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红研究生自然辩证法答案修改版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王小红研究生自然辩证法答案修改版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2f14b855901020207409cdc

2·结合我国的生态实际谈谈你对生态危机的认识。 生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 生态危机是指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的现象。是生态失调的恶性发展结果。主要由人类盲目和过度的生产活动所引起。生态危机一旦形成,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恢复。因此,当它还处在潜伏状态时就应该提醒人们警觉起来。 生态现状: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人口密度也大。虽然各种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人均资源相当贫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多种重要资源短缺,加上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对资源具有较高的需求,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 1、人口问题突出。首先,庞大的人口规模对资源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其次,人口老年化问题严峻,青少年人口比重严重偏低。使得我国老年抚养系数快速上升、社会保障压力加剧、老年医疗和养老等问题突出。 2、资源形势十分严峻。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多,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高质量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工矿、交通和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我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大型和超大型矿床比重较小,贫矿、难选矿和共伴生矿多,尤其是铁、铜、铝土、铅、锌和金等多为贫矿,难选比重大,开采成本普遍比较高,实际可供利用的资源比例较低。 我国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在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瓶颈。 3、环境日益恶化。我国在获得巨大经济发展的背后,却付出了更大的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和生态成本。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大量消耗甚至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生态退化的局面不但没有得到扭转反而更加严重,如果继续实行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只会变得更加严重。 解决生态危机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应当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搞好制度建设。 第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源头上抓起。在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始终没有突破50%。第二产业消耗了全国70%的能源资源,而重化工又消耗了这70%中的70%。加上一些地方和行业“三高一低”的粗放式生产方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危机。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第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搞好“两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既是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两者是一个有机整体:资源节约了,有利于环境友好;环境友好的社会,资源的产出率一定是高的。所以我们必须节水、节地、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一要改革干部考评制度,坚决摒弃以GDP论英雄的考核标准,代之以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评标准,也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的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二要完善资源环境经济政策,健全并严格执行资源环境法律法规。三要强化公民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道德文化水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3.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3)科学是生产力;(4)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所以马克思把科学看着“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 (一)科学是一种认知活动

科学具有求真性,所依据是具有客观性的自然现象,自然科学通常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追求真理;二是具有解释性和预见性;三是具有可检验性。 (二)科学是人与自然的对话

科学反映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但是是以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的。对于自然科学阶级性问题的判断也是基于对于自然的认识,科学的客观性要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自然科学平等地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科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生产领域的社会劳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科学不仅是认识自然界的强大武器,而且是在社会生产中形成的人对自然界的实践关系。 (三)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社会建制是社会学专用术语,是指为满足某种社会基本需要而形成的组织体系,包含人员、机构、物质设施和行为规范等要素。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和其他社会规范体系相比,主要表现在:1.具有一套自然形成的、特殊的社会规范体系。2.从业人员的主体是受过严格训练的职业科学家和科学家组成的科学的共同体。3.有一套独具特色而有行之有效的奖励制度,科学奖励的核心不是金钱而是同行认可。一个国家的科学社会建制的状况,已经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等综合实力的标准。

4. 如何评价技术悲观和技术乐观论?

科技悲观主义与科技乐观主义迅猛发展的科学技 术对人类、 自然和社会造 成了深刻影响 的背景下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思想观点。二者从不同的关注点, 为科学技术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进行界定, 或令人充满希望; 或令人恐惧。 两种思想都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但对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全面、 辨证地评价技术的社会作用及其产生的社会后果。

1 、 科技乐观主义

科技乐观主义。 实际上就是“技术崇拜”或“技术救世主义”,其本质特征是把技术理想化,绝对化或圣神化,认为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是指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及其社会后果持乐观的态度和看法。 科技乐观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可以解除和摆脱人类社会的各种难题的困扰, 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能给人类带来美好的未来。 “技术乐观主义”认为,技术不仅能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而且还能解决经济危机、失业、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人口、战争等问题,技术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文明。托夫勒、贝尔等人就持这种观点。 “技术万能论”则是技术乐观主义的极端表现。就思想和学术来言, 科技乐观主义可以追溯到认识论乐观主义。 2 、科技悲观主义

科技悲观主义。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影响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的出现。 由此,一些思想家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产生了消极态度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后果持悲观的态度和看法,科技悲观主义便应运而生。 这一思想主张抑制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在《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中,技术被定义为:“指认为技术的发展直接主宰社会命运,并必然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一种观点,又称反技术主义。 它是技术否定论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怀疑、否定技术的积极作用,主张技术必须停止乃至向后退。”。其极端表现便是彻底否定技术的作用,

主张放弃技术,远离现代文明,退回到原始的自然状态,真正持这种极端技术悲观主义观点的学者并不多。 多数技术悲观主义认为,现在社会发展所存在的一切负而效应都可以归罪于技术, 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危险物,社会最终将毁灭于技术之中。 例如,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不仅是改造自然的一种展现,它还是一种“座架”或“框架”,它把自然和人类社会都遏人到其中并把它们改造成一种失去其独立性甘受其奴役的“持存韧”,把人类社会推向生态毁灭和政治自杀的危险边缘。

