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学重点考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2011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学重点考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3ea20e919e8b8f67c1cb96a

2011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学重点考点

第一章 教师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节 怎样才是合格的教师 一、专家型教师

专家型教师主要指在教学工作中,具有丰富的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胜任某一学科教学任务,富有职业的敏锐洞察力,其教学效绩优于一般教师的一类教师。专家教师的一般特征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 2.熟练掌握教学技能

专家教师所熟练掌握的技能主要有: (1)课时计划简洁、灵活,具有预见性; (2)教学技能实现程序化、自动化; (3)教学监控能力强;

(4)采用深入的方法针对班级纪律问题制订计划; (5)关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二、从新教师到专家型教师 (一)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

Glatthorn认为,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系统过程。 (二)教师成长的阶段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和他们的需要,将教师成长划分为3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2.关注情景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三)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 1.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 2.微型教学训练; 3.教学决策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5.教师参与研究。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研究学生在学习活为中的心理现象及变化和发展规律。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主要构成有: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主要包括有: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1.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2.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3.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 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三种:实验研究、描述性研究、相关研究。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教育心理学的制度

18世纪末到l9世纪,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家都非常重视在教育中运用心理学,并把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的基础。

另一方面,19世纪下半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许多原来从事物理、数学、生物等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把自然科学的实验法引人心理学,使心理学得以摆脱哲学,成为一门能采用自然科学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的学科。

对教育心理学的创建有突出贡献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他在1905年著书《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专著,也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比较科学、系统的教育心理学专著。它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体系也由此而开始确立。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

1924年,廖世承应师范教育的需要编写了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走向成熟的教育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逐步兴起及影响,活跃了教育 心理学的研究,西方教育心理学也进入到了理论建设时期。一些心理学家重新开始重视人性 关注人类的课堂学习研究;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第二章 中学教育学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1.乳儿期(0~1岁); 2.婴儿期(1~3岁); 3.幼儿期(3~6、7岁); 4.童年期(6、7岁~11、12岁); 5.少年期(11、12岁~l4、15岁); 6.青年期(14、15岁~25岁).

7.成年期(25~65岁); 8.老年期(65岁以后)。 (二)青少年的主要心理特征 1.少年期

又称学龄中期。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性格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强烈。 2.青年初期

此时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卜-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这时,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成了高中生占主要地位的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且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珍重自我。但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第二节 中学生认知的发展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单维思维(即思维的片面性);2.思维的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主要有如下特征:

1.多维思维;2思维的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4.具体逻辑推理。 (四)形式运算喻段(11~15岁) 二、维果斯基论认知发展

维果斯基认为.在个体心理(行为)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两类心理机能:低级的心理机能和高级的心理机能,他提出强调学习社会文化性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三、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所以,各门具体学科的教 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发展水平,又能促使他们向 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 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一定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 中学生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含义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1.婴儿期: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岁~l岁); 2.幼儿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岁~3岁); 3.儿童早期:主动感对内疚感(3岁~6岁); 4.儿童晚期: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l2岁); 5.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l8岁)。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是: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三、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因素

1.家靡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 四、健康人格的建构

1.重视青少年人格的整体调节;

2.帮助青少年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获得自尊感; 3.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4.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挫折; 5.引导青少年进行人格的自我教育 第四节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二是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的自我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三是自我监督,属于对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和自我追求等。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认同感危机

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突变的时期,并构成青少年心理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特点。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认同感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青少年期面临的危机是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此时,青少年迫切要求理解自我,以形成一个真正独立的自我。

教育意义:教师应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寸解社会、了解自我。并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此外,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所面临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三、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

根据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及成熟自我意识的标准,对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指导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