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 苏教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16-2017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 苏教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1fa6f7b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33

第三单元测试卷

(满分130分 时间120分钟)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

第一部分(2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6分)

中国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pǔ) 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kuài)炙人口,被人们广为(A.传颂 B. 传诵),使我们的传统节日渗透了深厚的文化底(yùn),精彩浪漫,雅俗共赏。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mài)相承,是(A.宝贵 B. 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①(pǔ) ______写 ②(kuài) ______炙人口 ③底(yùn) ______ ④一(mài) ______相承

(2)根据语境选择词语填空。(只填序号)(2分)

①广为(A.传颂 B. 传诵) ②(A.宝贵 B. 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2.名句默写。(8分) ①______________,人杰地灵。

②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___。 (_____《十五夜望月》) ③海纳百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欲则刚。 (林则徐对联) ④四面湖山归眼底,_________________。 (湖南岳阳楼对联) ⑤__________________,白铁无辜铸佞臣。 (杭州岳墓对联) ⑥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3.新华学校七(2)班同学举行“我也来对对子”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6分) (1)组对联。请将下面所给的词语和短语组合成一副“环保联”。(4分) 除污涤浊 植树造林 水水 山山 泛清波 披绿锦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对联。下面是一副歌颂教师的对联,请你根据上联,补全下联。(2分) 上联:育人才献身忘我如蜡炬 下联:传知识沥胆披肝________

4.特定的民俗文化内涵,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象征,也是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下面是有关民俗文化的内容,请加以探究。(6分) (1)贴年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右边的年画是著名的杨柳青年画作品——“连年有余”,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画面的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几年来,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逐渐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同学们对“洋”节有什

么看法呢?请根据下面显示的调查结果,完成后面题目。(4分)

①请概括青年人对中国传统节日和“洋”节的认同情况。(不超过25个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认为产生调查表中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44分)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5~6题。(7分)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毕竟更热爱人间生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思转向人世情怀的过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 ,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对这首诗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

A.这首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B.这首词的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C.这首词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出世与入世的某些思想矛盾,因此,总的说来,这首词体现的是一种消沉的情绪。

D.这首词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①②

曩有愚者,常于户外县履为志。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妻见而怪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毋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 .【注释】①曩(nǎng):从前。 ②县:同“悬”,悬挂。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常于户外县履为志 志: ②及午,忽暴雨 及: .. ③吾家徙乎 徙: ④毋履,非吾室 毋: ..9.下列句中的“而”与“妻见而怪之”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至之市,而忘操之 B.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C.拔山倒树而来 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是汝家,何不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愚者审视之,乃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4题。(10分)

艾蒿香里忆端午

“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这是我年少时就熟悉的诗句。转眼间,我远离故乡很多年了,每年端午节来临,我都会在远离故乡的地方期盼着与艾蒿再次相逢。

我的故乡地处中原腹地,那里没有大江大河,自然也没有锣鼓喧天的龙舟赛事。故乡的端午节,虽然没有江南的精彩,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进入农历五月,乡邻渐趋繁忙,大麦摇头,小麦泛黄,都等着收割上场。端午节的前两天,很多乡邻就在地里忙活了。劳作的空当儿,就互相询问着,端午艾准备好了吗?包粽子的糯米买了吗?因为这些都是每个庄户人家过端午节的必需品。记得端午这天一大早,太阳还没有出来之前,母亲会做很多事情,会踩着露珠去河畔采来艾叶,亲手挂在门楣上,用以驱邪,也会在端午这天,用艾叶煮水,盛在大盆里,让我们沐浴,用以防病。母亲说过,艾蒿在这个季节如果不及时采集,就会变老,失去药用价值。家乡艾蒿秆子笔直,很少有斜枝条,枝叶上面附着一层薄薄的乳白色绒毛,叶片类似菊叶,泛着银光,透着油绿。叶片毛茸茸散发着一缕缕香味,使我心安,使我踏实,更使我愉悦。母亲会趁太阳没有出来之前,给我们带上她亲手做的香袋和小符。香袋是用七彩丝线和碎布缝制而成的,小巧精致,里面装着的就是剪碎了的艾叶,芳香无比。勤快的母亲,还要扎几个艾蒿笤帚,用来敲打床角旮旯,边打边说:“一年一个端午节,艾蒿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床头歇。”母亲做的符是用桃树枝和小青桃做成的,大小和香袋差不多。母亲会用七彩的丝线编成好看的丝绦系在我们的手踝和脚踝上,说是不怕蛇袭。这些民间的习俗,无非是图个吉利,讨个口彩,但这些事情做起来却很繁琐,所以母亲会提前几天就开始预备。

