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顺至吉首公路项目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湖南省永顺至吉首公路项目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380cd0179563c1ec5da7143

下部深灰色厚层至薄层灰岩、泥质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区域厚度58~985米;

4、下统杷榔组(ε1p):深灰色、灰绿色、灰黄色页岩,夹钙质页岩、泥灰岩、灰岩,底部见一层灰色中至厚层灰岩。区域厚度61~1036米;

5、下统牛蹄塘组(ε1n):黑色炭质页岩、黑色页岩,下部夹石煤层,底部含硅质页岩与一层灰色中至厚层灰岩。区域厚度121~645米;

6、寒武系下统木昌组(ε1m):黑色炭硅质板岩、青灰色白云质灰岩、钙质板岩组成,区域厚度120~260米。

震旦系(Z):

1、上统灯影组(Zbdn):灰黑色、钢灰色薄层硅质岩夹硅质页岩、灰岩,顶部页岩中偶含有砱结核。区域厚度大于50米;

2、上统陡山沱组(Zbd):灰白色、浅灰色薄至中层状含磷硅质白云岩,具纹层状构造,间夹泥灰岩及页岩,下部含磷矿层。区域厚度大于40米;

3、下统南沱冰碛岩组(Zann):青灰色、灰绿色冰碛泥砾岩,泥砾岩成层不清,砾石成分复杂,粒径大小不一,呈次棱角状至半滚圆状,中夹少量含锰黑色页岩与含锰灰岩透镜体。区域厚度53~168米;

4、下统南沱砂岩组(Zan):上部为板岩、砂质板岩,局部夹白云岩透镜体及菱锰矿,下部灰白色厚至巨厚层细至中粒长石、石英砂岩,中夹泥质粉砂岩。区域厚度0~176米;

板溪群:

1、上板溪群五强溪组(Ptbn2w):上部紫红色砂质板岩与灰绿色砂质板岩,夹变质凝灰质砂岩,下部浅灰色、紫红色具纹层状砂质板岩与变质细砂岩。区域厚度大于93米;

2、上板溪群马底驿组(Ptbn2m):紫红色板岩、粉砂质条带状板岩,间夹紫色、灰绿色石英砂岩及蓝绿色板岩,区域厚度599~1268米;

工程地质分区

根据对本合同段部分沿线地层结构及工程性质勘察对比结果,可大致将本项目区线路分为5个工程地质区(见项目区《路线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Ⅰ 剥蚀构造低山丘陵变质岩区:

主要分布于K33+240~K44+700和K46+100~K46+500段,该段上覆土层为黄褐色含碎石黏土、粉质黏土,碎石含量约5%~45%,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土和冲洪积土层,在坡脚及冲沟内广泛分布,且局部夹有碎石。下伏基岩为紫红色砂质板岩、灰绿色泥质板岩,变质砂岩,岩石产状变化大,局部陡崖处基岩出露,基岩上部强风化,节理

很发育,锤击易成碎块。

Ⅱ剥蚀构造低山丘陵沉积岩区:

主要分布于K44+700~ K46+100、K46+500~K49+550段。上覆土层为黄褐色黏土,局部夹碎石,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土和冲洪积土层,分布于山体表层及冲沟内。下伏基岩主要岩性由灰绿色、青灰色砂岩组成。

Ⅲ剥蚀构造低山变质岩区

主要分布于K线K49+550~ K52+550段,上覆土层为黄褐色粉质黏土,粉质黏土夹碎石,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土和冲洪积土层,分布于山体表层及冲沟内,下伏基岩岩性由碳硅质板岩、变质砂岩、白云质灰岩等组成。

Ⅳ溶蚀剥蚀构造低山碳酸岩区:

主要分布于K线K52+550~K61+200.072段,该段上覆土层为浅红褐色粉质黏土,含少量碎石,含量约5%~30%。下伏基岩为灰白~青灰色石灰岩。产状一般160°∠24°。局部陡坎、陡崖处基岩出露,基岩表层有溶蚀迹象,节理发育,岩性较脆,锤击易碎。

Ⅴ侵蚀堆积河谷阶地松散岩类区:

该工程地质区主要分布于古阳河、默戎河及其支流河床和阶地段。岩性以碎石和卵石为主。由于受构造和水流下蚀左右,河谷多呈“v“字型,河谷较窄,很多河谷地貌中未分布明显的阶地,沟谷内河流冲刷作用较强、河岸边坡稳定性较差,且在沟谷两侧多有松散岩石崩塌物。

S3 K61+200-K85+247.613路段

根据勘探所获资料,将本路段内的地层岩性按新至老分述如下:

本次勘察采用工程地质调查测绘、简易钻探、钻探、槽探等综合方法,经综合勘探和测试所获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该路段分布地层包含第四系全新统(Qh),第四系更新统(Qp)、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1q)、寒武系下统把榔组(∈1p),该路段分布地层从新至老具体如下:

① 第四系全新统(Qh)

1、填筑土(地层编号①):褐黄色,稍密,稍湿,主要成份碎岩块、碎石、粘性土,系修路弃渣,勘厚2.5-4.1m,平均厚度3.30m。

2、种植土(地层编号②):灰褐色、褐黄色,松散-稍密,饱和-湿-稍湿,以软

塑-可塑粉质粘土、松散状-稍密状角砾土为主,含植物根系,层厚0.5m;