5. 结合你所学的学科,思考数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第一,为科学研究提供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事物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可以保证理论体系内部逻辑的自洽和简洁。在动力学中,用一组偏微分方程就可以概括地描述经典电磁理论的全部基本规律;在量子力学中,用希尔伯特空间和算符就可以把微观世界中各种量的关系描述的一清二楚。

第二,为科学研究提高数量分析和计算方法。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拉格朗日的分析力学、海森堡的矩阵力学等就是运用数学方法的逻辑严密性构造科学理论体系的典范。

第三,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逻辑推理工具。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命题、公式都要严格地从逻辑上加以证明后才能确立,数学的推理必然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法则,以保证从某一前提出发导出的结论在逻辑上是准确无误的。

6. 如何理解模仿创新?

模仿创新即通过模仿而进行的创新活动,就是从生活中已有的事物中学习经验或获得灵感,从而创造出新的东西,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下,产生新的思想所进行的创新活动。具体包括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完全模仿创新。即对市场上现有产品的仿制。一项新技术从诞生到完全使市场饱和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创新产品投放市场后还存在一定的市场空间,使技术模仿成为可能。但完全模仿本质上也带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很多企业发展都从模仿其他企业技术开始。

第二种是模仿后再创新。这是对率先进入市场的产品进行再创造,也即在引入他人技术后,经过消化吸收,不仅达到被模仿产品技术的水平,而且通过创新,超过原来的技术水平。要求企业首先掌握被模仿产品的技术诀窍,在进行产品功能、外观和性能等方面的改进,使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第三、仿生学创新。模仿自然界生物,创造出来科技产品。比如雷达是模仿蝙蝠使用超声波进行障碍物定位而创造。

在模仿创新过程中,主要需要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目标就是知识、理解和价值的增长。进行批判性思维活动时,知识与情景或环境相映衬,在不断地否认过程中,标准不停的转换,实现错误的纠正,其中不同思想的冲突暴漏错误而产生新的知识或灵感。模仿创新是在对旧事物的批判改正中不断创造新的事物。

合理的质疑、提问,去理解手边的材料和事实,并把这种理解整合进自己的知识框架。在不断的模仿过程中,合理的质疑,提问,从而找到跟好的方法来改进,这就是模仿创新

7、科学家应遵循科技伦理吗?科学的社会责任有哪些?

答:科技伦理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科学家当然应该遵循科技伦理, 科学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服务于人类。无论以科学的借口残害无辜的人,还是科学的成果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威胁,都不能仅仅把责任推卸给科学或者是用科学的人,科学家自身也要负起责任。

科技伦理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1,是从伦理的角度思考科技行为,要回答科技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2,是科技行为自身的伦理规范,实质是科研伦理问题。大多数人认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应该有伦理道德约束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呈现出危害社会的一面,一方面影响了社会伦理原有的秩序,一方面带来了新的伦理问题,需要对科技本身进行反思。尤其是生物技术比如克隆技术,不仅造成人类基因库的萎缩,进而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混乱。还有计算机信息技术,虽然它带领人们进入了信息传递的网络世界,可是随之而来的包括个人隐私、信息安全、黑客、网络犯罪和网络成瘾等问题,同样构成对传统伦理的威胁。因此科学技术伦理必须受职业道德和具体研究活动的特殊伦理规范。

在科研中遵循伦理规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在伦理规范中,有一部分旨在促进研究目标的实现,如生产知识、寻找真理和避免谬论。2、鉴于科学研究往往涉及来自多个学科和机构的多名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伦理标准有助于重要的价值形成,如信任、责任、相互尊重和公正。3、许多伦理规范是为了保证研究人员对大众负责。4、科学研究中的伦理规范有助于研究获得公共资助。最后,许多科研伦理规范还有助于重要的道德和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如社会责任感,人权,动物权益、遵守法律、健康和安全。

为了更好的规范科技伦理行为,科学家应肩负起应有的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1、实事求是追求科学精神,推动科学事业不断进步的责任

科学创新、勇于探索真理历来被视为科学家的天职。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是科学家最重要的素质,是科学研究持续性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研究致力于获得可检验成果的知识。科学的诚实性和严格遵循良好科学实践规范,是科研工作质量的必要保证。 2、把握研究方向,是科学造福人类的责任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是多方面的,但首要的一点就是把握好自己的研究方向,是自己所从事的科学活动成为一向造福人类的事业。

3、防止科技滥用,促使科学造福人类的责任

科学家对科学的应用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这要求科学家研究前要对其应用前景做出初步预测,拒绝研制对社会有弊无利或者弊大于利的课题。其次,课题完成后,应广泛论证确认无误后才能交付应用部门。三,如果科研项目在应用中出现问题,应立刻停止使用,以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4、参与科学决策,影响政府行为的责任

当代科学家的重大社会责任之一,就是要通过科学普及,唤醒公众的科技意识,尽可能提高公众对科学的理解程度,全面推进科学文化。 5、加强与新闻界的合作,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

科学家、政府与公众之间,还有一个新闻界,科学界与新闻界应良好合作,以影响政府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