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附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河北省邢台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附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20bac58a300a6c30c229fad

www.ewt360.com 升学助考一网通

邢台一中2012——2013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二年级生物试题

命题人:李华

第I卷(选择题共54分)

一、选择题:(1——26每题1分,27——40每题2分,,共54分)

1.人体血液中不可能出现的物质是( )

A、纤维素 B、尿素 C、激素 D、维生素 2.人体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不可能是 ( )

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 ②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 ③血糖含量过高 ④淋巴循环受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肾小管与其周围毛细血管之间水分的交换是通过渗透作用完成的。如果流经肾小管的原尿中葡萄糖浓度明显增高,并且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那么最终排出的尿液量将会( )

A.减少 B. 增加 C.不变 D.不确定

4.一个腐木的空洞中温度较外界低,底部有积水,洞内有原生动物、细菌。苔藓、蜘蛛和蚯蚓,这一腐木的空洞可称为一个( )

A.生态系统 B.群落 C.部落 D.种群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英语听力考试中只涉及言语区的W区、H区 B.胰岛素一般是从新鲜的动物胰腺研磨液中获得的

C.体温调节中人体散热主要通过激素调节实现 D.糖尿是糖尿病检测的最重要指标 6.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人体后,相关免疫细胞所起作用,正确的是 A.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机体后,T细胞细胞周期变长 B.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阻止内环境中病毒的扩散

C.病毒侵入细胞后,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 D.同种病毒再次侵入人体后,记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清除病毒 7.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A.淀粉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甲状腺激素、氧、尿素、蛋白质 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8.下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传导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A.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 B.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C→A→B D.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9.下图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

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

B.如果该图表示细胞免疫过程,a为效应T细胞,b为靶细胞,c代表抗体

C.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则d过程只发生于细胞核中

D.如果该图中的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对a分泌d、b分泌e具有抑制作用

第 1 页 版权所有 升学e网通

www.ewt360.com 升学助考一网通

10.在体液调节中,激素从内分泌腺产生之后,通过体液的传送特异性地作用于靶细胞,下面激素与靶细胞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A.促甲状腺激素与垂体细胞 B.促性腺激素与精巢细胞 C.胰高血糖素与肝细胞 D.甲状腺激素与下丘脑细胞 11.右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图中所有细胞中都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C.物质a的本质是蛋白质和RNA

D.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分化能力的细胞 12.在临床上常使用氨茶碱、利尿素等药物来利尿,这主要应用的原理是

A加快血流 B.减少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C.抑制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D.增加排尿反射功能 13.关于艾滋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可通过握手传播 B.艾滋病患者的根本原因是病毒感染,艾滋病通过母婴间遗传

C.HIV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攻击B细胞和T细胞,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D.人体感染HIV后潜伏期可达8~10年

14.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在神经纤维某处的细胞膜内外放置电极a和b(如下图),在图中M点给予一次适宜刺激.通过电压表测量神经细胞膜内、外电位差(膜内外电位差=膜外电位-膜内电位)。右坐标图中符合实验结果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5.破伤风杆菌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从而引起肌肉痉挛和惊厥,由此可知 A.破伤风杆菌通过核糖体合成甘氨酸 B.甘氨酸是一种信息分子 C.甘氨酸可以使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D.破伤风杆菌可引发免疫失调疾病

16. 下图表示生长素对植物某营养器官的影响,“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一句中,高浓度、低浓度分别指 ( ) A.大于C的浓度,小于C的浓度 B.大于A的浓度,小于A的浓度 C.大于B的浓度,小于B的浓度 D.大于A的浓度,小于C的浓度

17.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系统可以通过下丘脑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B.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C.血液中较高浓度的CO2可以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 D.垂体是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

18.美国的研究人员刚刚发现了3种以前未知的中和抗体,这些抗体能够与一组HIV分离株中的90%以上的病毒株结合并中和它们。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以前科学家试图以抗体来防御HIV以失败告终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体内无法产生与HIV

第 2 页 版权所有 升学e网通

www.ewt360.com 升学助考一网通

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B.抗体的产生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

C.HIV会引起人体患自身免疫病 D.HIV属于原核生物

19.研究发现,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可以向细胞分裂素浓度高的部位移动。为验证这一结论,其同学以萝卜叶片为材料做了下面的实验。有关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设置乙组作为实验的对照 B.两组叶片的生长状况要相同 C.两组叶片左右侧的涂点位置可以不相同 D.一段时间后,如甲组右侧涂点的放射性比乙组强,则结论成立

20.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 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⑤种群密度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A.③⑤ B.②④ C.②④⑤ D.②③⑤ 21.右图中A表示的是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 那么B可能代表的是 A.该种鹰的天敌的种群

B.与鹰有互利共生关系的一个种群 C.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的情况 D.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22.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顶角及两邻边上的菌体

23.下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图,a、b为微型电流计F的两极,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体内任一反射都需B、C、D三种类型神经细胞参与

B.在细胞A处给与一个刺激,电流计的指针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若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处,效应器可以产生反应

D.兴奋在细胞B、C、D之间传递时,都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

24.已知突触小体释放的某种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Cl内流,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能正确表示突触前膜释放该种递质前、突触后膜接受该种递质后的膜电位状况以及兴奋的传递方向的图示是

第 3 页 版权所有 升学e网通

www.ewt360.com 升学助考一网通

25.甲乙两种沙门氏菌具有不同的抗原,给大鼠同时注射两种沙门氏菌,一定时间后从大鼠体内分离出浆细胞,把每一个浆细胞单独培养在培养液中。提取并分别保存该大鼠的血清(生物体内的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每一个浆细胞的单独培养液,随后的实验中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不同浆细胞的培养液混合,将出现特异性免疫反应

B.将甲乙两种沙门氏菌同时加入一种培养液中,最多只有一种细菌出现凝集现象 C.向大鼠的血清中分别加入甲乙两种沙门氏菌,只有一种细菌出现凝集现象

D.大鼠的血清与浆细胞的单独培养液混合后,前者含有的抗体与后者含有的抗原将发生免疫反应

26.下列物质或结构中,不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有

27.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28.如图是一个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不止一个

B.辛从食物链甲→丙→乙→丁→辛获得的能量最少 C.若丙种群数量下降1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D.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的只有丁和辛

29.如果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棵大树上,鸟以昆虫为食。那么树、昆虫和鸟的能量金字塔可表示为

30.2008年夏,四川某地区福寿螺再现稻田。由于福寿螺属于外来物种,并能通过各种渠道蔓延扩散,它们啮食水稻等水生植物,造成粮食大幅减产,其生存环境的营养结构如图。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福寿螺属于第二营养级,它急剧增多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天敌 B.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群增长一段时间内可能为J型曲线

C.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占2个营养级的生物只有蛇和青蛙

D.图中若每只幼螺从5克长到150克,则至少要消耗水稻725克

第 4 页 版权所有 升学e网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