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2320fc22cc58bd63186bd67

其验收标准应符合《混泥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 2、根据设计要求该工程±0.00(含)以下属Ⅱ类工程应采取预防混凝土碱集料反应措施,应选用B种低碱活性集料配置混凝土,混凝土中含碱量不超过5kg/m3。±0.00以上部分属Ⅰ类工程可不采取预防混凝土碱集料反应措施。

3、基础及主体结构混凝土均采用商品混凝土,混凝土罐车运输至工地,地泵输送至浇筑部位。

4、严禁向砼拌合物中任意加水以增大坍落度的错误做法。正常施工时应保持连续泵送,遇供料不及时或作业面上需要暂停的情况,宜降低泵送速度,维持连续泵送,尽量避免泵送中断。泵管发生堵塞时,应及时用木槌敲击等方法查明堵塞部位,待卸压后拆管排除。

5、框架梁、混凝土楼板、混凝土墙体均按流水段划分,分三次浇筑。 6、基础底板施工:

基础底板厚度为100 mm,采用C40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不低于1.2MPa。基础底板混凝土的施工既要符合大体积混凝土又要符合防水混凝土的施工要求。

(1)原材料:采用标号不低于425#的矿渣硅酸盐水泥。混凝土中掺加微膨胀剂、减水剂、缓凝剂,既可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防止混凝土收缩裂缝的出现,又可提高混凝土的抗渗能力。

(2)按混凝土强度等级、防水等级要求及含碱量要求,提前做好混凝土外加剂的选用工作并报请设计、监理同意后,方可进行砼试配的设计。 (3)为满足混凝土的防水要求,基础底板与首层墙体一起浇筑。

(4)基础底板混凝土从东南角开始以每6 m为一浇筑单位进行连续浇筑,按顺序循序渐进,分两层(每层50 mm)浇筑,分层振捣。

(5)混凝土浇筑时,铺设砼输送泵管采用边浇筑边拆管的方法。每作业面后设三根振捣棒,先分别在斜面上、中、下三处同时振捣摊平,后再全面振捣,并严格控制振捣时间,移动间距不得大于370 mm,既要保证振捣密实,又要避免过振造成漏浆跑浆。边浇筑边成型及抹平底板表面,标高、厚度采用水准仪定点测平,用小白线严格控制板面标高和表面平整。 (6)施工缝的留置:

基础底板上不留水平施工缝;外墙第一道水平施工缝留置在高于基础底板表面500 mm的墙上,留成平缝并予埋3 mm厚钢板止水带,内墙留置在基础底板上皮。竖向施工缝

9

设在设计预留的混凝土后浇带处。

(7)在外墙水平施工缝上浇筑混凝土前,应将施工缝处混凝土表面凿毛,清除松散混凝土及杂物,用钢丝刷刷并用高水冲洗干净,在施工缝上涂刷水灰比≤0.4的水泥浆二遍,浇筑50 mm同配比的无石子水泥砂浆以利于新旧混凝土结合。

(8)该工程基础底板部分混凝土量为3650 m3,按规范要求,应每500 m3留置2组抗渗试块,共留置16组抗渗试块。

(9)混凝土浇筑完6∽12小时,待混凝土终凝(用手按不起印,指甲划不出槽)即可覆盖并浇水养护。

1)根据浇筑混凝土时的大气温度资料及水泥所产生的水化热预测底板中心最高温度可达50℃,多发生在混凝土浇筑后3∽4天内。

2)根据风力、气温情况调整浇水次数以保证混凝土表面保持湿润。

3)基础底板应每100 m2设测温点一个,测点应均匀分布在浇筑层上,从平面上应包括中部和边角区,从高度上应包括底、中、上三个部位。

4)根据大体积混凝土早期升温快、后期降温较慢的特点,测温采用先频后疏的原则,测温从覆盖养护后开始,每3小时测一次,5天后每4小时测一次,7天后每6小时测一次,当各部位混凝土养护温度与环境温度的误差均不大于25℃,可以撤除保温材料时,方可结束测温。 5)质量记录:

① 测温人员要按时测温,如实记录,签字整齐,测温结束后要及时上交主管工程师进行归档。

② 应如实记录裂缝观察情况,并及时归档。 7、混凝土墙、框架柱:

(1)混凝土墙、框架柱混凝土均按流水段分为三次浇筑。混凝土墙的垂直施工缝设在设计的混凝土后浇带处。

(2)浇筑墙、柱混凝土前,应将原混凝土表面凿毛,清除松散混凝土及杂物,用钢丝刷刷并用高水冲洗干净,在施工缝上涂刷水灰比≤0.4的水泥浆二遍,均匀浇筑50 mm与混凝土同配比的无石子水泥砂浆,以利于新旧混凝土结合。

(3)墙体砼浇筑时先从墙体一端开始循环浇筑,混凝土应分层振捣,分层厚度控制在450 mm,墙、柱混凝土应连续浇筑,施工缝留在梁、板底。顶部应拉线抹平、无松散砼、并且将粘附在钢筋及模板上的水泥浆及时清理 干净。

