出现,在西周表现得尤其明显。这种历史现象还有其客观原因:其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西周时期生产技术虽有进步,但水平仍然有限,书写的材料是竹简、木牍,书写的工具是刀笔,用拙陋的工具在粗笨的材料上制作出的书册,不仅极其繁重,而且也十分昂贵,只有官府才具有制作书册的财力和人力。制作出来后也只保留在官府中,由职官专守。士人若要学习,只有到官府,求之主管书册的官司才能读到。其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西周时期的礼、乐、舞、射都是重要的学术,在教育上也是学习的重要学科。学习这些技能,不能仅是口耳相传,而且要有器物设备,才有条件进行实际演习。这些器物不是一人一家所能具备,即使官府也不是各级都能完全具备。所以要学习礼、乐、舞、射,只有官府的人才有条件。其三,惟官有学,而民无学。在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显贵已经逐渐垄断了文化知识。在西周时期,这一现象尤为严重。由于学术官守,为官之人,学有专守,不传他人,只教其子,这

就造成了新的学术垄断。尤其是专门的

学术,只在极小的圈子里传授。只有官学,没有私学,只有贵族子弟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庶人和平民则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节 中国历代封建朝廷的文教政策

文教政策是国家政府制定、颁布和实行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总

方针或总策略,它体现了一定社会、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规定了办学的总的指导思想,也影响着学校教育的体制、发展规模与侧重点,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纲领性意义。中国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很重视文教政策的制定,并充分发挥国家或政府对文化教育事业的指导作用。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变化,文教政策也发生过几次大的变动和调整,表现出不同封建时代文教政策上的显著差异。

一、历代封建朝廷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 1.秦代的文教政策,主要表现为四项内容:

 ①“书同文”、“行同伦”,统一语言文字,统一伦理和习俗。  ②立博士、设三老,统管从中央到地方的文教。

 ③颁挟书令,禁游宦,防止“以古非今”,“惑乱黔首(百姓)”。  ④禁私学,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  2.汉代的文教政策,主要有三项内容:  ①兴太学,置明师。 ②重选举,广取士。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代三大文

教政策的核心。

 3.唐代“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主要有四方面内容: ①尊孔。

②提高儒士的地位。 ③皇帝亲临国学观释奠。 ④重视儒经的整理和研究。

4.宋代“重文”的文教政策,主要有四方面内容:

①重视科举,不断增大科举录取名额,不断提高及第后的政治待遇,极力提高知识分子的地位。

②多次兴学,打破严格的门阀限制,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庆历兴学(苏湖教法)、熙宁-元丰兴学(三舍法)、崇宁兴学

③重视地方文教事业的发展,通过给地方学校划拨学田的办法,保证地方官学的办学经费,提高办学效益。 ④注意儒家经书和社会伦理道德的普及。

5.元代“遵用汉法”的文教政策,主要有以下内容: ①笼络汉族士人。 ②尊孔。 ③尊崇理学。

6.明清时代的文教政策,主要表现为以下内容: ①祟儒纳士,提倡理学。 ②推行“八股”取士。

③大兴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④严订学规,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控制。 二、中国封建社会文教政策的基本特点  主要有以下几点:

 1.中国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极为重视文教政策的制定,常常是皇帝亲自过问,重要臣僚和著名学者共同参与商讨,有时要经过多次激烈争论。

 2.中国封建时代的文教政策是统治阶级总的统治政策的—个组成部分,与政治、经济政策是一致的,文化教育充分发挥了为政治经济服务的作用,明显地表现出政教合一的突出特点。

 3.中国封建时代的文教政策一般是鼓励官学的发展,但在多数朝代亦允许私学同时发展,尤其是当政府无暇顾及文教事业时,私学的发展往往超过官学,或成为官学的重要补充。因此,封建的官学和私学成为封建教育发展的两条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