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名解、简答、论述等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变态心理学》名解、简答、论述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250e40f6bd97f192279e96b

11.9、感觉统合与注意力训练:是根据患儿多个感觉通道和运动反应之间存在整合与协调失常的情况,通过心理功能和症状评定,制定个体化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用专门的器材进行系统的感觉运动协调和注意力功能训练,对于学龄前和学龄期患儿可收到一定疗效。

11.10、聚合式家庭模型:聚合式家庭模型认为有品行障碍的儿童的家长缺少养育孩子的技能,总是以一种前后不一致的方式教育孩子,这样就强化了孩子的非适应行为,不能让孩子的社会化行为得以很好的进行。儿童的消极行为增多,增加了父母的批评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消极互动。儿童观察到父母愤怒的提高,并且学习了这种攻击性的行为反应模式。治疗的重点在于调整儿童和父母间的互动。

11.11、攻击性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以及虐待他人或动物、性攻击、抢劫等行为。较早可发生在4 ~6岁,表现为咬人、咬物或好打人。这些行为通常只是一种冲动,可毫无动机或只是为了好玩或引起他人的注意。

11.12、反社会行为:是指不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的一些行为,如说谎、逃学、离家出走、偷盗和欺骗等。 11.13、学习障碍:学习障碍与学习技能障碍的含义相同。指儿童在其发育的早期起,其获得学习技能的正常方 式受损,这种损害不是因为缺乏学习机会、智力发育迟缓、后天脑外伤或疾病的后果,而是源自患者认知加工过程的异常,以大脑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功能异常为基础的一类障碍。

11.14、抽动障碍:是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一组行为障碍。主要包括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抽动障碍、抽动秽语综合征等三种。

11.15、简单抽动:简单抽动持续时间很短,不超过一秒,是以简单行为,如眨眼、耸肩、头部痉挛、鼻子颤搐、清嗓子、叫、呻吟、打嗝、运动性抽搐、夹舌头、肌肉痉挛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抽动形式。

11.16、短暂性抽动:是急性发作,常限于某一部位一组或两组肌肉的抽动;常表现为眨眼、扮鬼脸或头部抽动。起病于学龄早期,4 ~7岁儿童常见,男孩多见。 11.17、排泄障碍:指儿童在4 ~5岁时还不能控制自己的大小便。主要分为遗粪症与遗尿症两种。

11.18、遗粪症:亦称非器质性遗粪症,是指反复随意或不随意的在社会文化背景不能认可的地方大便,大便的物理性质通常正常或接近正常。

主要目的是帮助儿童在清醒时增加正常的膀胱容积能力。膀胱能保持的久一些,儿童遗尿的可能性也就会降低一些。进行保持力训练时,要在每天事先规定的时间里,让儿童喝一些流质食品,当他们想上厕所时,就告诉父母。

持3分钟,然后逐渐加长,直到儿童能坚持45分钟。每当儿童能够成功地坚持一定的时间时,都要奖励他们。 11.20、超量学习:是治疗儿童遗尿症的一种常用方法。其目的是帮助儿童在睡眠时增加正常的膀胱容量。所谓超量是指儿童连续14个夜晚没有尿床后,让儿童睡前15分钟喝一杯水。如果儿童能够连续两个晚上不再尿床,那么再增加喝水量,直到儿童睡前喝水的数量等于自己的年龄加2。连续14个晚上没尿床后,可停止超量学习的治疗程序。

11.21、干床训练:是治疗儿童遗尿症的一种常用方法。将排尿练习、保持力控制训练、报警训练以及清洁训练等方法综合起来的一种策略。这种方法在遗尿报警法的基础上,让父母来干预患儿尿床行为,父母督促孩子,入睡前多排尿,入睡后每间隔1小时就弄醒患儿,如未尿床(干床)就给予表扬,再饮更多的水;如发生尿床,就让患儿自己换床垫和衣物,并反复进行排尿训练。

11.22、自闭专才:指部分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同时,具有某方面较好的能力的孤独症患儿。

11.23、功能性遗尿症:指5岁以上的儿童仍缺乏控制排尿的能力,表现为与自己年龄不相称地昼夜经常不自主排尿,而且这种遗尿并非由某一种躯体疾病引起。

12.1、谵妄:是一种快速发作的、随时间波动的、对治疗有快速反应的认知障碍。

12.2、痴呆:是认知功能全面地、逐渐地衰退,经常伴有抑郁、兴奋和冷漠等心理和情绪上的改变。

12.3、器质性遗忘:是因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明显下降,导致顺行性遗忘和时间定向障碍,但也可出现逆行性遗忘。

12.4、老年性痴呆: 由于老年性脑萎缩所致的进行性脑器质性痴呆、 二、简答:

1.1、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把心理

障碍分为哪十种类型?