童年时,青青的艾蒿不仅是我们过端午节的必需品,艾叶干燥后,再用棉布缝制的袋子装好,放置在通风阴凉处。等到艾叶积攒的多了,是可以用作缝制枕头的。在冬日里,母亲还会用艾蒿熬水,或加糖饮用暖胃,像吃中药一样,虽然苦涩,但饮后回味有甘;或盛在盆里泡脚。我记忆最深的也最喜欢的是冬日里母亲为我们兄妹烧来大盆艾蒿水泡脚。通常,我

把母亲煮透了的艾蒿连同汁倒在盆中,稍降温,再慢慢地将双脚放入,当艾蒿连同火热的艾蒿汁浸没脚背,浸漫到脚踝时,刹那间,一股热量从脚心传递上来,并向整个身体发散。一会儿,我的膝盖和背脊,乃至额头,沁出了微汗,全身发热,充满了惬意。泡脚后,晚上睡在被窝里全身热热乎乎,舒舒服服,至今记忆犹新。

浓浓艾蒿香,悠悠母爱情。现在,家乡的田野上仍有艾蒿,只是每年端午节前来采集艾蒿的人会很多,而我的母亲已不在人世。从今往后,又有谁会在家乡给我悉心收藏药用价值很高的艾叶呢?

6.简要概括出母亲在端午节前后所做的几件事情。(4分)

13.品味语言。按照括号里的提示品析下列句子。(4分)

(1)家乡艾蒿秆子笔直,很少有斜枝条,枝叶上面附着一层薄薄的乳白色绒毛,叶片类似菊叶,泛着银光,透着油绿。(从用词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 (2)叶片毛茸茸散发着一缕缕香味,使我心安,使我踏实,更使我愉悦。(从修辞角度) 14.文章回忆端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9题。(15分)

乡村年味 曾祥伍

①在城里,你永远体会不到过年的真正滋味。透过城市奢华缤纷的橱窗,行色匆匆的人们不断地变换着颜色,从衣装到头发,日子隐没在时间的流动里,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似的。当某一天,你突然发现街边多了几个红灯笼,行道树上多了几盏彩灯,你才突然意识到,哦,要过年了呀。

②而在乡间,岁月的车轮刚辗过腊月,过年的喜庆便氤氲在村村寨寨的上空。一年的农事这个时候都已经做完,家家户户都在为过年准备着。在外打工的人们也急急地往家赶。 ③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就是送灶神回天庭。祭灶的民俗是颇为讲究的,母亲燃几炷香,在神龛的两边放两个土碗,土碗一个装着豆腐,一个装着甜酒。事后,我悄悄问母亲,为什么要用甜酒呢?母亲说灶神十分喜欢打小报告,为了让他在玉帝面前为自己家说好话,就给他甜酒吃,让他的嘴巴甜些。

④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杀年猪,吃刨汤。不管是谁家先杀,总有一群人前呼后拥,挥臂上阵。尽管猪的力气大,但还是经不住众人的力量,被按在了板櫈上,白刀子捅进去,血汩汩地流出来。那撕心裂肺的声音,让人心悸,也让人心动。

⑤老人们说,过去有许多年,没有听到这声音,心里总不踏实。猪杀好了,摆个三桌五桌,辛苦了一年的家乡人,进入了自己的“乌托邦”,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豪气干云。酒酣耳热之际,谈论着哪里有新谷种卖,隔壁村的人去年种了一亩多打几百斤谷,鱼塘今年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