3、粉质粘土(地层编号④-1):黄褐色,可-硬塑,湿,以粘粒为主,粉粒为次,土质均匀,粘性好,呈灰褐色,勘厚0.5-5.0m;

4、碎石土(地层编号⑦-1):褐黄色,稍密,稍湿,碎石含量50-60%,碎石粒径1-3cm,成份为强风化砂质页岩,粘质充填,勘厚1.0-5.8m;

5、卵石土(地层编号⑦-2):褐黄色,稍密,饱和,卵石含量50-60%,粒径2-6cm,成份为砂岩、灰岩等,砂、粘质充填,勘厚3.2-5.4m。

②第四系更新统(Q p)

6、粉质粘土(地层编号⑧-1):褐黄色,稍湿,硬塑,局部含碎石,残坡积成因,勘厚0.5-7.1m,平均厚度2.96m。不均匀分布于沿线山丘及坡脚。

7、碎石土(地层编号⑨-2):灰褐色,稍-中密,稍湿,含量50-60%,粒径0.5-5cm,成份为强风化岩块,表层含植物根系,勘厚0.5-17.2m,平均厚度3.29m。不均匀分布于沿线山丘及坡脚。

③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1q):主要出露地层为:灰岩(条带状、角砾状)、泥质灰岩、砂质页岩,主要分布于K76+900-K77+490段、K81+700-K83+490段。

8、泥质灰岩(地层编号12):隐晶质结构,薄至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 ○强风化层(地层编号12-2):褐黄色,节理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岩芯以碎块状○为主,岩质软,厚1.9-8.0m;

中风化层(地层编号○12-3):灰色,岩芯较完整,以柱状、短柱状为主,少量块状,节长10-40cm,RQD=60-80%,方解石脉发育,岩质较硬,勘厚3.5-84.3m。

⑤寒武系下统把榔组(∈1p): 主要出露地层为砂质页岩、钙质页岩等。主要分布于K77+490-K81+700段、K83+490-K83+700段:

9)砂质页岩(地层编号15):灰黄色,深灰色、灰色,薄-中厚层构造,砂泥质○结构,岩质软;

其中强风化层(地层编号15-2):褐黄色,节理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岩芯以碎○块状为主,岩质软,勘厚1.2-28.4m;

中风化层(地层编号○15-3):灰色,节理裂隙较发育,岩石较完整,岩芯多呈柱状、短柱状、少量碎块状,节长10-41cm,RQD=85%,岩质较软,勘厚2.5-39.8m。

10)钙质页岩(地层编号16):深灰色,钙泥质结构,薄-中层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

其中强风化层(地层编号○16-2):褐黄色,节理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岩芯以碎块状为主,岩质软,勘厚2.0-15.6m;

中风化层(地层编号16-3):见方解石细脉,岩石较完整,岩芯多呈柱状、短柱○状、少量碎块状,节长8-30cm,RQD=55-75%,岩质较硬,勘厚2.0-21.2m.

以上各岩土层在场地的分布详见《钻孔柱状图》及《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区域地质构造

根据本次勘察成果及区域地质资料显示,项目区域内的构造形迹主要为断裂,受古丈—凤凰压性断裂带影响,次一级牵引断裂发育,其断层现象明显,除地层不正常接触外,岩层很破碎,通过本次勘察表明:本路段内未见断裂构造。

4.2.2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本项目沿线不良地质现象及特殊性岩土主要有:岩溶、潜在不稳定边坡、滑坡、崩塌、软土、采空区、构造破碎带等。

岩溶:

路线自起点~罗依溪隧道出口段均在可溶性的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泥灰岩等地层中通过,岩溶成为该段主要不良地质问题。该段在构造上为主轴向为北东向的区域性的烈夕向斜,路线在其南东翼前行,其间受北东向断层切割,加之地壳的抬升、河流深切等原因,沿线岩溶以竖直性的岩溶塌陷、岩溶漏斗、落水洞等为主要特点,偶见水平向岩溶通道。其岩溶塌陷、漏斗、落水洞相对集中发育于路线起点-K4+100段、K4+930-K8+120、K8+120-K17+700段;K16+660~K17+060段地下发育规模较大的厅堂式溶洞,且主洞内发育3个以上的支洞,主洞的可见总进深大于700m,最大高度达30m左右,最大宽度约20m,其走向与路线近垂直相交。需按设计要求进行相应处理。K线方案的K52+550-K61+200段,主要表现为溶洞和溶槽,其规模相对较小,个数较少。裸露型岩溶主要见于吉首西连接线一级路段L1K0+700-L1K7+780,而钻孔均未揭露到岩溶,大规模岩溶发育的可能性不大。

潜在不稳定边坡:

K29+022~终点段近垂直穿越多条丘间冲沟,沿线多为高填深切路基。沿线基岩多为页岩、硅质岩,岩质较软或坚硬而性脆,加上罗依溪断裂及褶皱影响,其岩体较破碎~破碎,在坡脚开挖形成临空面、及雨季的地表水、施工排水等不利作用下,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