(4)浇筑到门窗洞口部位混凝土时,应在洞口两侧对称下料、对称振捣,以免洞口模

10

板位移。

(5)墙、柱混凝土振捣时,振捣棒要插入下层混凝土50 mm,移动间距不得大于370 mm,并要做到插点均匀、表面泛浆,不再冒泡为止,不得漏振、过振。

(6)柱及墙体节点处钢筋稠密部位采用振动棒重点振捣,并配Ф30振捣棒振捣,防止出现漏振。

(7)墙、柱混凝土浇筑完毕,将上口钢筋上的混凝土、落地灰清理干净。 (8)拆模后应及时进行保湿养护。 8、梁、板混凝土:

(1)梁、板混凝土按流水段分为三次浇筑。梁、板混凝土施工缝设在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后浇带处,并留成直缝,施工缝处设钢丝网和木模进行封堵。

(2)梁、板应同时浇筑,由一端开始用“赶浆法”,即先浇筑梁,当达到板底位置时再与板混凝土一起浇筑。

(3)浇筑梁混凝土时,应分层浇筑、分层振捣,分层厚度控制在450 mm。

(4)梁、柱相交节点处钢筋稠密部位采用振动棒重点振捣,并配Ф30振捣棒振捣,防止出现漏振;楼板混凝土用平板振捣器平拖振捣。 (5)混凝土浇筑完终凝后及时浇水养护。

(六)砌筑工程:

1、砌体品种及部位:本工程240 mm厚外填充墙、240 mm厚内隔墙分别采用长江淤泥粉煤灰烧结多孔砖和加气夯砌块。0.000以下采用长江淤泥粉煤灰烧结砖。

2、砌筑前应与水、电专业进行会审,水电需做管件预埋及预留孔洞处在技术交底时应有平面位置及具体做法要求。 3、施工准备:

(1)砌筑前一天将砌块以及和结构相接的部位洒水湿润,保证砌体粘结牢固。 (2)穿墙管线及时预留到位。

(3)钢筋混凝土及墙内每隔500 mm预留2?6拉结筋。 (4)墙体根部先砌好烧结普通砖,高度不小于200 mm。

(5)混凝土墙、柱上按500 mm水平标高控制线弹出砌块层数,灰缝厚度预先计算,相应的部位弹出门窗洞口尺寸线,并在楼板上标出窗口边线。 4、施工工艺:

(1)基层处理:将砌筑部位墙根表面清扫干净,抹砂浆找平层,拉线用水平尺检查平

11

整度。 (2)砌筑:

1)砌筑前根据墙体尺寸、砌块的尺寸,进行排砖设计,不够整块时可切割成合适的尺寸,但不得小于砌块长度的1/3。

2)水平和竖向灰缝的宽度应控制在10 mm左右,灰缝应横平竖直、砂浆饱满,水平灰缝的砂浆饱满度不低于90%,竖缝的砂浆饱满度不低于80%,竖向灰缝应采用加浆的方法,严禁用水冲浆灌缝。

3)砌块施工时应满铺满挤,上下错缝,搭接长度不应小于90 mm;

4)墙体与结构的拉结:柱、墙混凝土浇筑时预埋2?6@500拉接筋,伸入隔墙长度不小于1000 mm,拉结筋应理直铺在水平灰缝内。

5)配筋带的设置:墙体在窗上、下部及门上部按要求设置通长混凝土配筋带,配筋带高度为60 mm,配筋2?6、?6@300,配筋带与框架柱内预埋的拉结筋进行拉接。 6)圈梁设置:对于高度大于4.0 m的墙体除设置配筋带外,于墙高中部设圈梁一道,圈梁配筋为4?12、?6@200。

7)墙体砌筑到梁、板底时,应留70∽100mm空隙,墙体上设配筋带与梁、板底预埋的胀锚螺栓绑扎后,在抹灰前用M5砂浆填塞挤满。

8)墙体与门窗口的连接:门洞边设混凝土抱框,抱框截面采用墙厚?100mm,内配2?12/?6@200,抱框截面沿高设2?6@600拉筋与砌体拉结;

9)构造柱的设置: 框架填充墙每隔5m设构造柱240×240,同时砌体女儿墙每隔4.0m也设同样的构造柱,构造柱配筋为4?12、?6@200,构造柱钢筋应在楼板混凝土浇注前按位置留置,其搭接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构造柱处砌块应做成大马牙槎,并应先退后进。

(七)土方回填:

1、本工程基坑回填2∶8灰土。

2、回填土施工前,首先应进行土壤击实试验,根据回填土的最佳含水率及干容重,来确定回填用土的含水率控制范围及压实遍数。 3、回填前应将填土部位的垃圾及杂物等清理干净。 4、2∶8灰土应做到配比准确、拌和均匀、含水率适中。 5、回填土施工时应分层铺摊,每层铺土厚度控制在250 mm内。

6、回填土采用蛙式打夯机夯实,每层至少夯实三遍,并做到一夯压半夯,夯夯相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