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大学语文课程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419c3a0ad02de80d5d84046

饮酒

[1]

一、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后更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年青时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小官,后因不满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龌龊,毅然辞官归隐。隐居期间,和农民有较多的交往,也偶尔参加农业劳动,写作了许多田园诗。他的散文和诗歌成就都很高。他的《桃花源记》等散文、纯朴自然的田园诗,和他那高尚的人格一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陶渊明集》传世。

二、作品理解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21首,此为第七首。写诗人的独自畅饮,感悟人生。陶渊明的诗作大多可归为“出仕”与“归隐”这个主题,酒和菊也常成为他的描写对象。他是把菊作为自己高洁品格的象征,让酒助自己进入物我两忘的情境。他常用“日入”和“归鸟”作为“归隐”的意象,让读者和他一起体悟对宇宙和人生的认识。诗中的“壶自倾”、“啸傲”数字,又勾勒出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纵观全诗,写景状物,清淡疏爽,平淡中见警策,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练习

1、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背诵这首诗。

登江中孤屿

一、作者介绍

谢灵运(385—433),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晋末宋初著名的文学家。他出生世家大族,是谢玄的孙子,袭封康乐公,人称“谢康乐”。曾任永嘉太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因不满刘宋统治,元嘉十年以谋反罪被诛。他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长于描摹自然景物,诗风清新朗丽。有《谢康乐集》传世。

二、作品理解

本诗通过对江中孤屿秀丽景色的描绘,抒发自己登山的感慨和求仙的遐想。此诗叙事、写景、说理,层次分明,诗人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来描绘自然景色,如“媚”字的传神,“云日”的境界。诗人还以移步换景、转换角度透视等手法,逼真而细腻地营造一个清新自然的意境。这种意境,不同于陶渊明的写意和物我合一,它专注山水景物的精雕细琢,诗人在此展示的是自然之美的本身。当然,那个时代的山水诗是少不了谈玄问仙的尾巴的,谢灵运也不例外。

三、练习

1、分析本诗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2、背诵这首诗。

登楼赋

一、作者介绍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因董卓劫持汉室君臣迁都,王粲随父由洛阳西至长安。西京扰乱,遂南下投奔荆州牧刘表,未被重用,羁留荆州达十五年之久。后归曹操,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官至侍中。

王粲少有才名,身遭乱离,其诗辞气慷慨,部分诗作反映了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现实性比较强烈。其小赋抒情真挚,风格清丽。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与曹植并称“曹王”。后人辑有《王侍中集》。

二、作品理解

《登楼赋》是王粲滞留荆州、依附刘表所作,抒发了作者因战乱而漂泊异乡,对故土的浓重思念之情,倾吐了怀才不遇、宏图难展的苦闷。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自开篇至“曾何足以少留”,写登楼的缘起及眼中所见。作者寄人篱下,百无聊赖,为“销忧”而登楼散心,结果事与愿违,眼前辽阔美丽的原野,非但没有使他获得清凉的慰藉,反而生出“虽信美而非吾土”的感慨,心中之“忧”随即而出,也奠定抒情基调,成为笼罩全文的文眼。第二部分自“遭纷浊而迁逝兮”至“岂穷达而异心”,极写思乡怀旧之情。前二句回忆往事,以一个“漫”字尽显作者去国怀乡、度日如年的心境。结尾几句连用孔子厄陈叹归、钟仪囚晋仍奏楚音、庄舄显于楚而不忘越吟三个典故,说明思乡之情无论穷达,自古皆同。第三部分自“惟日月之逾迈兮”至最后一句,感叹日月流逝,惧匏瓜之徒悬,冀王道一平,自己能够“假高衢而骋力”,但纷乱的现实击碎了他建功立业的梦想。萧瑟秋风,惨惨天光之中,作者徘徊踯躅,满怀悲愤,夜半难寐,从中可以窥见建安时代民不聊生的社会景象。

本赋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通过写景以抒情,情景交融。在写法上,有时虚实相间,如第一段中实写秋野景色;有时则由实转虚,如以“陶牧”、“昭丘”的古人故事暗示未遇明君的现实处境;有时明暗相映,如第一段的明朗之景与第三段中昏暗暮景,对感情的启动有感发之效;有时主客相兼,如第一、三段所写之景偏于客观描绘,而第二段中凭栏遥望所见,则属主观虚撰。无论是情随景迁,还是因情设景,都有情景相生之妙。二是恰到好处地运用典故成语,增强了思想感情的表达力度。

全文风格清雅,措词洗炼,音节和谐,体现了魏晋抒情小赋的基本特色。 三、练习

1、本文中抒发的忧思,其内涵是如何逐步深化的?

2、找出本文中景物描写的部分,说明这些景物描写对抒情起了什么作用? 3、文中多处用典,分别说出这些典故在文中的含意。

垓下之围

[1]

一、作者介绍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一?),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青年时多次出外游历,足迹遍及南北各地。三十岁为郎中。数年后承袭父职任太史令,读到大量政府藏书。他继承父志,于太初元年(前104)开始着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前99),由于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得罪汉武帝,被处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他含垢忍辱,发愤著书,终于在征和初年(前92)左右基本写成。不久即去世。

《史记》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史记》全面而生动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和统治阶级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面目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社会中下层被压迫者和反抗者则寄予一定的同情。由于他在记叙历史人物时注入了自己的深厚感情,再加上精炼生动的语言表达,书中的人物往往写得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作品,鲁迅曾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在史学和文学两方面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作品理解

《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作者打破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统治阶级的历史偏见,将项羽放在“述帝王”的“本纪”中,并赋予这个失败者以较多的赞颂和同情,既肯定项羽起兵灭秦的重大历史功绩,又批评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恃武力以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这在当时是颇具胆识的。《垓下之围》中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但作者没有着力渲染他的悲剧性,而是更注重多角度多层面地来刻画、丰富他的英雄主义色彩。

文章描写了三个场面,即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悲歌慷慨,表现了英雄末路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在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说到做到,展露了他勇猛无比的英姿;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宁死不辱,揭示了他内心世界中知耻重义的一面。使一个表里如一、刚柔相济、个性鲜明、功过参半的悲剧英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进行有血有肉、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本文中“虞兮虞兮”的悲歌、“泣数行下”的悲情、“天之亡我”的反复呼告、嗔目吓退吕马童数里的气势、宁死愧见江东父老的诉说、将宝马赠给乌江亭长的举动等细节描写,无不为塑造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剧英雄形象添色增彩,同时也收到了使人物性格突出、情致丰赡动人的艺术效果。

三、练习