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氏源流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洪氏源流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2f19961caaedd3383c4d37f

洪 氏 源 流

洪氏远祖共工氏,是神农氏炎帝之裔。尧帝时任治水之官,封于共伯国,

以国为姓称共氏。共工之裔传至共普时,任长乐宫史官。汉灵帝年幼即位,宦官曹节专横暴政,杀害忠良。共普因受牵连而弃官,于建宁间(170年)迁汉中益川(今陕西洋县)。为感念先祖水德,加水于共,易姓为洪。共谱即为洪氏始祖。

岭南汉中地本富庶,东汉末年为曹、刘二军争守重地,战乱多年。共普三传至宗详,于建安末(220年)举族西迁甘肃敦煌,择地绿州,安居务农,繁衍生息,历时500年,成为河西一大望族,故取“敦煌”为堂号。

传至25年世洪昺、洪昱,时因吐蕃入寇河西,加上安史之乱,敦煌岌岌可危。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洪昺率族自敦煌南迁歙县,为安微洪氏始祖(洪昱则迁河南光州固始)。至29世古雅,因避黄巢之乱,于僖宗乾符末年(878年),自歙县迁居鄱阳乐平,为洪氏入赣始祖。

至37世士良,于景佑二年(1035年)生子洪炳,字宗翰。宋哲宗时任浙江龙游知县。炳长子彦升,进士,授官微猷阁侍制。次子彦暹,生嘉佑三年(1058年),进士,授京湖卫招讨使、大中大夫,赠太师、秦国公。彦暹长子洪皓,谥忠宣,生元佑三年(1088年),宋微宗政和乙未科状元,历官微猷阁直学士、礼部尚书、鄱阳郡开国候。建炎三年出使金国,威胁利诱不屈,被流放吉林冷山(今农安县),历十五年宋金议和大赦回朝,高宗帝誉他“忠贯日月”。皓有三子:长子洪适,生于政和七年{1117年},绍兴进士,授翰林院学士,枢密院使。次子洪遵,绍兴进士,授大中廷尉,翰林学士。三子洪迈,绍兴进士。出使金国,坚贞不屈,有承父风,授建宁知府,晋端明殿学士。适、遵、迈都是进士及第,又都是翰林学士,世人称誉“洪氏三瑞”。世传有朱熹《三瑞堂序》,对其德才极尽赞颂。

洪适长子权,称十六郎,生绍兴十八年(1148年)。洪权子孙及其从弟从侄自宝庆至景定年间,一门三代8人先后中进士,故有“一门八俊”之誉。南宋期间,洪皓裔孙成批入闽,寓居泉郡。尔后又分居南安、晋江、同安、金门、诏安及广东的潮州丰顺、梅县、花县和台湾的中、彰化各地。自汉末共普洪氏开宗至今有1800多年历史。

我翁山洪氏先祖九使,系敦煌洪氏40世洪皓公第四代裔孙洪天锡之子,乡贡出身。南宋期间,洪皓长孙洪权同楷、模、植、璞 等诸弟侄于宋末来闽南任官,遂挈眷自鄱阳乐平入籍泉郡。洪权孙洪天锡,南宋度宗年间任监察御史,因多次进谏,忠言逆耳未被采纳,含愤辞官还乡,途中蒙难。为避祸,诸从兄弟不得不分道扬镳,迁寓晋、南二县及粤东等地。天锡子俊卿也因避难而埋名隐讳,于咸淳三年(1267年),自武荣丰州携眷远避英山僻壤,人称九使,时人尊为英山长者。

宋末元初元兵入泉,追剿南宋遗臣及其后代。宋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裔孙顺斋,其子温斋避乱自武荣入英山。时九使父子不幸身亡,仅有一女,无期功之亲,家有巨积。温斋入赘九使洪家(九使生前曾居英墟街后,至今留有“九使巷”地名)。妣以女承其业,遂姓其子,三世祖良斋公乃自立堂号“翁山”。此后瓜瓞绵绵,现已传至27世,海内外族裔8万余众。人文荟萃,英才辈出,为泉郡望族。

(后续)补记

根据1992年至2000年间新发现的同安柏埔洪氏族谱、南安蓬岛洪氏族谱、翁山洪氏家庙西轩康熙十七年晋主祝文等文献,考证出宋室名臣洪皓的第五代孙洪俊卿(别号“九使”)即是二世祖妣洪娘子的父亲。肯定了我族与洪皓的血缘关系。2005年,又发现了西轩长房裔孙、云南左布政洪启胤在明末为古田西山洪氏重修族谱撰写的序言。他以洪皓第十六世孙的身份署名,文中概述洪皓的后裔“自宋分支,徙福州,往宁邑,移古田,迁泉州”的血缘关系,这是我族作为“洪皓之后”的又一份有力书证。这些史料的发掘,破解了洪旸道首编的《武荣翁山洪氏族谱》所载二世祖妣洪娘子的父亲“洪为英山长者”的身份之谜。

二世祖考温斋公之父顺斋公,远祖是清源郡王陈洪进。二世祖妣洪娘子之父“英山长者”洪俊卿,远祖是洪皓。他们都是宋室功臣之后,泉郡望族之后。二世祖考和二世祖妣所生的儿子良斋公,由于单丁承代的特殊原因,既不传承陈洪进的“颖川”堂号,也不传承洪皓的“敦煌”堂号,而自立“武荣翁山”堂号。这一堂号,至少自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见之于文献至今,历五百多年之久,这就是历史。如今翁山裔孙已逾十五万众,足迹遍布五大洲。数百年来,英才辈出,建功立业。“翁山岳立最风流”。这是著名学者林东海先生对翁山洪氏的赞誉。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武荣翁山”,以其优儿女的辉煌业绩,与“敦煌”、“豫章”、“宣城”等洪氏郡望同立于中华民族的百家姓之林而毫无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