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心境障碍(情感性心境障碍),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形障碍、情绪障碍,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1)心理异常的实质,即异常心理的原因、机制和心理结构问题。(2)正常和异常的区别以及判断标准。(3)心理异常的分类和表现特点。(4)解释心理异常的心理学理论,都以各种学派对正常人格的观点为基础。

5

11.19、保持力训练:是治疗排泄障碍的一种方法。其1.2、请简述变态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

这时,父母应要求儿童憋一会儿再去排尿。刚开始时,保1.3、请解释心里异常的实质。

①异常的精神活动是大脑机能障碍的表现,这种障碍也有其物质基础。②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即大脑的发展水平越高,症状就越丰富,但这种观点不应把大脑的高级机能和低级机能截然分开,两者是有机联系的。③从反映论的角度来看,心理异常是不健全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歪曲反应,所有症状都来源于客观现实,取材于现实生活。 1.4、变态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就是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提供划分心理异常的标准和有效的方法,并为各种临床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1.5、请简述心里异常的判断标准与分类。

(1)以经验为标准。(适用范围最广但却最不准确的一种)。(2)社会适应性标准。(3)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的标准。(适用范围最狭却最准确)。(4)心理测验和实践的标准。

1.6、变态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包括哪些方面?为什么?

(1)建立有效的对心理异常的诊断体系。即根据个体在心理异常表现上的相似性及其差异,把他们分类到不同的群体中去,这是变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对心理异常病理学的描述。“病理学”是指产生可观察的心理异常表现的心理和生物学过程的异常。(3)对心理异常病因学的描述。病因学是指环境中的事件或个体自身特点中能够产生病理性变化的因素。(4)对心理异常病程的描述。即对心理异常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描述,并同时区分出在各个不同的阶段中与心理异常有关的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

1.7、心理健康水平评估标准包括方面?

心理健康水平评估标准的指标包括社会适应行为,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人格的稳定性,挫折的耐受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1.8、为什么说行为主义的三个假设可以直接应用于异常行为?

首先,异常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都是通过过去的经验习得的。其次,人们能从实验中发现什么样的环境因素会引发异常行为。最后,如果改变那些环境因素,个体将不会再学习旧的不适宜的行为习惯,而会学习新的适宜的行为。

1.9、变态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是?

变态心理学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对各种方法的了解和各个层次理论的融合。

2.1、请简述如何判定某一精神活动是否正常?

答:判断某一精神活动属于正常还是异常,一般从三个方面分析:1、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的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2、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其严重程度

及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度;3、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2.2、简述进行精神检查时的注意事项?

答:进行精神检查时的注意事项包括五个方面: (1)应确定是否存在精神症状以及存在哪些精神症状; (2)应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并评定其严重程度;

(3)应善于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 (4)应重视各症状之间的鉴别,减少误诊;

(5)应学会分析和探讨各种症状发生的可能诱因或原因及影响因素。

2.3、简述几种常见的精神症状综合征?

答:1、幻觉妄想综合征:以幻觉为主,多为幻听,在幻觉的背景上又产生被害、影响等形式的妄想;2、精神自动综合征:是在意识清晰状态下产生的一组综合征,包括假性幻觉、被控制体验、内心被揭露感及系统化的被害妄想、影响妄想等相互联系的综合征;3、紧张综合征:以病人全身肌张力增高而得名,包括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两种状态,两者可交替出现;4、遗忘综合征:又称柯萨可夫综合征。其特点是近记忆障碍、遗忘、定向障碍尤其是时间定向障碍、虚构症等;5、Cotard综合征:以虚无妄想或否定妄想为核心症状的一种综合征。病人认为自身内部器官和外部现实世界发生了变化,部分已经不存在了。

2.4、如何进行精神检查?

为了判定某一种精神活动是异常还是正常,一般从3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1)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的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

(2)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其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程度。

(3)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2.5、简述妄为的特点。

妄想:是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观念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都无法纠正。

特点:没有事实依据,与其教育水平不相符,病人坚信不移无法说服,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 2.6、简述如何理解自知力?

