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37f74febceb19e8b9f6ba24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广东二师附中 何春凤 【教学目标】

1、 分析故都秋天的特点,进而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 品味散文题目,赏析散文语言,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热爱之情和悲凉之感; 3、 把握散文情与景的关系,领悟散文“景随情异”、“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技巧。 【教学重点】

品味散文写景内容,把握散文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热爱之情与悲凉之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你从这首词里读到了什么?在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秋天有什么特点?无怪乎清代王国维曾说过: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也就是俗话说的:情随景异。本文之所以超越历来写秋名篇,在于它写的是只属于郁达夫的秋天。 二、泛读观秋景: 1、设问导思路:

(1)请在文中找出体现故都秋天特点的句子?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的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作者选取了哪些景来体现故都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 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3-11段) 过渡句:古人:“景物,声色而已。”说明文章写景叙事追求的是“绘声绘色,声色并茂”的境界,下面分六人小组寻找一下这五个场景中的秋色、秋声、秋味,并指定一人汇报成果。 2、活动品秋景: (1)观秋色

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

第三段:碧绿、青天(蓝绿)、蓝朵(蓝色)、蓝色、白色、紫黑色、淡红、秋草(暗黄色) 第四段: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 第七段: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 第十一段:淡绿微黄

品品故都的秋色,文中景物的颜色有什么特点?会让你产生怎样的感觉?与北国之秋的哪个特点契合? 明确:全都是冷色调。用青蓝色、灰色调绘出一幅处处散发着丝丝的凉意的秋色图。与“清”契合,表达“冷清”、“凄清”之感。 (2)闻秋声

听听故都的秋声,文中写景部分描写了哪些声音? 描写秋天声音的内容: 第三段:“驯鸽的飞声”——鸽声 第四段:“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扫帚声 第五段:“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蝉声 第七段:“息列索落得下起雨来了”——雨声

“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人声 如果说秋色的描写是“清”,那么秋声与北国之秋的哪个字契合?

明确: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鸽声、蝉鸣、扫街这样细微的声

1

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 拓展:王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王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朱自清《荷塘月色》用蛙鸣来衬托月下荷塘的幽静 ——以动衬静的艺术手法 (3)品秋味

如果你是郁达夫,处在这样冷清、寂静的环境中,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请你选择让你感觉悲凉的句子,并且有感情地读出来。 第三段:“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百无聊赖的悲凉

“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枯草萧瑟的悲凉 第四段:“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雪泥鸿爪的悲凉 第五段:“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哀怨忧伤的悲凉 拓展:“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深院悄,乱蝉嘶夏木,双燕别春泥。”——陈允平《风流子》 第七-十段:“天可真凉了”“一层秋雨一层凉啦”——一语双关的悲凉 第十一段:“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时间流逝的悲凉

过渡句:为什么作者对这样的“清、静、悲凉”的北国之秋情有独钟?

三、品读悟秋情 1、文人与“秋”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由文人的“悲秋情结”谈及选择写秋天的理由 2、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

第二段与第十三段为什么两度提及南国之秋?其意图何在?

“秋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

明确:半开、半醉显得不够绽放,不够浓重,强调在程度上的不足,正如北方人好牛饮,南方人爱品茗。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明确:从饮食文化的角度,选择了四组生动形象的比喻,体现南国之秋如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过于温和、稀薄、寡淡、小巧,北国之秋如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般浓烈、厚实、味浓、高大,体现范围广。 ——从南北之秋对比表现作者内心对厚重浓烈的向往 3、故都与我

为什么题目不叫“北平的秋天”或“北京的秋天”?因为“故都”有什么含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体现自己对故都的眷恋热爱的情感

“故都”有落寞沧桑之意,眷恋热爱之情;“故都”更有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故都从过去的古都,演变成普通的城市,它在历史里颓唐了,在战乱中寂静了,这与秋天萧瑟的特点是吻合的。 四、知人体秋意:

“清、静、悲凉”其实是郁达夫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为何他向往浓烈厚重的北国之秋? 1、环境使然:动乱的国家,漂泊的自身,感时伤世。

2、个性使然:早年丧父,留日十年,饱受屈辱。3、观念使然:主张“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