(1)自知力又称内省力、领悟力,是临床精神病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

(2)精神科疾病与非精神科疾病的区别就在于,精神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和态度构成了精神科疾病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些精神障碍病人自知力保持完好,如各类神经症

6

病人。但多数精神障碍病人一般均有程度不同的自知力缺失,因此,他们并不承认自己有精神障碍,也不主动就医,甚至拒绝看病、服药、住院。

(3)在精神疾病的初期,有的病人自知力尚存,病人感到自己与以往有所不同,甚至会主动诉说自己的异常体验。急性起病的病人会表现得十分困难,因为病人意识到自我发生了急剧的改变,却说不清原因。

(4)随着病程的进展,病人常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了判断能力,这种现象称为自知力丧失。当病情好转时,自知力逐渐恢复。

(5)临床上将有、无自知力恢复的程度作为判定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精神症状消失,并认识到所患精神症状是病态的,意味着病人在临床上的痊愈。 2.7、简述谵妄的诊断标准。

处于谵妄状态的人会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注意受损和认知损害;

表现为迷茫、无法与周围的人沟通、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把注意力维持在一些几乎是最简单的任务上;

有明显的记忆和语言方面的问题,并伴随有定向障碍、情感障碍和睡眠-觉醒周期紊乱。

谵妄的症状不是逐渐产生的,往往迅速起病。 它会在几个小时或几天内发展起来的,并且能在一天内有所变化。

3.1、惊恐障碍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惊恐障碍是指个体突然感到强烈的恐惧、紧张,或者预感到有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但发作前没有特定的诱发事件,发作之后逐渐消退。有时出现严重的、经常性的发作。惊恐发作时,在情绪上,个体被强烈的疑虑、恐惧或人格解体所击溃;在生理上,个体可表现出急性应激反应;在认知上,个体有濒死感和失控感。 3.2、社交恐惧症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恐惧症,也称为恐怖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病人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恐惧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病人会极力回避令其感到害怕的客体或处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恐惧症病人的恐惧反应 同现实情境的危险性是极其不成比例的。这种恐惧反应可能会妨碍到一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3.3、特定恐惧症分为哪些类型?

答:(1)动物恐惧症:通常是猫、狗、鸟、老鼠、蛇和昆虫;(2)自然环境恐惧症:包括污物、高度、黑暗、风、水和风暴;(3)情境恐惧症:包括桥、电梯、飞机、隧道、封闭的场所、公共运输工具;(4)血、注射和伤口恐惧症;(5)其他:包括疾病或死亡。 4.1、癔症的诊断标准

(1)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并至少有1项综合征,如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等;(2)没有可解释上述症状的躯体疾病;(3)社会功能受损;(4)起病与应激事件之间有明确联系,病程多反复、迁延。 4.2、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的诊断标准

① 符合癔症诊断标准:以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为主,丧失自我同一感,有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② 对周围环境缺乏觉察:周围意识狭窄或对外界刺激异乎寻常的注意狭窄和选择性注意,并与病人改变了的身份相联系;③ 上述症状必须是非己所欲:发生在宗教或文化背景认可情境中的类似状态之外或系其延伸;④ 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⑤ 排除分离症是由相关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引起的

4.3、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可能原因及其治疗

原因:①造成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直接原因是创伤性事件,比较典型的创伤性事件有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强暴等;但是,一个经历了创伤性事件的人是否会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原因非常复杂,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多方面因素。②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易感性,对威胁和创伤感觉最敏感的人最易患上PTSD。

治疗:①药物治疗,如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可以使一些病人的某些症状得以缓解;②心理治疗,如暴露、眼动脱敏再加工、公开等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有一定效果,但无法治愈。

4.4、 适应障碍的可能原因及其临床描述

(1)适应障碍的可能原因:应激源、个性和易感素质是引起适应障碍的可能原因。

(2)适应障碍的临床描述:适应障碍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以明显的情绪症状为主要表现适应性障碍可发病于任何年龄。男女患病率相等。有明显的情绪症状,也可出现明显的行为改变,多为发泄行为或品性改变,病人还可出现其他适应不良的行为。 4.5、适应障碍治疗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要放在帮助患者提高处理应激境遇的能力,早日恢复到病前的功能水平,防止病程恶化或慢性化。 5.1、简述人格障碍的成因。

生物学因素因素,病理生理中大脑边缘系统有情绪和行为有极其密切关系,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存在某种障碍。早年的精神创伤的影响,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不良的教育方式,父母对孩子冷漠和疏远,正常的亲密的亲子关系得不到发展,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通常母亲过分溺爱,父亲过分苛求

5.2、CCMD-3对人格障碍的分类; DSM-IV对人格障碍的分类。

①CCMD-3对人格障碍的分类包括:偏执型、分裂样、

7

反社会型、冲动型、表演型(癔症型)、强迫性、焦虑型、依赖型、其他(如被动攻击性、抑郁性和自恋性)人格障碍等九类。

② DSM-IV的分类:

A组人格障碍:①分裂样人格障碍;②分裂型人格障碍;③偏执型人格障碍

B组人格障碍:①回避型人格障碍;②依赖性人格障碍;③强迫型人格障碍

C组人格障碍:①反社会性人格障碍;②边缘型人格障碍;③表演型人格障碍;④自恋型人格障碍 5.3、 偏执型人格形成原因

(1)早期失爱:幼年生活在不被信任、常被拒绝的家庭环境之中。缺乏母爱,经常被指责和否定。单亲家庭更易出现有偏执型人格的儿童!

(2)后天受挫:成长中连续地遭受生活打击,经常遇到挫折和失败。如经常受侮辱或冤屈。

(3)自我苛求:自我要求标准极高,并与自身存在某些缺陷之间构成尖锐的矛盾。但是从不公开承认自身的某些缺陷。如个子不高、长相不出众、才能不突出等,其实,意识深层正为此自卑。

(4)处境异常:某些异常的处境也使人偏执。如没有学历的人,厌恶别人谈论学历,经济状况不好的人,回避谈论经济收入问题,单亲家庭的孩子,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

5.4、 偏执型人格治疗方法

(1)、认知提高法。由于患者对别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会接受任何善意忠告,所以首先要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情感,向他们全面介绍其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使其对自己有一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自觉自愿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这是进一步进行心理治疗的先决条件。

(2)、交友训练法。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友活动,在交友中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感。 (3)、自我疗法。具有偏执型人格的人喜欢走极端,这与其头脑里的非理性观念相关联。因此,要改变偏执行为,偏执型人格患者首先必须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观念。 (4)、敌意纠正训练法。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易对他人和周围环境充满敌意和不信任感,采取以下训练方法,有助于克服敌意对抗心理。 5.5、 分裂型人格障碍基本特点。

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观念、外表和行为的奇特性和人际关系的缺乏,常抱有奇特信念或魔幻般的想法,表情冷漠,在社交场合常表现焦虑不安。

非社交性、异常安静,谨慎保守、严肃、不懂幽默、古怪等等,也可以说是封闭自尊。在此基础上,一端表现为臆病、过分害羞、过度敏感、小肚鸡肠、神经质、容易

冲动、靠欣赏自然与书籍等消磨时光、孤僻、难以接近,表现上虽有细微差别但都以过分敏感为特点;另一端表现为柔顺、人品好、正直、感觉迟钝、唠叨等精神活动低下,即以自发性功能减退为特点。 5.6、回避型人格障碍形成原因。

(1)生物学因素:具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个体出生时就表现了难以抚慰的脾气或人格特征;对社会中的负面情感刺激高度敏感的儿童易于患上这种障碍。

|(2)家庭教养环境因素:患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个体认为其父母对自己更加厌恶,使自己有更多的罪恶感,对自己缺乏适当的感情。

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感起源于人的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也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记忆力、性格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

5.7、在所有观点中,影响最广的是人格的五因素模式,这5种因别是哪几个:

答:外倾性、一致性、知觉性、情绪稳定性、经

验的开放性。

5.8、人格障碍的防治。

①由于人格障碍是从幼年就开始形成的,因而强

调早期教育对于预防是极为重要的。

②对于已患人格障碍者,应着力于重建他们的心

理和社会环境。

③心理治疗比较困难,可以试用。药物治疗对人

格障碍的某些症状有一定疗效。

5.9、人格障碍为什么可以成为许多疾病的发病基础?

人格障碍患者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和行为反映上

往往是不适当的,不上过头,就是不足其突出的共同性问题是社会适应不良和人际关系前佳,以导致特别易于形成心理应激,从而不仅对心理健康造成损害,还会通过不良情绪作用加害于生理健康,最后激发精神上和躯体上的各种疾病,成为许多疾病的发病基础。

5.10、哪些因素会影响人格形成?并简要说明:

答: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生物因素、环境因素、自我因素等。

(1)生物因素:人格受遗传因素的影响约占

30%~50%。其次,神经系统的特性、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内分系统分泌激素的水平的不同,也会使人们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显示出不同的特点。。此外,人的体态、体质和容貌,也是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生物因素。

(2)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学校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3)自我因素:包括需要和动机。人在接受环境影响的实践活动中,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起着积极的作用。环境因素及一切外来的影响都必须通过个体的自我调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